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蓼莪》原文</p><p class="ql-block">蓼蓼者莪,匪莪伊蒿。</p><p class="ql-block">哀哀父母,生我劬劳。</p><p class="ql-block">蓼蓼者莪,匪莪伊蔚。</p><p class="ql-block">哀哀父母,生我劳瘁。</p><p class="ql-block">瓶之罄矣,维罍之耻。</p><p class="ql-block">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p><p class="ql-block">无父何怙?无母何恃?</p><p class="ql-block">出则衔恤,入则靡至。</p><p class="ql-block">父兮生我,母兮鞠我。</p><p class="ql-block">抚我畜我,长我育我,</p><p class="ql-block">顾我复我,出入腹我。</p><p class="ql-block">欲报之德。昊天罔极!</p><p class="ql-block">南山烈烈,飘风发发。</p><p class="ql-block">民莫不穀,我独何害!</p><p class="ql-block">南山律律,飘风弗弗。</p><p class="ql-block">民莫不穀,我独不卒!</p><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蓼莪》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 3月27日,有幸听到了首都北京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讲的《诗经 小雅 蓼莪》直播课。徐教授感情充沛,古韵十足,顿挫有力,有磁性的吟诵令人敬佩至极。</p><p class="ql-block"> 诗经小雅《蓼莪》是一首孝子之歌,是悼念父母的千古名作,饱含思亲的悲哀。今天让我们和徐老师一起走进《诗经 小雅 蓼莪》,感受这位孝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的前两章通过鹅与蒿这两种植物的对比与联想,表达父母生我养我的辛苦劳累。表达诗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情怀。诗的前两段是自责不能成才,又不能报答父母恩情的心情,徐老师吟诵时,处理的比较低沉。</p><p class="ql-block">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诗的三、四章写出了孝子失去父母后孤身生活的痛苦,抒发了难以忍受的孤凄之感,刻画了一个孝子魂不守舍,神情恍惚的形象。第三段诉说自己形单影只,无所依傍,从第四段开始到结尾出现了大量的入声字,这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老师在度曲时,处理得令人感到哽咽难言的沉痛。</p><p class="ql-block"> 诗的后两章写诗人的成长过程和父母劳累的一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復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描写诗人对父母未能养老的愧疚和遗憾。“生我,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中用了九个动词,九个我,这么朴拙的语言,急促的音调描写了父母长养我,教育我,爱护我,保护我、照顾我,挂念我的养育恩德。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一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老师在处理第六段的排比,强调要快速吟出,“昊天罔极”中前三个字的韵母开口度都要大,又以一个入声字急收,给人以呼喊至力竭的感受,是本诗情绪最为激烈的部分,最后以三个入声字,结束全诗,老师声如洪钟,感情充沛的吟诵,感天动地!痛不欲生之感十分强烈!真是千古之绝唱!</p><p class="ql-block"> 三千年前的诗歌 ,穿越千年直到今天,感动着我们无数的华夏儿女,父母的恩情比山高,似海深。 父母的恩德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以前常听母亲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啊!直到步入了社会,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才对母亲的话有深切的体验。更体会到父母亲抚养子女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徐健顺老师讲孝道是人间最美的情,孝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之本分。老师讲孝道分孝养加孝敬,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珍惜拥有,懂得孝亲感恩,在父母有生之年及时行孝,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像学友高淑华老师写的那样:理解父母是孝,满足父母的小心愿是孝,兄弟和睦是孝;和父母说话和颜悦色是孝;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有出息的子女,为父母争光是孝……</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陪我们长大,让我们陪你慢慢变老。祝天下父母老有所养!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