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三十多年前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冷得多,雪下得也大,常常没过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膝盖。长大后我读到《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那一段,就会想起童年的大雪。那时家家堂屋地上都有一个小火炉。火炉上面一端竖着几节铁皮炉筒子,再拐一个直角弯儿,延伸到窗外。大人们叫它“洋炉子”,也有人叫它“站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这小火炉,是不是每一个东北七零后农村孩子最温暖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或玩耍归来,任凭它外面朔风呼啸,大雪纷飞,只要凑到火炉边烤烤手,看着炉子里通红的火炭,便会觉得暖暖的,一直暖到心里。母亲有时会在炉盖上烤一些玉米粒,黄豆、毛嗑之类的,于是满屋飘香,那是我和哥哥们的小食品。父亲脾气有些暴躁,对我们兄妹三个很严厉,但我记得每一个冬天的早晨,父亲都会站在火炉边,把我们三个人的棉袄棉裤烤热了,再让我们起床,怕我们冷。现在父亲、母亲的记忆力不如从前了,不知是否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里小学的教室里也有小火炉。我和同桌莉莉坐在第一排,听课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把手探向炉边。有一次听课听得入神,两个人都把衣服袖子挨在了炉筒上,直到袖子糊了才发觉,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莉莉如今定居在广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记得从哪年开始,农村安上了暖气片,比以前干净、省事,但我还是怀念童年时的小火炉。那扑面而来的热气,那红红的炭火,是一种永远无可替代的温馨。我也因此而喜欢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认为里面“炉火”这一意象用得极好,足以照亮全诗,足以炽热爱情。“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火炉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和叶公好龙差不多,准确地说是五十步笑百步。有一天在农家院饭店看见一小火炉,我以为我会很激动,很欣喜,可事实上我没有。猛然惊觉,三十多年过去了,小火炉在我的心中只剩下了一种情怀,一种回忆。时光流逝,我们都无法回到原点,无法回到原来的心境。就像长途跋涉,跨越千山万水,去寻找从前的一棵树。就算找到了那棵树,却不知它已开了几次花,又落了几次,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雷电,早已不是原来的那棵树。而我们也不再是从前的我们。</p><p class="ql-block"> 梨花呜咽,杜鹃啼血,浮云万千,沧海变桑田。烟花易冷,弹指流年,暮暮复朝朝,多少青丝已成白发。</p><p class="ql-block"> 刘过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p><p class="ql-block"> 张爱玲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