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交流的是第6-11节内容,主要讲到汉魏两晋时期的6个名字:司马迁,曹操,阮籍,嵇康,王羲之和陶渊明。</p> <p class="ql-block">1.司马迁</p><p class="ql-block">司马迁让人熟识的当然是《史记》。《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从目光到体制,都给其后两千多年的二十四史树立了母本。司马迁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和取舍鲜明的历史热情,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集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他以自己残缺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屈辱,换来了中国文化无比的尊严。司马迁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表率。他利用各种机会考察天下,用自己的脚步和眼睛,让读过的典籍鲜活起来。他走遍了几乎能够走到的一切地方,感受到了汉武大帝雄才伟略治理下的大国气象,当然也看到了很多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遭受腐刑后的司马迁倍感屈辱,常常神不守舍。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精神挣扎后,他将全部心思致力于著述《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决心用自己屈辱的余生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2.曹操</p><p class="ql-block">余秋雨认为,曹操是当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的。如果是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表达的则是天地生命。这种生命格局之大,诗作意境之宏伟在当时是无出其右的。</p><p class="ql-block">曹操的诗简约朴实,与汉赋长期以来华丽铺陈的传统南辕北辙,这也体现了铿锵有力的人生格局。曹操经典的诗句有:</p><p class="ql-block">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p> <p class="ql-block">3.阮籍</p><p class="ql-block">阮籍的父亲阮瑀,曾是曹操身边很受重用的书记官,曹操去世时,阮籍十五岁。曹操去世后,他的曾孙女婿初生,那就是嵇康。这是所谓的“后英雄时代”,这时候出现了一批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魏晋名士”。</p><p class="ql-block">魏晋名士的一些行为现在看似哗众取宠,但真名士自有真性情。阮籍驾车游荡,行至无路处,嚎啕大哭。哭完转向继续行进,到了路尽头又是一场大哭。</p><p class="ql-block">阮籍到苏门山拜访隐士孙登。当语言无法表达内心思想了,他缓缓长啸,啸完转身离去。然而行至山腰,一种难以想象的长啸从山顶传来,充溢于山野林谷,这是隐士孙登对阮籍的呼应。</p><p class="ql-block">阮籍一生正儿八经地上了十几天班,出任东平太守。他拆掉了官衙里重重叠叠的墙壁,改为开放式办公,精简法令,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正。李白曾写诗: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p> <p class="ql-block">4.嵇康</p><p class="ql-block">嵇康长期隐居,后来在洛阳郊外开了铁匠铺。受朝廷宠信的年轻学者钟会前来拜访,但嵇康不喜欢钟会豪华的排场破坏了他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只是扫了一眼,便又继续打铁。钟会尴尬地要离开。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答得很潇洒,但却埋下了怨恨的种子。于是在司马昭跟前递了小话,司马昭下令斩杀嵇康。这就有了三千太学生刑场送行,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绝唱。嵇康从容赴死,年仅三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5.王羲之</p><p class="ql-block">魏晋名士试图要对中国文化进行“颠覆式的改写”,他们的行为虽具有孤傲的气韵,但缺乏社会气场。大哭、长啸、打铁、弹奏,不仅普通百姓完全不懂,大多数文人学士也是无法追随。一种不带杀伐之气和暴戾之气的文化形式却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并长时间地留了下来,那就是书法。</p><p class="ql-block">东晋王家祖籍山东琅琊,后迁浙江绍兴。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堂叔王导、堂兄王恬、王洽、王荟等都是大书法家。太尉郗鉴派了门生到王家选女婿,王家的公子们整理衣帽,笑脸相迎。唯有东床边上一个青年,袒腹而卧,完全不在意太尉门生。门生回禀后,太尉将女儿许配给这个袒腹青年,这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与太尉女儿郗睿婚后生七子,个个擅长书法,其中献之、凝之、徽之、操之、涣之都是书法大才。王家的家眷也非等闲。王羲之妻郗睿被称为“女中仙笔”,王凝之妻谢道韫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翘楚,就连抚育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也能写得一手草书。</p> <p class="ql-block">6.陶渊明</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用一种竹篱黄花的隐逸生活归结了魏晋时代。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比阮籍、嵇康也晚了一百多年。他不像魏晋名士那样还有贵族子弟的气息,他认为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是进一步回归自然,回归僻静的田园。</p><p class="ql-block">陶渊明的诗通俗易懂,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民众的关注。直到宋代,苏东坡才发现了陶渊明的光彩。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p> <p class="ql-block">最后,用陶渊明的经典诗句来结束:</p><p class="ql-block">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