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歌与朗读者

徐风拂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翻看手机微信已如日常三餐,而于明的“每周一歌”和王冰的“朗读者”则是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79班同学群里的招牌栏目。一个是唱歌,一个是朗读,都是动嘴、动脑,挺适合老年人的,除了愉悦身心,还可练练肺呼吸,又能预防老年痴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明的“每周一歌”,时间大体在星期五。每到周末,于明会准时唱一首歌给同学们。基本上是常年坚持、风雨不误,只是去年有个老同学走了,大家心情不好,停了两三周。这个栏目是于明的,叫责无旁贷,因为当年于明就是班里的文艺委员。那时好多同学对简谱如坠云雾,于明不仅识谱,还能教大家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他教的。唱歌绝对是天赋,于明就有这个天赋,同样的歌从他的喉咙里流出来,就带着那个腔,透着那股情,瞬间把你带到草原,飞向蓝天,穿越时空,浩浩乎欲舞,飘飘乎欲仙。年轻时唱的是革命歌曲,斗志激昂的;到了老年,涉猎广泛,还喜欢上了情歌,悠扬抒情的,难怪同学们纷纷为他点赞,称他是“情歌老王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朗读者王冰,给大家奉献一篇篇美文,愉悦着一颗颗宅封的心灵。从宋代的《岳阳楼记》《老饕赋》到现代的林徽因、舒婷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家的优美散文。诗与远方不单单是年轻人的专爱,那些美妙的、深邃的元素同样可以在老同学的头脑里发酵和升华。它是用不同于唱歌的韵律为我们开启的又一扇心灵之窗。当然,朗读者首先是阅读者。王冰自小就是一位忠实而痴迷的阅读者,上学期间就贪婪地读过许多名著,一发而不可收,阅读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习惯伴随至今,从小到老一以贯之。疫情宅家,他用朗读释放心情、调解心态,还不忘为老同学奉献一道心灵鸡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每听到老同学的歌声和书声,我自然联想到老三届。这个独特的群体,独特的心之历程。如果问我们最留恋什么,那一定是读书时光;问我们最大的遗憾是什么,那一定是中断了学业。学没上够,书没念够。中学短短两年吸吮的滋养让我们受用一生。这歌声和读书声,不是对那段时光的追恋么?这一代人已经走到人生的黄昏,但我们依然珍藏着那颗探知的初心,延续着追求知识与美好的未了情缘。尽管历尽沧桑,尝遍了世间的甜酸苦辣,却仍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为生活增添歌声和诗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老了,声音难免嘶哑,他们说是封在家里憋的。王冰也说过不解封不刮胡子。我企盼疫情早日终结,阴霾散尽,百灵欢歌。那时,再听于明放开喉咙,是不是仿佛听到当年的校园歌声又起;看王冰剃去胡须,是不是仿佛看到当年的翩翩少年又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