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杨柳三月三

临海听涛

<p class="ql-block">难得清明节放假,便趁着今日风和日丽,回乡祭祖。风里满满都是暖意,才觉得时近暮春。无意间看到安康少年新闻学院的孩子们在安康博物馆门口举行“祭奠英烈,放飞梦想”的放风筝仪式的消息,就不由想起了“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句歌词。一时兴起,便想对这个日子写上几笔。</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古时称上巳节,也有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是轩辕帝的生日,也称“春浴日”,后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古书中曾这样记载这一天:“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我的印象里,这应该是孔子带弟子踏青的场景,总之,主题是洗澡、郊游、踏青应该是错不了的,叹咏诵读环节也是少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既然是选定日子去洗澡,仪式感自然要拉满。古人会在这三月三这天去水边,用提前准备好的芬芳植物、草药、颜料等混合制成的类似今天沐浴液一样的东西涂在身上,然后再用河水清洗,称为“畔浴”。后来就把结伴去水边沐浴渐渐演变成习俗,被称为“祓禊”,意思是通过沐浴洗濯达到祈求祛病消灾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沐浴之礼已经变成了一种制度,并且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汉朝之后,上巳节已经演变成了宴会游玩的节日,上巳节这天,文武百官会集体休假,皇帝常会用这个日子来宴请新科进士。皇帝老人家忙着宴请宾客,世家子弟们自然也没闲着,到野外郊游踏青,以歌抒怀,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梦粱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看来生活节奏忒慢的古人后来又在这个起源于洗澡的活动中加入了祭祀宴饮和曲水流觞等内容,极大丰富了这个节日的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宋朝之后,可能热衷于科技的理科男多了起来,加上多有征战,人们洗澡时闲情逸致就大打折扣,上巳节也逐渐开始没落。宋代诗人陈允平在《春词》中写道: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芊芊。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诗中尽显美景无边,似乎嗅不到一丝大家集体去沐浴的热闹场面,倒是能从少数民族每年三月三举办的泼水节里面,依稀能看到上巳节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在如今看来这个上巳节最大的特点是离不开水,它最初源自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活动,因为冬天的河水太冷,三月初的水温有所回升,大家便着急忙慌地去野外天然浴场急去洗开春后的第一次澡。既然主要活动是洗澡,就和我们安康人的俗语“三月三,放牛娃儿跳乌滩”不谋而合啦,看来这个节日虽然名字生僻绕口,但核心议题还是很“安康”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认为三月三的主要活动只是洗澡,那我就要说你不够浪漫了,这上巳节其实还是一个大型相亲节日。《诗经》中的《郑风·溱洧》篇就描写郑国的一对青年男女,在上巳节时出去自由聚会,玩笑嬉戏间姑娘问道:“一起去清水里洗澡怎么样?”小伙子回答:“已经去过一趟。”姑娘说:“清水边热闹又宽广,再洗一遍又何妨?”两情相悦之时,两人互赠芍药,发誓永不相忘。</p> <p class="ql-block">咱倒无意去考证这对小年轻儿到底是不是真的结伴去沐浴了,但春秋时期郑国的民风之开放可见一斑,估计什么鸳鸯戏水之类的词语就出自这一时期,在这水似柔情的节日里,相亲成功率大幅提升也就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三月,春意盎然,春林初盛,莺飞草长,繁花似锦。何况这三月三又承载了这么多美好有趣的事物和许多与浪漫有关的寓意,所以自古就是踏春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每到上巳节,男男女女结伴倾城而出,或赏一场花事,或放一次纸鸢,或到山谷采兰草,或到郊野宴饮行乐,游途中看落花铺陈于碧草之上,便席地而坐;看杨柳依依荡于西子湖畔,便吟诗作赋;以赏百花怡情,以斗百草为乐,走走停停间,到处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三月三,不觉疫情已三年。此刻,多希望山河无恙,疫霾消散,全国解封,那样每个人就可以过一个正儿八经的上巳节,约上三五好友,自由坦荡地走入春光里,畅谈欢聚,在春风习习里洗去桎梏,驻足山间、田野、江边,望三月春水,看岸柳青青,听小麦拔节,嗅枝头花香,与世间的一切美好相遇!</p> <p class="ql-block">三月盛春,今日上巳。愿长河悠远,岁月无痕,疫尽花开,人间皆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