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缅怀亲人

追根溯源

<h1> <b><font color="#ff8a00">我们这样缅怀亲人</font></b><br><br><br></h1><h3> <font color="#167efb"> <b><i> 李 致</i></b></font></h3><br><br> 每逢清明祭祖,我当然缅怀亲人。<br><br> (1)<br><br> 我们李家,祖籍浙江省嘉兴。迁到四川,已有两百年。从入川算起,九十高龄的我是第六代,我孙女是第八代。<br> 我的曾祖父名李镛。据我儿子李斧考证,他的墓地在龙泉驿,详址已无人知晓。我的祖父名李道河,因前祖母先于曾祖父过世,在天迴镇买了墓地。我前祖母,祖父、父亲、两个姑姑、一个婶婶和哥哥,都葬在那里。当年交通不便,且成年男丁在外,我不记得谁去扫过墓。<br> 四爸巴金,反对封建制度的大家庭对人性的束缚,但他对自己的父母、大哥、姐妹和侄儿,都有很深的感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开展平坟运动,四爸响应号召。1960年,四爸回成都写作,在省委统战部和市人委(即市政府)的支持下,于1961年初去天迴镇,挖出所有棺材,将全部遗体火化。从此,李家墓地成为农田。当时,我生病住医院,没有随行;跟四爸一起去平坟的,是我的母亲和四姐。<br> 1961年1月31日,四爸给萧珊妈妈的信上说:“卄九日那天到墓地……我母亲死了四十七年的脸色如生,我父亲脸色红黑,睁眼……遗体当天搬到公墓火化,葬入四个大磁坛内,今天在公墓安葬。”<br> 我的三爸李尧林,是知名的教育家和翻译家,原天津南开中学英文教员。我父亲去世后,他寄回一半的薪水,供养在成都的继母、弟妹、以及大哥的遗孀和子女,共九人。“七七”事变后,日本飞机轰炸天津,三爸来到上海租界,以翻译外国文学和科幻作品为生。贫病交加,于1945年逝世。四爸巴金在上海虹桥公墓,为三爸找到一个家。三爸的墓碑,是一本打开的书,上面刻“别了,永远别了,我的心在这里找到永久的家!” 这是三爸译著《悬岩》中的一句话。1964年7月26日,四爸陪我去虹桥,为三爸扫墓。<br> 1973年,“文革”尚没结束,我悄悄去上海看望四爸,偶然谈到三爸的墓地。四爸说,在破“四旧”时被红卫兵和造反派铲平了。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黑暗的年代!以后,在四爸的《随想录》一书中,他问:“我到哪里去找他‘真正的家’?我到哪里去找这个从未伤害过人的好教师的遗骨呢?”……<br><br> (2)<br><br>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同年11月25日,四爸的骨灰,和萧珊妈妈的骨灰一道,撒入黄浦江外的东海。同时撒下的,还有九姑妈的骨灰。我在船上撒下红色的玫瑰花瓣,为四爸和萧珊妈妈、九姑妈,送行。<br> 我的另一位亲叔父李采臣,是出版家。2007年在宁夏银川逝世后,骨灰撒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br> 我的大姐、二姐逝世后,骨灰撒在青城山。我母亲、老伴的骨灰,暂存“憩园”公墓。我已给子女留下遗嘱:以后我和她俩的骨灰,一起撒入青城山,不要墓地,回归自然。<br><br> (3)<br><br> 不留墓地,难道我们不缅怀亲人?当然不是!<br> 李家“世守书香”。我们以文字为“碑”,纪念亲人。<br> 巴金的曾祖父李璠,著有《醉墨山房诗话》,木刻本。其中引有文明征谈秦侩谋杀岳飞时的一句话:“笑区区一侩亦何能,逢其欲!”李璠说:“诛心之论,痛快淋漓,使高宗读之,亦当汗下。”巴老对曾祖父的这段词话大加赞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越过种种的障碍,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进,很自然得到了应有的结论。” 《醉墨山房诗话》已收入2010年李斧编辑的《巴金祖上诗文汇存》影印本,由巴蜀书社出版,时任全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老人为书名题签。<br> 巴金有《全集》。四川出版社(后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在《全集》出版前,出版了《巴金选集》(自选十卷本)。以后又出版了《讲真话的书》,包括“文革”后巴金的全部著作。我也出了力。<br> 三爸李尧林,笔名李林,译作很有特色。2005年李林逝世六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李林译文集》,同时还出版了《巴金的两个哥哥》。汪致正、李芹出了大力。<br> 我从小深受巴金的言传身教,写了《我的四爸巴金》,先后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五家出版社出版。2004年巴金百岁寿辰,三联书店出版《我的四爸巴金》前,《北京晨报》连戴十四天,选登了十篇文章;出版后,北京人民广播台播放了该书的主要篇章。播音员白钢告诉我:共播二十次,每次二十分钟,时间安排在晚八时半的黄金时段,收视率达6%,比平常3%翻了一倍。不少报刊转戴了书中的文章。我还分别写了缅怀母亲、三爸、妻子和大姐的文章,评论家廖全京和一些读者喜欢这类“亲情”散文。<br> 2009年我老伴丁秀涓逝世,没有发讣告。我们把亲人写的短文章收集在一起,取名《小屋的灯光》(这是“文革”中我关在“牛棚”时对家人惦念的短文),印成小册子。不少亲朋好友对这种做法和内容给以称赞,包括诗人柯岩和贺敬之。<br> 2010年,我母亲逝世三十周年之际,我和儿子编印了一本《慈爱宽厚的张兰生》的小册子,送给亲朋好友。<br> 我儿子李斧(笔名李治墨)喜欢研究家谱。为了考证一些事实,他去过不少图书馆,包括台北图书馆、日本东京的图书馆。他发现若干专家在写巴金的家庭时有误,为此写了《巴金家族历史研究正误》,刊《新文学史料》。2014年,巴蜀书社出版了他写的《巴金家族史考略》,马识途老人为该书题写了书名。<br> ……<br><br> (4)<br><br> 缅怀的目的是继承。<br> 老祖宗的独立思考。我父母主张“人人平等”,“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巴金宣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教我“说真话,做好人”,“人各有志,最要紧的是做人”,把住不做名人这个“关”;四爸说三爸“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等等。<br> 学习这些好品质,是我一生的愿望,也是我寄语于子孙的期待。缅怀和学习,并不限于清明。<br><br> 因疫情宅家,2020年4月4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