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假期的第一天,城里人大多选择到广阔天地去“上山下乡”,似乎不到田野里晒晒太阳踏踏青,就不敢称之为休闲。说的也是,女人们呆在家中有干不完的家务,男人们走在街上有看不完的口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上午在朋友圈看见一首打油诗,写在一个白箩卜上:“窗外蓝天楼外楼,全民核酸家中留。不求三月下扬州,但求四月上酒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来,被疫情逼疯了的城里人,急切需要到广阔天地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轻松自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条汉江把汉中的山分为南山和北山。北山是秦岭,南山是巴山。阳春三月里,选择去南山的明显多于北山,因为南山的春天无疑来的更早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必一定要去什么景点,这不单是因为有名的景点,不知去过多少次,重要的应该是选择人少车少的去处,——如今这世界,最亲近的是人和车,最厌烦的还是人和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为摇弋的芫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南郑区牟家坝镇一个叫“祖师店”政行村,右拐进山后,有两道“风景”还是值得唠叨唠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道是在陡峭的一处山脚,忽见一株紫色的、开着串状花序的野花在风中摇弋。虽谈不上是什么奇花异草,但对大多数城里人而言又确实是难得一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花的迎人之处在于她苗条身姿:足足三尺多高的草本茎杆,让她得以从杂草丛脱颖而出,只可惜我并不知道她的芳名。不过,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事儿,手机中早有下载的“花木识别”软件,打开一拍,此花的芳名立刻显现:“芫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介绍里说此花无味有毒,可以入药,便又想起《爱莲说》里的一句教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但周敦颐并没说不可以拍照,于是拍而传之朋友圈,以图奇花共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单发图片尚嫌不太过隐,又随手写下一首打油诗,是为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在芫花山野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嘲笑人间不往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年我若为青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报于寒风一处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亮眼的野花,不只是一道风景,更是对早已麻目的灵魂的抚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道风景是在山中瞧见一位干农活的老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或许要说,这有啥稀罕的,如今的山村就只剩下老农了,并不值得一个经常上山下乡的人大惊小怪。但此道“风景”有它的优质特色所在——老农手中的一样农具——手拉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犁地,即便是在陕南的农村,大多也是雇佣拖拉机的。若在大山里犁地也还有耕牛的存在,手拉犁就连当过农民的我,也是第一见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手拉犁的名称也是请教老农才得知。攀谈中老农告诉我:“山中的一些边角小块坡地,拖拉机不行,牛耕也不行,我们这地方的土地以沙土为主,像我脚下这样的,手拉犁是最适合的。”老农没说,我想经济划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口音中我感觉这位老农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问之,他告诉我,他的老家在凤县,那儿山很大,条件更艰苦,他于十多年前举家投亲于此,并在这买下了一农户的房子,才得以落户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龄可以问,老农70多岁了,但家庭情况就不方便了。从状态看,老农非常乐观,也很满足如今的日子,能使用手拉犁,体力与身体也不是问题。我说为他拍一组劳动的照片,老人家也非常乐于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给我指了指不远处他的家,我去看了,山脚下一排老旧的房子,最吸引眼球的是侧面一个大型的金属蓄水塔,是储存日常生活用水的工具,仅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山里人生活的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知道,这仅仅只是我一个城里人的感受,是建立在不断比较基础之上的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里人由于信息多维,生活的感受大多建立在不断地比较的基础之上,并因此而刺激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这恐怕也是大家活的很累的一个重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城里人休闲时间喜欢往乡下跑、往山里跑,除了别样的旅行体验,广阔天地的山水花草,能让个人的内心很轻松、更干净,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城里人开着车,带着帐篷和食品,在乡下、大山里休闲的时候,山里人瞧见会比较吗?我想会的,只是他们难以产生城里人比较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反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呢?一方面目前的农村老人是主体,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国巨大的城乡差别。当吃饭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对他们而言,其他的都不是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农村的老人他们总是喜欢和过去比,——这与城里人的比较对象完全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师店的山沟里,虽然与汉中城仅仅相距十来公里,若以看风景的角度评价,没有太多的迎人之处。日渐稀少的油菜花反映出农民实用的价值观,小而贫的一块块茶园的出现,显现着农民对经济作物的追求,山间人工栽培花木的不断涌现,更彰显着人们对精神需要的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山村即景,的确很单调,也不亮眼,更多的只是一种城里人的真实感受:如今的城里人比起大山里的农民而言,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更加茫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