漫游徐家汇,触摸历史的印记

琴语禅音(谢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对于曾经在徐汇区居住过十几年的人来说,徐家汇自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它位于上海市的西南地区,是徐汇区的中心,也是上海中央活动区和十大商业中心之一。这里大大小小的街道,高高低低的建筑,林林总总的商场我都无数次地走过、逛过。虽然搬离徐汇区很多年了,但直到现在我还是会时不时去徐家汇看看。只要眼睛一闭,我的脑海里便能迅速清晰地浮现出徐家汇的样子。可以说,这里也留下了我和家人无数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关于徐家汇的具体界定,狭义上一般是指东起宛平路,西至宜山路,北起广元路,南至零陵路这片区域,其占地面积4.04平方公里。广义上的徐家汇商务区则主要指东起肇嘉浜路、东安路,西至中山西路、宜山路,南临中山西路,北靠广元路的公共区域。当然也还有其他说法。历史上的徐家汇可以说是上海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重镇。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说过:“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汇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事实上,徐家汇确实是一个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了解上海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方。比如只要你稍微细心一点,就可以在咫尺之间发现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比邻而立。</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徐家汇是一个集购物、娱乐、办公、商贸、休闲、住宿、餐饮、培训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域。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汇集了1号、9号、11号等轨道交通线路以及几十条公交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立体交通网络,属于名副其实的上海城市中心。亲朋好友相约徐家汇逛吃逛吃绝对是一个极佳的选择。仅华山路、虹桥路、漕溪路、肇嘉浜路交汇这一中心地带就有东方商厦、港汇恒隆广场、太平洋百货、上海第六百货、汇金百货、美罗城、太平洋数码广场、百脑汇等,完全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家汇区域内的电脑市场分布非常密集,商品十分丰富,消费群体广泛,因此这里也成为了上海市民购买电脑、数码产品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说起徐家汇,就不能不提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对徐家汇发展所作的贡献。这个人便是晚明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徐光启。有资料记载,徐家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回到家乡,并在此地为父亲徐思诚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徐光启于法华泾南面、肇嘉浜西侧,即徐家汇西面(大约今虹桥路、恭城路、宜山北路一带)建立了一所农庄别业,用来开展农业实验,种甘薯、植棉花,观察、总结并撰写了不少高质量的著作。公元1633年秋,徐光启在京城去世后灵柩被运回上海,葬于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的交汇处。从此其后裔也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为了纪念徐光启,这个初名“法华汇”的地方也随之被改称为“徐家汇”。</p> <p class="ql-block">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徐光启的故事,不妨去位于徐家汇南丹路17号的光启公园看看。该公园原名南丹公园,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1983年因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而改为现名。从光启公园大门进去笔直向前,穿过牌坊走到底便是园内主体建筑徐光启墓(其高2.2米,占地300平方米),共有10个墓穴,中间葬有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则分别葬着他们四个孙子夫妇。墓碑上镌刻着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手书“明徐光启墓”。2003年,上海现存最古老的民居南春华堂因抢救性保护搬迁于光启公园,并被辟为徐光启纪念馆。该纪念馆在公园入口左侧,沿着临街的围墙一直走到底便可以看到。这里也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位于徐家汇虹桥路68号的徐汇中学创办于1850年,前身为清道光三十年天主教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1931年改名徐汇中学,当时是寄宿制男子学校。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1953年6月起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徐汇中学历史悠久,素有“西学东渐第一校”和“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之美誉,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创生诸多学科课程分学科教学班级授课制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开设语数外基础课程、理化生音体美等科学与艺术课程,拥有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运用电化教学,并编撰“汇学课本”的第一所创生校本课程的学校。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曾就读于此。如今的徐汇中学属于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徐汇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也是上海市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完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华山路1954号是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也是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群之原址,更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其创建于1896年,因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故本名叫“南洋公学”。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再次改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才更名交通大学。在这里,每一栋不同的建筑都如同一个展现中国近现代建筑风格百年变化的博物馆,它们既代表了当时的流行趋势,也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及校园发展的历程。如今,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p> <p class="ql-block"> 土山湾博物馆位于徐家汇蒲汇塘路55号,这里是1832年至1837年间,由江苏巡抚民族英雄林则徐率民众疏浚蒲汇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故名“土山湾”。而土山湾文化则源于1864 年教会在这块土地上创设的土山湾孤儿院。土山湾也被称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任伯年、刘海粟、徐悲鸿都曾在这里任教。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牌楼”就在离入口处不远的大厅里,金光灿灿,非常引人注目。它是外国修士葛承亮于1912 年带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名有工艺才华的孤儿经过一年多时间艰苦雕刻而成,并于1914 年从上海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与同时参展的十几件作品一起,成为了世博会上的惊人一瞥。</p> <p class="ql-block">  土山湾对中国近代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不少新工艺、新技术都发源于此,比如土山湾彩色石印机、土山湾工艺所制作的彩色玻璃以及远近闻名的“海派”黄杨木雕等。其中以图画间最为著名,后人习惯称之为“土山湾画馆”。我非常喜欢博物馆展出的那些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和图画间展出的画作,特别是已故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著名雕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徐保庆大师众多反应中国民俗风情的作品,比如“捉迷藏”、“放鞭炮”、“回娘家”……等等,真可谓栩栩如生,令我流连忘返。据悉,2008年6月7日海派黄杨木雕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与徐宝庆大师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大家对上海电影制片厂都不陌生,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朋友。而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595号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就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上建立起来的。该博物馆分四层展厅,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其中,一楼为荣誉殿堂,展示百年上海电影的杰出贡献。二楼为电影工场,让参观者可以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三楼为影史长河。四楼为光影记忆。参观的游客首先会被电梯送上四楼,然后一层一层跟随指示标志往下参观。值得一提的是,当游客走出四楼电梯的那一刻会受到明星走红毯般的待遇哦,到时可不要被粉丝们热情的欢呼声惊吓到。既然这一层主题为“光影记忆”,自然可以在这里看到电影史上许多明星和影视剧的影像资料,足以唤醒人们满满的回忆。博物馆出口处还有咖啡馆,走累了或恋恋不舍的朋友可以在这点上一杯咖啡歇歇脚。</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天主教堂位于徐家汇的蒲西路158号,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也是我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土兴建,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法国中世纪样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为尖顶)高50米。其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每周一至周六 9:00-16:00, 周日14:00-16:00可凭票免费参观。据悉,“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曾受到毁坏,钟楼尖顶被拆,整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并作为上海市果品杂货公司仓库,文革结束后才得以修复。</p> <p class="ql-block"> 徐家汇藏书楼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80号,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据资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修书室,收藏中西书籍。之后经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在1955年以前,这里为神学院专用。1956年藏书楼被政府征用,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专门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籍。现存的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北楼(即大书房)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拍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南楼(为原耶稣会住院,即神甫楼)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凡是路过徐家汇漕溪北路280号上海市气象局门口的人一定会注意到里面这栋高耸的现代化建筑——气象大楼。但事实上在这栋楼的后面,与徐家汇天主教堂相邻的蒲西路166号还有一栋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楼,它就是原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主体建筑,也是现在的上海市气象博物馆。从1872年开建至今的140多年里,这里一直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是上海气象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可以说,这里的每个细节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从建筑学角度看,这栋小楼整体都属于罗马式建筑风格,其正立面三段布局,中间三层,底层圆拱大门贯通二层,三层有玫瑰窗,平顶露天阳台。外立面采用灰色清水砖墙,圆拱券窗,窗框和窗下则用红砖装饰,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筑成隅石状,平台及室外楼梯栏杆为宝瓶状。</p> <p class="ql-block">  从人烟稀少的荒僻之地到如今繁华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家汇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绝对不是用一篇短短的拙文就可以介绍清楚的。而且我相信,徐家汇在每一个上海人心中都留下了不同的剪影。现在,徐家汇和这个城市都正处于疫情带来的困境之中,我们暂时还无法去亲近它,如果您对徐家汇有兴趣的话,不妨等疫情过后再亲自来这里走一走逛一逛,看看您眼中的徐家汇会是什么样子,看看它能不能同样也走进您的心里。我期待着,风雨过后徐家汇将会变得更加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