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水村位于都里镇政府驻地向西约5公里处,西与林州市东岗镇相邻,北靠漳河湿地与河北磁县隔河相望,南与铜冶镇西傍佐村接壤,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730户5540人,分27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65人,村民代表54人。幅员广阔,人口集中,是安阳地区最大的山地村庄,有“太行第一村”之称。</p> <p class="ql-block">东水村地处中太行东门户,万宝山就在村域之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史上光武帝刘秀、魏武王曹操、北魏高阳高欢以及隋唐刘武周等众多历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踪迹。宋代成书的《相台志》上,明确载有东水村名,这是有关东水村的最早官方记载。元明以降,代有更迭,东水村名则始终未变。东水村,一个千年传承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东水村位于北纬36°,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农副产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签字尤以旱地作物富硒高钙小米最为有名,红薯、豆类、各种山地杂粮,久负盛名,山野面积广大地形多样,生长着品种繁多的原生态植物和中药材,资源丰富,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p> <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东水村域内,有许多和历史人物相关的民间传说,刘秀、曹操、刘武周、宋金刚、赵匡胤等都在这里留有踪迹,延至现代,红色文化更是注入了新的历史基因,作为革命老区,八路军129师和安阳县抗日政府在东水村的活动和战斗历程,给东水村留下了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村域内景点遍布,白云寺、禅定寺、茶堂寺、清风洞、抗元寨、五龙庙、蟒蛇洞、等历史陈迹,以及围绕这些历史陈迹的民间故事广泛流传。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跃进渠总干渠全长四十公里,仅在我村境内就有十公里,网红工程“红旗渡槽”就位于村域南部;村内现积存百年以上古民居二百多座,其中,最具传统村落代表意义的官坊位于这些古民宅的中心位置,这座建筑前有卷棚顶的拜殿,后是直山顶的大殿,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村内还有穿越太行山而不在八经之属的豫陕古道遗存,双石劵就是这段古道遗存的重要标志,有太行锁钥之势,具有唐代时刻特征的石狮,则犹存当初镇路威武而立在道旁。据核查,村内现存石碾,石磨二十余处,石臼五座,拴马石,上马台,锤布石家家都有。山野之间,古山泉、古井、古山居数不胜数,可以说,东水村的山川草木、民居街道每一处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特别是位于村后的跃进渠红旗渠汇流向人们叙述者东水村人民建设新农村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周边幅射良好,东水村向南十分钟路程是跃进渠纪念馆,向西两公里是红旗渠十大工程之一的“曙光渡槽”。东水村群众当年担负这座渡槽将近二分之一的施工任务,这是安林西两县共同奋斗的团结友谊纽带;向北二十分钟车程,就是漳河湿地和万宝山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文化昌盛,民风淳朴。东水村历史传承悠久,日常生活极具典型的山地农耕文明特征,春祭天地,夏祭山川,秋祭日月,岁祭君亲,无不寄托着东水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正月十五转灯、六月十五请爷、七月十五点火山打响鞭、八月十五敬老天,就足以说明东水村的这些风俗,都是围绕农耕生存而起。在东水村农民文化史上,最具意义的事件是淮调剧团的兴建。有“天下第一团”之称的安阳县淮调剧团,最初就是抗战时期以宣传鼓舞民众的东水淮剧社为班底建立起来的。鼎盛时期,东水剧团有四大班子,名噪一时。</p> <p class="ql-block">东水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村庄,山水人文、风土人情、无不彰显着“太行第一村”的淳厚气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