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的身影

华章

<p class="ql-block">祖辈的身影,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几不可见,上一辈的身影,也渐行渐远。我们这个年纪,归途早已看清,但来处却疑惑丛丛,父亲一辈何以如此?我的性格、脾气秉承何方?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总想捋捋张家家史却是我好久以来的梦想。我曾于1968年和1983年两次回老家上祖坟,岁月悠远,记忆稀疏,谢谢大山哥和二哥珍贵的照片和录像以及对事情的厘清,才有此小文。</p> <p class="ql-block">母亲王祖云来自于川西坝子的耕读之家,忙时耕田、闲时读书,养成的性格温和厚重,勤劳豁达、与人为善是本性。应该说,我们五姐妹的青少年成长过程基本全由母亲陪伴,言传身教,受她的影响最多。</p> <p class="ql-block"><b><i>[母亲五十年代证件上取下的照片]</i></b></p> <p class="ql-block">父亲张良兴是广安人,据说先祖来自湖北麻城,应该是清朝湖广填四川时移居此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五零年参军的父亲]</i></b></p> <p class="ql-block"><b><i>[五十年代中后期在大邑县中学当体育老师的父亲]</i></b></p> <p class="ql-block"><b><i>[已满91岁现居成都的父亲]</i></b></p> <p class="ql-block">1968年夏天,5岁多的我稀里糊涂地跟随从西藏回蓉探亲的三爸(三叔)和顺道回家的傅姑爹(大姑父),舟车劳顿地回到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川是移民之地,各省份地域的移民将当地风俗带入四川,所以我家叔叔伯伯都叫爸,只是前面加上排行,傅姑爹家来自江西,他家的叔叔伯伯叫老子,聚会时,大老子、二老子……八老子满天飞,好不热闹!千万不要以为四川人在骂人,那是尊称,有的人家姑姑也是叫老子的。</p> <p class="ql-block"><b><i>[五十年代在颐和园游玩的三爸]</i></b></p> <p class="ql-block"><b><i>[中间那位白发者便是今年刚过完90大寿,现居青城山下的三爸。]</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左一是小姑家老三,左二是三婶,右一是小姑家大哥的妻子,右二是大姑家的老五。]</i></b></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那次旅途好漫长,从成都坐了一整夜的火车才到的重庆,那是截然不同于成都的城市,哪哪都得爬坡上坎,两路口的缆车坐得还觉新奇,去半山腰幺舅爷余世平家的探视却让我提心吊胆,吊脚楼板踩上去摇摇晃晃不说,还稀牙漏逢,无处安放的视线总会不由自主地从楼板缝隙落下去,悬吊吊的,觉得房子随时都要垮掉,步步都走得胆颤心惊,恨不得赶快逃离。</p> <p class="ql-block"><b><i>[重庆吊脚楼]</i></b></p> <p class="ql-block">从重庆去往广安乘坐的是长途客车,车顶上堆满了被粗粗的网子兜住的包裹、竹编背兜和活物。每到一站,司机下车爬上车顶取货放货,大声喊叫,不放心自家东西的乘客也下车看热闹,总之货车上下都热闹极了。记得车开半途,不知是否是我或是车上哪位尿憋不住了,荒郊野岭地停了车,只记得遍地都是可以在地上画跳房的画石(实为化石),可惜没捡,后来每次跟小朋友玩跳房时都想起,后悔了好多年。</p> <p class="ql-block"><b><i>[记忆中的长途客车]</i></b></p> <p class="ql-block">老家是广安代市镇,路名和门牌号随历史变迁变了又变,老名字叫粉市街32号,文革变为向阳路1号,这也是我记忆中的门牌号,后来又更名为木市街,门牌先为38,后又改为48号。门前是一个大大的集市,有高高的黄桷树、三几天就有一集。临街是宽宽的上下各三间的全木穿斗结构的楼房,楼下中间那间实际上是厅,穿过厅,里面是个大大的围起来的院子,院子最里面又有上下各三间的楼房,只是这几间像吊脚楼,下面三间只见柱子不见房,是完全敞开的,应该是牛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门前就是集市,到方便做生意。</p> <p class="ql-block">曾祖父张朝禄字锡武,“张锡武(1880-1964,注*:家谱上是1879-1961)出生于广安梭罗乡一贫苦农家,幼时上过私塾,稍长即替牛贩子赶牛谋生,继后又作耕牛交易经纪,进而远途贩牛。为此,张拜师学兽医,收集兽医秘方,以便在耕牛发病时能及时医治。几年实践,逐步成为兽医。为提高医技,张刻苦学习《神农本草经》,识别中草药,熟记各类中草药性能,虚心向老一辈兽医学习外科手术。到中年,其医技闻名于广安,大竹,邻水,每天前往求张给牲畜治病的人,少则数起,多则十余起。病轻的张按饲养户所述症状开方,病重的均要前去查看,辨症施治。对于特别贫苦的农户,还常常免收费用。”~这些介绍来自广安县志人物篇。</p> <p class="ql-block"><b><i>[ 后排老者即是曾祖父张锡武,旁边是曾祖母何氏 ]</i></b></p> <p class="ql-block"><b><i>[左一是张良俊,左四是婆婆余世和,左五是大姑张良凤,左六是小姑张良琼,爷爷没在照片上,他是五二年去世的,所以估计照片拍于五三、五四年。</i></b></p><p class="ql-block"><b><i>前排左一是大姑家的傅大山(大哥),曾祖母怀中的是小姑婆的儿子李表叔,婆婆怀中的是大姑家的傅大川(二哥),大姑抱的是大姐。]</i></b></p> <p class="ql-block">曾祖父是沽牛的,俗语称牛贩子,似乎有点难听,换个思维思考,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法律明文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元朝的农业专家王祯在其《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 一头耕牛能抵十个精壮劳动力,在自古至不远的过去,牛比国宝熊猫稀罕多了!当时的四川农业和盐业都很发达,主要的耕种、交通和承载工具就是牛,相当于现在的汽车,那祖上就是汽车行销商,还是带汽修厂的行销商,这下气派多了吧!曾祖父给自己修的墓也很有气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祖父更是一个有名的兽医,来自附近几个县、他带的数十名徒弟中,擅长内科的有黄兴益、黄兴发、许盛元等,擅长外科的有李寿益等。张家我们这辈的后人已无人从事兽医行当,希望他的徒弟们的后代有人继承发扬光大张氏兽医业的。</p> <p class="ql-block">富有的曾祖父是个乡绅,解放前他是代市善堂的股东,他与曾祖母育有两子三女:张忠孝(我爷爷),张忠媛(大姑婆),张忠玉(二姑婆),张忠杰(幺爷爷),张忠祯(小姑婆)。女儿们所嫁之家也非富即贵,大女婿是代市街上富商吕巨川,二女婿胡良亨为梭罗乡乡长。曾祖父母都高寿,但他们的大女儿、二女儿及大儿子都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还三回,好不凄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祖父与人为善,很受人敬重。解放后他积极拥护共产党,是共产党的统战对象,很受政府重用。1951年广安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成立,他被推举为会长,1953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1956年被聘为省特约兽医研究员。1956年9月3-12日,应邀出席了中央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间兽医座谈会,会议期间被周恩来接见,大山哥小时候见过照片。会上他贡献治猪、牛疾病的三十几个验方被收入《中兽医验方汇编》。五十年代,他不仅在代市镇,在广安也是一名风云人物,至今,在广安县志人物篇还能查到他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b><i>[这是网上查到当年出版的,包含有曾祖父贡献的三十几个治猪、牛方子的书。]</i></b></p> <p class="ql-block"><b><i>[(十六)张锡武治牛胀气方]</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四)张锡武治小猪白痢方]</i></b></p> <p class="ql-block">他聪明能干肯学习肯吃苦,完全是白手起家,靠辛勤奋斗致富的。他运气也不错,解放前将田地产及祖屋出售了,没成地主,接手之人则倒霉催地成了地主。</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至今还在的,被曾祖父卖掉的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张家老屋。左一是大山哥,左四是大嫂,前排右一应该是我父亲的叔伯堂弟,左三便是那买了田产、房产成了地主的后人。]</i></b></p> <p class="ql-block">爷爷子承父业,继续沽牛的生意。爷爷大名张忠孝,字为先,1903年出生,1952年死于肺病,死时才49岁。张家做生意虽有钱,但爷爷年轻时吸大烟开销大,未置田产,成份小商,相当于下中农,这个成份到让我们在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少受了很多风雨。</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爷爷的出殡照,棺材右面头上戴白孝的从左往右是</i></b><b style="font-size:18px;"><i>小姑、</i></b><b><i>婆婆、大姑,棺材左面斜着身子的是大姑父,父亲和三爸因在部队未能替自己的父亲送行。]</i></b></p> <p class="ql-block"><b><i>[ 爷爷的墓地 ]</i></b></p> <p class="ql-block">祖坟在离代市镇有十几里路的桂兴区得胜乡石家黄桷树,自小因身体及各种原因娇生惯养、第一次离开母亲呵护的我拒绝走山路,这可惹恼了三爸,一顿胖揍,可惜无效,最后还是大姑家当时还未过门的大表嫂背我去上的祖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小在川西农村见的坟都是一个个土馒头,墓碑都少见。好家伙,张家的祖坟气势恢弘,是精通风水的曾祖父带着徒弟欧阳高,拿着罗盘勘察了方圆几十里地才找到的。解放前买了此处陈姓人家的房子,扒掉正房后和姻亲吕家两家人合修的,一共五个墓穴,吕家占三个,张家占两个,就是曾祖父、母自己的归宿地,可惜的是,曾祖母最终没能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祖坟背靠螺成寺,是一排差不多一人高的五座相连的石门古山,门柱和门楣都有字,曾祖父墓碑上的字因长时间风化已字迹模糊,但门柱和门楣至今清晰可见,右联:脉由螺成开吉地,左联:岸對籠圖繞明堂,门楣:佑啟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八年去时,墓地右边有几间房,住着陈(?)姓人家,旁边还有一棵枝叶繁茂的黄桷树,祖坟地势较高,前面很开阔,站墓前极目望去,左右都是缓坡,中间远处是一大片缓缓低下去的水田,那便是年产100多石谷、约26亩左右那么大的一块田,俗称:肖家大明堂,整个地势恰如“龙图绕明堂”,确实是个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b><i>[ 曾祖父的墓穴 ]</i></b></p> <p class="ql-block">五座古山有一座应该是曾祖母的墓穴,六八年我在广安见过她,她姓何,名已无可考,当时的她住在小儿子张忠杰家,虚岁已90高龄的她行动自如,耳朵有点背,已存放二十年的棺木放在堂屋,漆黑锃亮,盛满了谷子。她于一九七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九十六岁。可惜出殡那天出门就不吉利,抬到双龙桥绳子就断了,抬到黄桷树下时,那里正开农业学大寨大会,主持大会的贵兴人张正禹书记,一听说她儿子张忠杰在畜牧站工作的时是陈有气反革命组织的成员,就让滚,坚决不允许曾祖母入祖坟,只好又抬回代市牛华村,埋在了伯伯张良华的房子后面,那时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众人都又气又饿,但在那个年代,谁敢吱声?只能忍了。后来她的幺儿媳妇许纯玉埋进了本该她的墓穴。</p> <p class="ql-block">祖坟说是风水宝地,但到我们这一辈,爷爷张忠孝这房孙辈已无男丁,爷爷弟弟张忠杰那房孙辈只有张才军(八一)一根独苗,多年后八一的唯一儿子又死于事故,理论上讲,张家我们这支已断根,所以有人戏曰:祖坟旺女不旺男,旺外不旺内。好在小姑因离婚三个儿子全都随母姓了张,名字连起来就是“自力更生”四个字,挺有骨气的,也算张家香火传承有后了。</p> <p class="ql-block">爷爷1952年去逝时是曾祖父看的墓地,埋在辛家石坝,属梭罗乡,是张家的老家所在之地,1936年,曾祖父才将家从梭罗迁至耕牛集散地代市镇的。小姑婆的丈夫李姑爷去世后埋在了爷爷左面,张良直的母亲故去后也埋在了爷爷右面,曾祖父选的地方不错,地下的爷爷现在倒是不寂寞了。</p> <p class="ql-block">婆婆余世和(祖母)1971年病逝于成都,当时成都已完全不准土葬,婆婆生前最怕的就是火化,说怕疼,一心一意希望死后土葬。婆婆故去后,在高升桥汽车修配厂工作的二哥(大姑家二儿子),出钱又出力,在众多朋友帮助下火速置办了棺木,为此欠下“巨债”,此后半年每月从仅有的二十几元工资里扣五元还账,足足扣了半年;又请他会开车的朋友王文举借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将棺椁送到离安葬地最近的机耕道尽头,然后再请人抬,一番周折,终于在新都我舅舅的生产队地盘安葬了,离我外公外婆坟地不远,两亲家算是在地下做了邻居。</p> <p class="ql-block">十几年前的城市化进程扰了坟地安宁,三爸出资在青城山给爷爷婆婆买了一个墓地,为了不扰爷爷清净,只捧了一捧他坟上的土与婆婆的筋骨合葬。可惜我们四姐妹都在省外国外,未能参加合葬仪式,大山哥花费颇多地在广安请了四个、加上他和老六六人组成一个管乐队,一路送爷爷去成都与婆婆汇合,送俩老去新地方安葬的是小姑率大儿和三儿及三嫂、三婶、大姑家的四姐、五姐及她的丈夫刘哥都参加了,走在最前面捧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白玉骨灰盒的</span>是大川哥(二哥),管乐在山谷里回荡,想想都很气派。青城山本就是风水宝地,合葬墓在高高的山上,站墓前望去,前面远远地立着一串似画如屏风般的山体,挡住了外面的世界,大山哥直感叹:“外婆你住在世外桃源里,肯定会高兴得乐不思蜀了哦!”</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婆婆余世和和爷爷张忠孝 ]</i></b></p> <p class="ql-block"><b><i>[ 这是青城山爷爷婆婆的合葬墓 ]</i></b></p> <p class="ql-block">几天前二哥回广安,应我的请求与大哥和大嫂又去张家祖坟扫墓拍照,我才知道张家后人,主要是父辈们几年前又集资修建了祠堂,祠堂建在张良汉(与父亲同辈)的地盘上,小小三间,白墙琉璃瓦,看起来比较简陋、寒碜。我只是疑虑,张家重教育,我们的父辈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散落在中国各地工作,退休后,几个在世、年纪九十以上的父辈现都居住在成都,恐怕这辈子他们都不会回广安了。祖父那辈取名有名有字,父辈取名也按班辈排,一目了然,新一辈的我们姓名则取得随心所欲,心里面也已经根本没有什么宗族观念了,那么再修祠堂的意义何在?</p> <p class="ql-block"><b><i>[ 张家几年前新修的祠堂 ]</i></b></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家族举办红白大事、议事的地方,是办学的殿堂,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也许,上一辈的他们这是在祭奠那再也回不来的日子,揪住那即将逝去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笔于此,心中陡生悲凉,漂泊海外几十年,这几年因新冠疫情更是回国无门,我们便恰似那无根的浮萍,故乡是越来越远了!</p><p class="ql-block">2022-04-02 写于蒙特利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文章放在朋友圈后,有熟悉查询地方志的老友指路,才知广安县志人物篇(94年版)有曾祖父的生平和事业介绍,比我了解的全面多了,赶快增补纠错。追根寻源的过程很有趣,释疑颇多,清晰地知道了父辈们何以至此,以后为他们画像有基础了。</p><p class="ql-block">广安县志:103.203.219.25:8081/gafzg/book/1495947798751543296</p><p class="ql-block">2022-04-05</p> <p class="ql-block"><b><i>[已退休</i></b><b style="font-size:18px;"><i>代市镇初中教师,张良直的儿子张才模收集整理的张</i></b><b><i>家家谱。]</i></b></p> <p class="ql-block"><b><i>[曾祖父张朝禄的父母]</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曾祖父张朝禄和他的哥哥张朝福]</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爷爷张忠孝和他的弟弟张忠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大姑婆,二姑婆和小姑婆]</i></b></p> <p class="ql-block"><b><i>[幺爷爷张忠杰的儿子]</i></b></p> <p class="ql-block"><b><i>[ 大姑家兄妹七个,1985年春节合影。上排左起,老六、二哥、大哥、老七,下排左起,四姐、大姐、五姐。]</i></b></p> <p class="ql-block"><b><i>[ 大姑家孙辈1985年春节合影 ]</i></b></p> <p class="ql-block"><b><i>[ 八五年春节大姑全家祖孙三代合影,居中者是傅姑爹,大姑没在照片里。]</i></b></p> <p class="ql-block"><b><i>[ 五十年代大姑与大儿子(大山哥)、二儿子(大川哥)、大女儿(大姐)及次女儿(四姐)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i>[ 1993年小姑与她外孙女(左面)和我儿子舒涵(右面)的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i>[ 左起大嫂,德斯(二哥儿子),我父亲,大哥。]</i></b></p> <p class="ql-block"><b><i>[ 左起,二嫂,小姑,小姑婆 ]</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