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知识集锦

海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练太极,恋太极,健康生活。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拳理和拳技的魅力无可穷尽,其益处非语言可表达。这是一个遥远的过程,对于学太极,心怀敬畏,但又崇敬至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需要基本功、悟性、学习力等诸多素质,但我愿意从一点一滴练起,我可能不会成为大师,但我想通过每天的努力,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进步,练出自己的特点,并从中受益。</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将开发区太极协会副会长,太极社会指导张利民老师总结的太极知识进行编辑,方便太极爱好者学习。再次特别谢谢张老师!</p><p class="ql-block"><b>太极拳十八字诀</b></p><p class="ql-block">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p><p class="ql-block"> 挤在手背,按在腰攻,</p><p class="ql-block"> 采在十指,挒在两肱,</p><p class="ql-block">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p><p class="ql-block">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p><p class="ql-block"> 顾在三前,盼在七星,</p><p class="ql-block"> 定在有隙,中在得横,</p><p class="ql-block"> 滞在双重,通在单轻,</p><p class="ql-block"> 虚在当守,实在必冲。</p><p class="ql-block"><b>解释:</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棚在两臂:</span>棚劲的功能,发挥在两臂的圆撑力量上。这种支撑力,在任何动作中,都需主动使用。</p><p class="ql-block"> 捋在掌中:捋是破棚的手法,左右两捋的知觉力全在两掌,由掌的知觉力,探听对方的轻重虚实,然后可以随着捋式进着。</p><p class="ql-block"> 挤在手背:挤是击出的手法,在捋开对方防御的棚式以后,随以挤手进而攻之;搭手要用手和臂加在对方的空隙点上挤按之,如两手合用可增加击力。</p><p class="ql-block"> 按在腰攻:按是用两手推出之式,发出进击的力量,全以腰部为主力。</p><p class="ql-block"> 採在十指:采是用手抓实,所以十指之力,用力嵌牢。</p><p class="ql-block"> 挒在两肱:两肱即两臂,“挒”为撕开、分开,其劲力是斜方向,"挒要惊",即要快、要突然,震惊对手,如"野马分鬃"、"抱虎归山"等。</p><p class="ql-block"> 肘在屈使:肘是运用肘力发击对方,不论进攻与反击,在用时要屈回小臂,以肘尖顶撞或横击。</p><p class="ql-block"> 靠在肩胸:靠法是要用肩头靠击对方的胸部,或者用膀来靠击对方的腰肋部。</p><p class="ql-block"> 进在云手:云手的手法,在太极拳里占一个进字,就是要向对方进入手法,云手是其一。</p><p class="ql-block"> 退在转肱:在太极拳里,倒转肱走法占一个退字,就是在闪避对方攻势和来不及还手时使用,是退的方法之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在防守中后退,边退边攻,如“倒撵猴"。</p><p class="ql-block"> 顾在三前:顾是照顾和防护的意思,就是和对方接手时先要把自己的眼前、手前、脚前这上、中、下三路,三方面照顾好,以免被对方击中。</p><p class="ql-block"> 盼在七星:盼是注意看望,也可说是警惕的意思。七星是指身体上的七个部分所在,就是头、肩、肘、膝、胯、手、足,这七个部位,在与对方接手时,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时时刻刻地小心照顾到。</p><p class="ql-block"> 定在有隙:定是找到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在和对方交手时不可冒进,得到进手的机会,就立刻不停的发手,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中在得横:“中”是击中。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此时对手的稳定性最差,便于发劲击倒对方。</p><p class="ql-block"> 滞在双重:双重是两方的重心相遇,就是力与力争了,这样不能闪转腾挪的灵活变化,故要避免双重。</p><p class="ql-block"> 通在单轻:单轻就是避重就轻的意思,也就是进用单重才可以使对方失掉抵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虚在当收:虚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在不得手或得不到机会进攻的时候,应当取防收之势。</p><p class="ql-block"> 实在必冲:实是在和对方交手时,已经得手啦,可以乘虚而入,在这时即立刻冲击,这叫得实。</p><p class="ql-block"> 对于初学者能把把前四句弄明白就很不错了。后边只有结合技击和推手才能弄明白。</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常用术语解读</p><p class="ql-block">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些太极术语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如何做到?</p><p class="ql-block">本文梳理了太极拳常见术语,将这些常用术语一一讲透。喜欢的话,别忘了收藏转发。</p><p class="ql-block">1、何谓“虚灵顶劲”?</p><p class="ql-block">答:练拳时,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颏(下巴)微内收,犹如头上顶着一满碗水或者有绳子提着,亦称“顶头悬”或“百会(头顶穴位)朝天”,此势对全身的中正安舒有提挈作用,亦显精神振作而稳健含蓄。</p><p class="ql-block"> 但注意,顶劲要自然,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用力项僵,气血不能流通。”</p><p class="ql-block">2、何谓“沉肩坠肘”?</p><p class="ql-block">答:肩为上肢首要环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亦不可后张或前扣。耸肩则气不易下沉,动作不稳,肘要下垂,自然弯曲,不可僵直,肘悬则气不能沉,肘僵则气不能通,上肢不柔。手臂下落时,必以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沉肩坠肘,亦不可用意过分,反致紧张。上臂不可紧靠身体,腋下要虚,“肘不贴肋”,以保持灵活。</p><p class="ql-block">3、何谓“含胸拔背”?</p><p class="ql-block">答:胸部要舒松自然,不要挺,也不要显然内收,有人“含胸”,将两肩前裹,胸部缩回,这叫凹胸,会练成驼背的。简单地说,含胸就是不挺胸,无后仰之忌,利于气沉丹田。拔背:背要舒展,拔背不是提背,更不是弓背。拔者,放松拔长也,脊椎骨在背部,乃上体之中枢,背松则气顺,体态中正。所谓“气贴于背”,“力由脊发”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p><p class="ql-block">4、何谓“气沉丹田”?</p><p class="ql-block">答:气者,内气也。丹田者,脐下三寸,乃小腹部。丹田为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所谓“气沉丹田”,即以丹田为中气运行之根基,无论何时,得保持重心的稳定,含胸拔背而勿使俯仰,沉肩坠肘而勿使漂浮,主宰于腰而勿使散乱,虚实分明而勿使僵滞,皆有气沉丹田之意。因此,“气沉丹田”不是也不必“意守丹田”。只要做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以腰为轴,虚实分明,自会有“气沉丹田”之效。更不必故意鼓肚或凹腹。</p><p class="ql-block">气非呼吸之气,故不以呼吸之进出而论气沉丹田。一呼一吸,总是“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交替进行的,并认为“气宜鼓荡”说明了“气沉丹田”不是绝对的。按此说法,在呼吸之时,丹田就没有“气”了,还谈什么“气遍身躯”、“中气贯足”!气在“鼓荡”之时就不沉丹田,那么,“气宜鼓荡”就是“气宜不沉丹田”了,岂非笑话,在这种错误理论指导下,有人把意念放在腹部,憋气鼓肚,实则违反了中正安舒、气沉丹田的原则。</p><p class="ql-block">5、何谓“尾闾中正”?</p><p class="ql-block">答:尾闾,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嵇康《养生论》有“或益之以畎浍,或泄之以尾闾”。尾闾中正,要求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凡转身处,腰、胯、肩同时转动。</p><p class="ql-block">6、何谓“敛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敛,收拢也。臀部不可突出或左右摇摆,有人易犯撅屁股的毛病,或弯腰或突臀,或挺胸撅臀都不正确。要使臀部如正身坐凳一样,自然而然。当然,也勿使臀部故意前攻而上体后倾。敛臀与尾闾中正是一致的,皆利于气沉丹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腰的作用和要求若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腰为全身之主宰。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为练拳之关键要领,能松腰才能气沉丹田,能松腰才能灵活稳健。太极拳的虚实变幻,皆应由腰转动,只有以腰为轴,动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随,也利于对内脏的自我按摩,增强生机。太极拳四肢的动作,实则是腰腹的动作,非如此,断不能达到轻灵沉着而锻炼全身之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何谓撑裆,裹裆,吊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拳诀云:“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裆即胯下二便门之间的会阴部位。气功学认为:会阴为大小周天运行必经之地,亦是易漏气之处。故有吊顶提肛之要领,裆易圆而虚。撑裆,两胯撑开,不可夹住,裆自然能圆。裹裆,两膝内向里扣,犹骑马势。裹裆不是夹裆,与撑裆并不矛盾。吊裆,不是往下吊,而是往上提,如忍便状,勿使丹田之气外溢。</p><p class="ql-block">9、对膝的要求若何?</p><p class="ql-block">答:膝要放松,自然柔和,以利于气血运行。抬腿伸足,皆以大腿肌肉带动小腿,膝关节自然随之转动。切不可着力于膝,太极拳本可治愈关节炎,若不得要领反使关节僵硬,气滞于膝,以至肿胀。有人讲提膝时要把力量集中于膝尖,乃火上泼油,害处极大。</p><p class="ql-block">拳势高低与膝关节的负担关系极大,应按体质适当调整。但无论架子高低,弓腿之膝部不可超过足尖,否则膝部过分紧张,亦失之灵活稳健。</p><p class="ql-block">10、对足的要求若何?</p><p class="ql-block">答:足为一身之根,要求平实踏地,稳固不摇。,迈步时不可全脚掌同时起落。上步先落脚跟,退步先落脚尖,然后缓缓踏平,抬足一拳为宜,不可过高。前足方向要正,后足成45度至60度。尤需注意两足之左右距离要保持最少一拳宽,不能在前后一条线上,否则失之稳健。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除提手上势等个别动作外,身体后坐皆不抬前足尖。</p><p class="ql-block">11、对眼、耳、口的要求若何?</p><p class="ql-block">答:眼法相当重要,眼寓神,不可怒目而视,亦不可朦胧似睡。闭眼练拳为图静,有失精神,眼随手转,以眼领手,但不是老盯着手,目光稍远些,兼顾上下左右,眼应平视,不可俯首看足。</p><p class="ql-block">耳有连通全身之穴位,且对练拳情绪有影响,宜静听身后左右,不要着意于刺激声音。口宜微闭,齿宜轻合,舌轻抵上腭,但有清津分泌,千万勿吐,应随时咽下。</p><p class="ql-block">12.对手和腕有何要求?</p><p class="ql-block">答:手掌不可硬直,亦不可弯曲,微成凹形即可,虎口不可太开,四肢似离未离,若气不能下沉,手指有抖动现象,可暂将五指紧靠。</p><p class="ql-block">腕宜松活,但切记塌软,如起势时,不能垂手。其他动作也不能像舞蹈那样摇腕。要把掌根下沉,指节微翘,这样才能由腕将内劲贯至掌与手指。此所谓“。</p><p class="ql-block">13、握拳和钩手怎么要求?</p><p class="ql-block">答:握拳以拇指压中食指,拇指与食指形成的圈叫拳眼。握拳不可太紧,也不可太虚。动作要注意拳眼方向的变化。</p><p class="ql-block">钩手也叫吊手,五指尖下垂撮拢,腕指关节要自然弯曲成弧形。指尖方向大约于小臂垂直。</p><p class="ql-block">14、 什么叫“一身备五弓”?</p><p class="ql-block">答:“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两臂、两腿好像五张弓。身躯以腰为弓把,背部肌肉略呈弧形,但不是故意弓,只要做到含胸拔背、垂肩坠肘,就办到了。臂以肘为弓把,腿以膝为弓把。这就是说,四肢任何时候都不能笔直,以保持必要的弹性,并使内气畅通。这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重要区别之一。</p><p class="ql-block">15、不法如何做到虚实分明?</p><p class="ql-block">答:体重移于左脚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反之,则右实左虚。实不是僵,不能用力过分;虚不是空,应存有伸缩变化之余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p><p class="ql-block">16、如何做到“迈步似猫行”?</p><p class="ql-block">答:若由左弓步变为右弓步时,先以腰胯左转,左脚尖外撇踏实,再以右脚跟离地,靠前脚掌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左腿,慢慢收回。左腿应以弯曲状态保持身体高度不变,待右腿前伸,脚跟落地后,再边转腰(向右),边靠左脚的蹬力将重心逐渐交给右腿,右脚尖同时落地踏实,成右弓步,此间身体高度也不能发生变化。这样做,必然显得轻灵稳健,然而活动量并不小,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是单腿弯曲支撑身体。即使练外家拳稍有功底者,开始亦觉腿劲不易适应。年长体弱者,架子可高些,单腿支撑的时间间隔可短一些,但仍应按以上要领进行,方可增强功效。</p><p class="ql-block">17、何为“内三合,外三合”?</p><p class="ql-block">答: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身法之重要部分。所谓合者,大部分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然而主要在于动作的协调配合。所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太极拳的松沉劲是这样练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 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而不能松懈、松瘪。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逐步达到通、空、开。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p><p class="ql-block">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p><p class="ql-block"> 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p><p class="ql-block">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以手腕把手臂领起,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肘和肩即下坠,但又跟着向上走)。</p><p class="ql-block"> 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上身自然直和正。</p><p class="ql-block">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比如做到动作的“定式”时,上身动作保持不动,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跨觉得没使劲,哪个地方腰跨不别扭,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找到这个点,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p><p class="ql-block"> 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p><p class="ql-block"> 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p><p class="ql-block"> 8、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跨的松沉练出来。</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p><p class="ql-block"> 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p> <p class="ql-block"><b>太极拳45度规律</b></p><p class="ql-block"> 45度几乎无处不在。走架的时候,两手臂做正反圈,手臂跟自己的胸所成的角度要成45度。在做“斜行”的时候,脚底下要要怎么斜?45度。不用说,“掩手肱捶”右臂拳跟两脚连线的夹角也得是45度。拧腰转胯的时候,要拧转到什么程度?又是45度。套路里的例子很多,推手也如是。两人一搭手,各自手臂跟自身中线的角度都是45度,跟地面的角度也是45度。人家手在你前胸推着,你的胸不动,伸手一拨,对方就出去。往什么方向拨的?45度。听起来似乎不难,难的是合适的时候用上合适的45度,难的是在动态中也能正确地利用45度规律。</p><p class="ql-block"> 您也许要问,45度,要求也太精确了吧?问得有理。在使用的时候,什么情况都有,角度有一定的误差是允许的,也是必然的。从45度的出处说,也许有助于理解允许存在误差的问题。起初,先贤在技击实践上发现,肢体相对位置、动作方向、发劲的方向对于效果的优劣以及施技的方便与不便有很大影响,然后才归纳出位置及方向上的规律,至于科学化地表述成45度,那更是后来的事了。允许有误差还因为,尽管有明确的数字化的要求,但绝对准确只在理论上存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要是可以度量的领域,都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举例说,某个实验室室内温度要求是摄氏25度正负2度,就是理想温度是25度,但保持在23度至27度之间就行。</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是正误差,还是负误差,有时也得注意。比如拧腰转胯的时候,转的角度比45度宁小勿大,就是走架时拧转的角度可以比45度小几度,不要比45度大。因为拧转角度过大就有自锁之弊,推手时容易被人所乘,所以才对拧转角度作出限制。但出手的角度,进退步的角度等应该以45度为准,自然会稍有误差。</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在北京一座公园里,跟熟人说到左右拧腰转胯都不要超过45度。离开回家路上,有位听见我说的话的年轻人,跟着我说超过45度不会自锁。我说我的意见你同意也可,不同意也可,你也不要非得让我同意你的意见。他仍然跟着我说,走了一二百米,有位五六十岁的陌生同好,要跟我说话也总被打断。后来到了公园门口,我实在没办法了,就说:“要不咱们试一试?”估计那位年轻人等的就是这个,立刻欣然同意,站定就作了个姿势,我看他向右拧腰有六七十度,就问:“就这样?”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以右掌搭在他左肩上,他往回转身,没回来反而给弹出几步,趴在石板路边的土地上。那位五六十岁的同好见了,直接邀请我去吃饭,我一因为急着回家,二也因为不认识,不好让人家请客,就再三婉拒后出了公园。回想起来,人家像是从外地来的,一定非常喜欢太极,才趁周末到公园来看,想跟我聊聊,教人家失望了,总觉得有些对不住人家。</p><p class="ql-block"> 陈中华大师给我演示过一个小实验。他拿两个茶杯抵在一起,两个杯口平面只有一个接触点。他用记号笔在接触点的杯子边上画了个黑点,每个杯子边缘上各有半个点。他把两个杯子向相反方向捻转,两个杯子原地旋转并继续保持接触,只见那两个黑色的半点相错而分。两个杯子各转了90度的时候,黑点一下一上,各到了左右弧线的顶点。这时候,他起身站了个马步,两手在身前然后开手,开满了停在那里。我在正面看着,说:“两手走45度。”他说:“你再看我的手和腿,像什么?”“太极图!”</p><p class="ql-block"> 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之极,却表明了,开手不是手臂主动伸手,而是体内不同部位旋转而“挤压”出来的;开手时,手臂走45度;因为手臂的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对肘部的要求,手臂开满时,构成了太极图的图形,右手臂和左腿连成阴阳分界线,此线的中点恰好与人体的丹田位置相重合。这个小实验不止说明了45度规律,而且多方面证实了实用拳法的理论。</p><p class="ql-block"> 上述45度可以是两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就是说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角度的事不可小看,同样是碳原子,原子之间以平面连接就是石墨,颜色乌黑而且软得用指甲都能划出印儿来;原子之间以六十度连接,就构成四面体,就是金刚石,晶莹透明,坚硬无比。</p><p class="ql-block"> 要掌握45度规律,得多走架,多推手,并在走架和推手时有45度意识,包括合理地选择参照系,直到变成无意识。下够了工夫,就有了功夫。真正掌握了45度规律,在走架或者推手方面,都会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愚下正在做的。对45度规律有兴趣的各位太极同好不妨一试。</p> <p class="ql-block"><b>陈式老架一路怎么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动作要柔顺圆活</span></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人都说陈式太极拳容易学习,而且它的动作优美。以采挒肘靠四隅劲为辅,用劲方法以缠丝劲为主,以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外形具有缓、柔、稳的特色。”对如何练好练好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指明了方向。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是用意练意的拳,用意不用拙力是陈式太极拳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因此,在学练老架一路拳时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现在很多喜欢打太极拳的人都只是随便的乱打,使很多的力气,可是效果却很差。</p><p class="ql-block"> 陈式太极拳前辈陈照奎、田秀臣、冯志强老师在演练陈式老架一路时,真正做到动作连绵缠绕,气定神闲,收放自如,似行云流水,很少发劲,即使发劲也是点到而已,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 真正体现出“引而不发”的大家风范。使观者矜躁全消,回味无穷,这才是练拳的高境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 ,外形要舒缓沉稳</span></p><p class="ql-block"> 初练老架一路拳,动作越慢越好(慢而不散),这样可以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规范到位,是否犯有促胸突臀、架肩反肘,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直出直进、横气填胸等大毛病,动作是否有不顺遂的地方,才能及时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使拳艺不断精进。整套拳打完应在13至18分钟左右为宜,此阶段可稍长一些,在二至三年左右,随着动作的纯熟,身上僵劲己化掉。这样即可逐渐加快(快而不乱),此阶段坚持两年左右后,到第三年复缓,进入高级阶段,练拳时两臂转来如风吹杨柳,进退旋转如落玉盘,心中有情有景,此时打拳不觉劳累,而是一种高级享受,方能感悟太极拳的奥妙所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动作要节节贯穿一气呵成</span></p><p class="ql-block"> 行拳时要平稳舒展,动作以各种圆弧曲线构成,重心过渡要裆走下弧,不能重心平稳,上下两个拳式连接要紧凑,不能有断续处,形成一招一式单浮搁。初练者容易出现停顿现象,待熟练后就要把每式连接起。练拳时要注意转关处,上式结束下式即起,衔接和顺,严丝合缝。做到一气呵成、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要重视其理论的学习和其内功的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自学太极拳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我们的理论,另外内功的修炼也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学好太极拳这两点是重点哦。初学时,为了减少入门的难度,可以不顾内功,按照动作说明文字与图像,依样画葫芦地学,只求形似,不求神似,等到外形动作大致像样了,就要逐渐领会和掌握其内功。例如,精神内敛,尽量放松心情,安静的指挥行动,均匀缓慢的腹式呼吸,身体肌筋骨尽量放松,逐渐进入内外统一的练习。太极拳是内功拳,古典拳论中指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其内外关系是:“意气君来骨肉臣”。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内功练好了,外形动作就会随之神似。</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p><p class="ql-block">习练太极拳应当明白什么是“拳式”和“拳势”,分清“式”与“势”的区别,领悟“式”与“势”之间的内在关联,掌握“式、势相合”的练拳方法,这不仅对习拳者由外入内起着指导作用,还可提升太极拳的养生效果。</p><p class="ql-block">一、太极拳的“式”与“势”</p><p class="ql-block">1、拳式与拳势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拳式是太极拳冠以名称的招式,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等等。拳式是前辈武术家技击实践的结晶,不同的拳式都有其独特的攻防含义。拳势是太极拳的内在动力,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太极拳的拳势只有两个:“蓄势”和“发势”,蓄势是劲力的积蓄,发势是劲力的发放。拳势的蓄和发源自人体能量的收与放。</p><p class="ql-block">传统武学将人体能量称为“内气”,人体能量在体内能够像“气”一样流动和聚散,蓄势时体内能量流从四肢向丹田汇聚,称之为“合”,发势时能量流由丹田向四肢扩张,称之为“开”,所以太极拳的两势也可叫做“开势”和“合势”。</p><p class="ql-block">在阴阳学说中,阴阳是一对具有能量属性的矛盾,能量较强者为阳,能量较弱者为阴,如火为阳、水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日为阳(太阳)、月为阴(太阴)。在太极拳中,蓄势为合属阴,发势为开属阳,因此太极拳的两势也称为“阴势”和“阳势”。太极拳的套路便是由多个阴阳拳势衔接循环而组成的。2、拳式与拳势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拳势是完成拳式的内在动力,拳式是由拳势催发出的外形,如果把拳式比作看得见的浪,拳势就是暗中推波助澜的涌流。</p><p class="ql-block">没有拳势支撑的拳式,就会缺少太极拳阴阳开合的内涵,流于“空架”或“太极操”;没有拳式规范的拳势,就会失去武术的攻防意义,只能称之为“气功”,正所谓:“有式无势是空架,有势无式不成拳。”</p><p class="ql-block">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拳式对应一对蓄发拳势,如太极拳中的拳式“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当一个拳式由多个分拳式组成时,如拳式“揽雀尾”包含有“掤、捋、挤、按”四个分拳式,每个分拳式就各对应一对蓄发拳势。</p><p class="ql-block"> 二、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p><p class="ql-block">势、式相合的练拳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由式及势、以势催式和势式相合。</p><p class="ql-block">1、由式及势:练就正确的动力定势</p><p class="ql-block">初学太极拳,当以习练拳式为主,重点在于掌握太极拳的身法、步法、手法和眼法,身法做到中正安舒,步法做到轻灵沉稳,手法做到劲如抽丝,眼法做到手眼相应。</p><p class="ql-block">然后以腰为轴统领全身,做到步随身换,臂由腰带,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此阶段应注意寻找“太极无手”和“腰脊行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拳架通过不断地习练和纠正,逐渐使拳式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势”。此时即便套路生疏遗忘了,但举手投足间拳式依然中规中矩,这是因为套路内容靠大脑来记忆,而动力定势是由小脑通过运动强化来学习记忆的。</p> <p class="ql-block">——太极拳的四个规律——</p><p class="ql-block">太极拳的四个规律(四个“逢” ):“逢转必沉、逢沉必领、逢起必落和逢定必松沉。</p><p class="ql-block">一、逢转必沉</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搞清楚什么是转?转也就是转换,这个转换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步伐的转换,另一个方面是重心的转换。“沉”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松胯下沉。我们站着不动怎么能沉呢?把“胯一松”身体就会沉。我们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要“逢转必沉”?我们必须把它的原理弄清楚,这样对拳理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p><p class="ql-block">“松胯下沉”的目的,就是你“腿脚蹬地”能使上劲,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知道在练习太极拳时所有的力源都来自于“腿脚蹬地”,我们大家经常说裆劲,对于我们初学者或初级阶段练拳的人来说,你就把“裆劲”理解成“腿脚蹬地”,没有腿脚蹬地你就没有裆劲!</p><p class="ql-block"> 松胯下沉以后有时胸向不发生变化,有的时候胸向发生变化,我们要把这个搞清楚。大家看一下前后的弓箭步,我现在的重心在后,我实腿的胯一松一沉,“松”是“因”、“沉”是“果”,“一松”身体就会往下沉,这一沉我的胸向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个重心的移动就叫“裆走锅底”或叫“胯走下弧”。</p><p class="ql-block">另外一种是这个胯一松,身体往下沉,在沉的同时会发生身体胸向的偏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旋转,这个松胯下沉走的是“胯走后下弧”。松胯下沉后如果你的胸向不变,叫“胯走下弧”;如果你的胸向发生了变化,叫“胯走后下弧”或者说叫“裆走后下弧”。</p><p class="ql-block"> 这个概念搞清楚后,我们再看松胯下沉后胸向发生改变和胸向不发生改变之间的区别:胸向不发生变化,在你的实腿上只是一个地面的反弹力,有了这个反弹力你的腿蹬地就能使上劲,你的胯一松一沉就相当于给了地面一个力,地面就会给你一个反弹力,我们借着这个“反弹力”,腿蹬地就能使上劲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