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柳枝抽绿的时候,潜藏了一个冬天的萌动也就禁不住“破土而出”了。放学归来,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我们这些读书郎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在堂前屋后的空地上,“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少不了的乐事儿,而“手把陀螺抽少年”,也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一件事。正所谓,“孩童散学逐风流,一掷陀螺转不休”,想起来,我们都是乐此不疲的。</p> <p class="ql-block">有一首民谣是这么唱的,经久而不息:“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意思是说,每当“客舍青青柳色新”时,也就是小孩子们抽陀螺的好时候了。春日里,斗陀螺,确实是我们懵懂的生活里不可多得的趣事儿。小时候,无厘头的事情做了一箩筐,但要说最“执迷不悟”的,还是要数斗陀螺了,一如今人未雨在《斗陀螺》中所叙,“不爱书中金与玉,只迷圈里斗陀螺”。其实,那个时候,没念几年书,也是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更不懂得书中藏有“颜如玉”的。冥顽也好,不灵也罢,反正,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调皮捣蛋中慢慢熬出头的。</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陀螺还真不是个起眼的玩意儿。论长相,属于典型的头重脚轻,上面圆圆的,下面尖尖的,倒圆锥儿,要想站直了不趴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儿“残缺不全“,才彰显其以速度制胜的不屈生命力。要经得住不停地抽打,最好是由硬木制成。在雷池,檀木、槐木,杉木,都算是比较合适的材质。这些木头做成的陀螺,经过反复抽打,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抽烂的。记忆里,村里的木匠是削陀螺的好手,那些能在比赛里拔得头筹的陀螺,大都出自他们的巧手。我是左撇子,斧子的切口都拿不准,所以,要谋得一个好点儿的陀螺,是要瞅准木匠们高兴的时候,费一番口舌的。</p> <p class="ql-block">有了陀螺,打起来也是有技巧的,最好是能找块稍微平整的地儿,用鞭子的梢儿缠住陀螺,然后轻轻一抖,陀螺便脱梢而出,在地上急速旋转,待速度要慢下来的时候,挥鞭抽打,如是反复,陀螺就转而不休了。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说到抽陀螺,可谓有声有色:“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转,影不动也。”读着这些宛转的文字,想起小时候陀螺在泥地上差点跌倒又被抽起来的摸爬滚打,我就止不住要会心一笑了。</p> <p class="ql-block">打陀螺,总是要分个你高我低的。最常见的,是比转起来时时间的长短。如果抽打的力度拿捏不到位,陀螺是会站不稳而跌倒在地的,倒在地上的那个陀螺就是输家,是要被罚一个“纸鳖”或者“火花”的。还有的时候,小伙伴们分成两组,在规定的时间里,以接力的方式,鞭打陀螺到达终点,第一个安全抵达的,就是赢家。我是盼着体育老师能够组织这样的比赛的,运气好的时候,还会得到一些猝不及防的奖赏,一支铅笔,或者一个小本子,都是我们爱不释手的奖品,是值得在班级里炫耀一段时间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生活里,不曾见过贴画。为了装扮一下心爱的陀螺,我们就把火柴盒上的“火花”撕下来,贴在陀螺的圆顶上。当陀螺转起来的时候,有着行云流水般的五光十色,都绚烂成我生命里容光焕发的底色了。这个时候,我就想,我不跑动起来,那只鞭子迟早会抽落下来的。原来,我和你一样,曾经都是挥鞭人,但终究还是那个被抽打了无数次的陀螺,在生命的延续中不停地转动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