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乡土大典预览版】威镇阁

薌城關注組-方伟伦

<h5 style="text-align: left;">夜幕下的威镇阁(摄于2022年2月,方伟伦)</h5> 威镇阁,俗称“八卦楼”(闽南语:pat-kuà-lâu),原位于漳州古城东南角(现05单位拐角处),1997年于战备大桥北引桥东侧,即现下沙路与厦门路交汇处重建。由于威镇阁地处战备大桥北桥头,踞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扼守漳州南大门,且建筑风格颇具在地传统特色,长期以来被认定为芗城区乃至漳州市的重要地标性建筑,是漳州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在漳州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站在阁顶极目远眺,漳州主城区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自豪感亦油然而生。2009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漳州地理》教材即以威镇阁作为封面。2013年,漳州市赠建的仿制版威镇阁石塔在友好城市——印尼巨港落成,以纪念漳州先民对巨港的贡献。有着“中华谜史第一馆”之称的漳州灯谜艺术馆亦曾设立于此。 <h5>漳州城城墙与八卦楼(摄于1903年,Charles William Wason(美) 摄,吴德勤 供图)</h5> <div>据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宫室》记载,明隆庆四年(1570年),知府罗青霄与同知罗拱辰开始重修各城垣、敌台二十一座及四门月城;隆庆六年(1572年),罗青霄发觉漳州城西北地势较高,而东南地势低洼,且紧邻九龙江,认为:“若有海贼依江而上,古城危矣”,须以高物镇住“风气”。于是拆除城墙角上的旧角楼,以城墙为基,新建木结构楼阁,因该楼与芝山顶峰的威镇楼遥相对望,互为犄角,故命名作“威镇阁”。(注:清乾隆《龍溪縣志》卷二十四《藝文》采清《重修丹霞書院及威鎮閣碑記》说法称威镇阁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已证实为笔误。)<br><br>威镇阁由罗拱辰设计与督造,为八角楼,採用阴阳八卦作为顶面,阁上使用长宽相同的方形巨石铺成八角形状,每块巨石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等方正大字,故民间俗称作“八卦楼”。威镇阁除本身的军事功能以外,还可供游人观赏漳州府城全景。登临阁顶,八面开窗,方圆数十里的风光尽收眼底。罗拱辰登楼后,触景生情,赋联一对:“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嶠。七真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其中,“五名山”指的是城内的芝山、日华山、保福山、龙文山、虎文山,“二秀水”指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七真儒”指龙溪县人周匡物(唐)、颜师鲁(宋)、陈淳(宋)、王遇(宋)与漳浦县人潘存实(唐)、高登(宋)、吴与(宋),“三及第”指明宣德二年(1427年)探花龙溪县人谢琏、明宣德五年(1430年)状元长泰县人林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探花漳浦县人林士章。</div> <h5>1908年水灾过后的威镇阁(摄于1908年,漳州市图书馆 供图) </h5> 清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攻打漳州,威镇阁毁于战火,“残基遗迹亦塌为平壤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府魏荔彤倡议修复威镇阁,但因升任未果。乾隆二年(1737年),同知刘良璧重建威镇阁,邑绅王材董理其役。新建成的威镇阁砌石为基,与城墙同高。楼阁则有三层,高六丈有馀,八面开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威镇阁阁顶遭到雷击受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威镇阁再度遭到雷击,知府蒋允焄重修。 <h5>民国时期的龙溪中学明信片——漳州名胜威镇阁</h5> 民国七年(1918年),陈炯明进漳,兴修市政设施,拆除东城墙改建为大马路,但保留威镇阁予龙溪县消防队作为瞭望台使用。二战末期,当局于威镇阁顶层设一个手摇警报器,同时在中山公园假山亭上设一大钟,一旦发现日机临空,威镇阁方面摇响警报器,中山公园方面则敲响警钟,这也是漳州城区最早设立的防空警报台。1949年以后,威镇阁继续作为防空警报台使用。1967年,威镇阁遭受重创。1970年,因台海局势紧张,兴建沿海十大战略大桥之一的战备大桥时,威镇阁被完全拆除。 <h5>从战备大桥望威镇阁(摄于2021年1月,方伟伦) </h5> <div>由于威镇阁在漳州人心目中有着特别的地位,民间对于重建威镇阁的呼声一直较高。1988年,漳州市编制了《漳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拟复建威镇阁。1997年7月23日,漳州市于战备大桥北引桥东侧异地重建威镇阁,并于次年元月落成。现时的威镇阁为1997年重建,沿袭原有的三层八角楼阁构造,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57.88米(其中立面部分高51.88米),分别为原先的三倍与两倍多,规模远超历代。重修后的威镇阁为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达7300平方米,分为基座与主楼两部分。基座三层,底层为停车场,二层为商场,三层为娱乐场。主楼则照原有的样式重建,高38.48米,贴金嵌铜,并覆以琉璃瓦,是由来自北京故宫的彩绘师绘制的,古朴大方,气势非凡,意蕴深长。主楼前街灯与青松翠柏交相辉映,东边有铁塔,高8米,铁塔边有喷水池。此外在主楼前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座精巧玲珑的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带浮雕的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三个大字铁画银钩,笔力遒劲,系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写。山门左右各放置一隻石狮,均由重达二十八吨的九龙壁雕琢而成的,工艺精湛,惟妙惟肖。 </div> <h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威镇阁景区门票(图源网络)</h5>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1999年,为提升该片区的文化品味,连同临近的威镇阁商业城打造成一个集人文景观、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功能区,芗城区政府将有著“中华谜史第一馆”之称的漳州灯谜艺术馆迁入阁内,馆内设有谜史、谜艺、谜苑三个展厅,收藏有古今中外灯谜典籍、刊物、谜事资料等万馀件。后因片区人流稀少、建筑环境不利于馆藏储存等诸多因素,灯谜艺术馆于2012年9月搬迁至漳南道巷,威镇阁亦闲置至今。</h3></div> <ul><li>资料:薌城關注組(xccgwiki)</li><li>编辑:方伟伦<br></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