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五台山寺庙之二

影子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广化寺停车场,从广化寺出来在停车场遇到了一个很愿意聊天的僧人,就跟我聊起五台山的故事,告诉我在五台山寺庙中心景区以外还有几处,很有名历史久远的庙宇,值得我去拜访,他平时都是步行,去行走去那些庙宇的,看他不光是信佛,而且对五台山的佛教历史也很了解,我就相信了他准备拉着他一起前往,后来由于快到八月十五了,很多布施的施主们给寺庙送礼品,他好像还是广化寺一个管事的就,忙不过来就给我留下了电话让我自己先走!</p> <p class="ql-block"> 按照那僧人指引的路线,开车往南台山方向走,路过殊像寺的大牌子上山,先到殊像寺,这是一个很有名气大寺庙,坐落于五台山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殊像寺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殊像寺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下午龙泉寺,出了殊像寺再往山上走,也就出了五台山寺庙主景区,天下着淅淅淋淋的小雨,到了龙泉寺得下主路,开车还得往上爬!不在主景区的庙宇道路和停车场都不太好,好不容易找个斜坡停下来,又用石头垫住了车轮才敢上山。在寺庙下面有好多卖水桶的,说是龙泉寺的水能治病,水质最好,于是我也从车里拿了个桶上去。</p> <p class="ql-block"> 来到龙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派的石牌楼座落于殿宇最前端,是一座纯汉白玉雕刻建筑。石牌楼下接一百零八级台阶,阶下为青砖照壁,整体呈八字形,周边沿以雕刻图案为装饰,正中嵌整块汉白玉镂制的雕幅,为五台山主要寺庙写意图,中心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最引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殿内,玲珑剔透,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p><p class="ql-block">顶部分上下两层的仿楼建的汉白玉石牌坊,牌坊的四柱呈方形插入石墩内,每根方柱由前后两根雕有盘龙的蛟龙圆柱斜撑,结构紧凑而稳固。牌楼中楼檐下,雕一石匾,正面刻“峻凌霄汉”,背面刻“妙通玄机”;中门横栿嵌板上,正面刻“佛光普照”,背面刻“法界无边”;左右两旁耳门横栿嵌板上正面则分别刻有“共登彼岸”、“会赴龙华”,背面刻有“人天同归”、“同入玄门”。</p> <p class="ql-block">  四柱之上,分三个楼头,居高者高大,分上下两层,形似木构,斗拱重叠,挑角四出,实为镂空雕法,中门的拱券上雕有二龙戏珠,两条龙飞腾于白云之中。龙头、龙角、龙牙、龙舌、龙须、龙鳞、龙爪等都清晰精美,牌坊上共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两个耳门的拱券上雕有飞禽走兽、花果人物、宝镜纸扇等十分逼真。中间两个方墩所雕20多个石狮,有的仰天躺卧、有的滚动绣球、有的子母嬉戏,生动活泼、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石牌楼后有两只颈系响铃、胸挂穗缨、毛发卷曲、双目圆睁,雕刻细微、造型生动的大石狮子,还有雕刻着盘龙的石幡杆、石雕拱桥等。</p> <p class="ql-block">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处小车沟村九龙岗山腰。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将其压在山下,清澈的水底可见九条小龙的影子,寺因此而得名。寺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又重建,现存建筑多属民国初年建筑。</p> <p class="ql-block">  寺院靠近山坡位置的角落里有这么一个山泉,虽然是阴雨天气还是有很人到这里取水,整个场景可以用“络绎不绝”一词来形容了。别小看这个山泉,这可是整个五台山地区唯一能够饮用的山泉。水质甘醇的龙泉水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圣水,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来这里打水,相对而言大都是当地人驱车到这里打水。山泉上的房舍建筑是民国时期的产物,也是该龙泉寺最后一次重修时候建造的,方便寺院僧侣和香客打水使用。</p> <p class="ql-block">  龙泉寺的龙泉水质好,对于嗜茶如命的人而言到龙泉打水是非常值得推荐的。龙泉寺广施恩德,方便广大群众打水,提供了专门的打水口以及打水工具,所有人都是按照次序一个接着一个打水,不争不抢。</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下午竹林寺,竹林寺位于九龙岗之西,坐落在中央台南麓竹林村附近,距台怀镇6公里。寺院中最有名的是就是一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该塔为楼阁式,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时重修。</p> <p class="ql-block">  该寺是唐代高僧法照所创。寺院中最有名的是就是一座八角形的舍利塔,该塔为楼阁式,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嘉靖时重修。塔高五层,约25米,东面开门,各层雕有斗拱和塔檐,每层各角有风铃18个,随风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登上该塔可以远眺四方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5张</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竹林寺</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据《清凉山志》[1]载:唐代高僧法照在此见到竹林,云为佛法显灵迹,因创寺,并取名为竹林寺。历代予以重修。史载,日本天台 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沟通五台山与日本佛教界的往来,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未享金刚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牌一</p><p class="ql-block">通,矗立寺内。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保存。塔为楼阁式,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建,嘉靖时重修。平面八 角形,五层,高约二十五米,正南面开门,各层雕有斗拱和塔檐,檐下又雕斗拱和倚座,椽飞清晰,瓦垅显著,各角衔有风铃,随风作响,声闻四野。石碑和高塔, 是竹林寺的遗物,而竹林寺,则是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佐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砖塔外,寺内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厢房、正殿、禅院等建筑。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师,唐代时曾到此朝山拜佛。现正殿左前方有一座“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碑一通。</p> <p class="ql-block"> 竹林寺中日友谊的象征,日本圆仁法师,于公元835年,以“请益僧”身份来中国学法。公元840年6月2日来到五台山,见竹林寺佛事兴旺,高僧辈出,仪规完备,戒律严谨,便住在竹林寺。虚心学法,施贫济困,给五台山众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840年8月8日,他离开五台山去长安。他入唐求法10年,归国后写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以大量篇幅记述了他在五台山的所见所闻,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为记念圆仁来竹林寺学法,竹林寺内立一石碑,正面刊刻:“日本天台入唐求法沙门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碑阴刊刻:“昭和十七年四月佛诞辰日本天法孙末享金刚佛子上阪泰山和尚建之。</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竹林寺在文化大革命被破坏的挺厉害,现在国家已拔款投资将竹林寺修葺一新,大雄宝殿5间,内塑佛像,庄严肃穆,气象一新。</p> <p class="ql-block"> 竹林寺是唐代高僧法照所创。法照在衡州云峰寺斋堂用餐时,从钵盂中,忽睹五色祥云及寺院、山林、流涧、石门等,名大圣竹林寺。过了一些日子,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问过高僧,才知是五台圣境,遂发愿朝山。</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下午金阁禅寺,金阁寺位于五台山海拔1900多米的金阁岭上,在公路边有一木结构牌坊,通过牌坊沿着陡立的台阶爬向山顶寺庙。</p> <p class="ql-block">  寺庙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在“会昌法难”中被焚毁,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寺内部分建筑得以恢复。</p> <p class="ql-block">  最鼎盛时,金阁寺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金阁寺的规模在五台山排不进前几名,却因拥有造像一千余尊而成为五台山造像最多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9月19日下午清凉寺,此寺建造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文革”时期,整座寺庙作为迷信产物而被毁,惟天生之清凉石尚存。</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石”而得名。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p> <p class="ql-block">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禅堂、配殿左右对称,清凉古置于寺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下午法华寺,寻找法华寺很不容易,去往法华寺的道路很窄都长满了杂草,一路上只能过一台车。要不是边走边打听,根本找不到。听广化寺僧人讲法华寺之所以出名,源于其和南海普陀山的一段因缘而起。</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日本因倾慕唐代文化曾数百次派出“遣唐使”来华,除朝贡礼仪人员、留学生外,使团中还有大量学问僧、请益僧来唐朝学习佛教文化,其中的佼佼者为空海、最澄、慧锷。根据史籍记载,慧锷是最澄的弟子,于会昌元年(841年)、会昌五年(845年)及大中八年(854年)三次入唐,他曾邀请齐安禅师的上首弟子义空禅师赴日弘法,此为日本禅宗之始。</p> <p class="ql-block">  慧锷每次入唐均会朝拜五台山,巡礼圣迹。在大中十二年(858年)第三次朝台时,曾在法华寺下院得到一幅观音菩萨画像(一说为玉石观音雕像),欲请回日本供奉。他乘船从四明(今浙江宁波)出海过梅岑山(今普陀山)时,船被风浪所阻,不能前行。船主以为负载过重便卸下货物,但船仍不能动,慧锷认为观音菩萨“于海东机缘未熟”,遂奉观音像到梅岑山上的张姓渔民家中,船方得继续东归。而张姓渔民原本崇信佛教,又目睹圣像灵异,便舍宅为观音院,即“不肯去观音院”。</p><p class="ql-block">自此,梅岑山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它和邻近的小岛名称被改为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观音菩萨住处——“普陀珞珈山”。而慧锷因“不忍离圣像”,并未随船东归,留在山上“遂庐奉侍”,成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故而,法华寺作为“不肯去观音”的祖庭,与普陀山有着不解之缘,也为中国佛教留下一段优美动人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水河畔,梵宇深深,金炉瑞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收集各地日戳、特色日戳、风景戳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尊胜寺继续上行是去五台山的大道。在宽滩林场路口右转,有条进山的小道。通过长珍村,再拐几道弯,就会看到左手山坡上有3座形制大小完全一致的残塔,村民说那是姑子塔,看样子不会晚于金元时期。再向前,路的尽头就到了这条山沟的最深处——法华寺。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尊胜寺的下院。此处距离五台山的南台不远了。</p><p class="ql-block">法华寺是五台山南台外的重要寺院。据宋《广清凉传》记载,唐开元四年(716)六月中旬,南岳僧神会指点神英去五台山华严寺(现在显通寺的前身)瞻礼文殊。后依《法华经》所述道场建大法华院。有文殊、普贤道场,山门外有五台山十寺血脉图,寺内壁画中有吴道子真迹。会昌灭佛时寺院被毁,宋元祐四年(1089年)重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塔修的已经没有原来的摸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因为信奉观音菩萨,日本僧人辉锷在唐代大中年间从法华寺请观音菩萨像东渡,但在浙江普陀山遇到海风无法回国。后来与当地僧众将所请菩萨像供奉于普陀山。这就是那里“不肯去观音”的来历。可见法华寺在唐代五台山地区是座极其兴盛的寺院。千年沧桑后,现在的山谷最深处只有近年新建的大雄宝殿三间。寺院原址上唯一的古迹莲花塔本已严重被毁,有记载原为5层,后来只有一层尚存。寺里的慈玉师傅说,就在今年春天,古塔由村内善人出资修复。但选用青砖修复后的塔身只有三层,没了古意,原本的一层也全用新砖包裹起来。一层塔门上刻:“大大华严经塔藏”。大约此塔内部是原本做藏经之用。第一层内石壁上嵌:“梁朝志公菩萨十二时歌”,最后题字写道:“志公和尚乃观音大士示现外生,昔梁时垂化歌颂,今刊石于法华寺,元祐四年……”据说志公和尚得崇佛的梁武帝萧衍的赏识,被任命为国师。但南北朝时期五台山是北朝范围,梁武帝再有能力也插手不到这里。当时的志公和尚也称宝志(418—514年),又称保志,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金城(江苏句容)人,俗姓朱。是南朝齐梁间的高僧,与梁武帝多有交往,《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曾经广为流传。死后其灵塔也是一南京古迹,前些年曾被文物部门发掘。由此来看,这处关于志公和尚的记载是附会和传说,当不得真。宋代石刻也不能说明志公和尚曾来过法华寺。</p><p class="ql-block">住在寺里的慈玉师傅 出家前就是山下村子里的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山边小溪上的龙王庙,破败不堪。地上原木摆了一地,几位木匠正在工作。他们说是为修建龙王庙做准备。古人说寺院周围必有好水,此话不假。看法华寺周围山坡植被稀少,只有这里有处水源。想唐代佛教极盛时,山林繁茂,水流会更大。隐在山腰里还有上世纪50年代和尚修行居住的法华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清末以后,法华寺寺逐渐走向衰败,最后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瓦砾残基。直至2002年,万宏法师发愿修复寺院,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现已恢复观音殿,并重建了僧寮、斋堂、库房、禅堂等二十余间。后又筹措巨资雕凿一尊九米高的汉白玉观音巨像,成为东线进入五台山路上的一个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山西五台县法华寺在豆村镇法华村东北二里处的山坳里。据介绍,其寺创建于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宋元佑四年(1089年),明嘉靖四十二年(1553年)有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原名“法华院”,是五台山古老寺院之一,为著名的“不肯去观音故里和志公祖师道场”。元代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实心砖塔一座,高五米,塔门上嵌匾额:“大华严经塔藏”。第一层龛内碣书:“梁朝志公菩萨十二时歌”,末刊:“志公和尚乃观音大士示现外生,昔梁时垂化歌颂,今刊石于法华寺,元祐四年……”等语。</p> <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始建于唐玄宗时期(712-756),宋元祐四年(1089)重修。大明嘉靖巳丑年间(公元1529年),寺院大火焚烧殆尽。明嘉靖四十二年(1553)重修。大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零二年)十一月重修三圣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1929),尊胜寺住持含缘大和尚,发愿重修法华寺,并从东北筹集了近60万两白银。但1937年,因日本侵华,时局动荡,被迫停工。</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修建大雄宝殿五间。2016年至今,重修了“大华严经塔”、山门、东西配殿、老龙王殿等。</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早佛光寺,来佛光寺也是广化寺僧人介绍,是现存唯一保存唐代殿宇的寺庙。来到佛光寺已经是傍晚了,只好在寺庙前的路边,停下来休息一夜!</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寺庙前面没有场地,只有一面照壁,上写佛光寺。寺内主要轴线为东西方向,依据地形处理成三个平台。</p> <p class="ql-block">  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元和、长庆年间,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会昌五年(845年),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金代,佛光寺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元代,佛光寺补修殿顶,添配脊兽。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装绘过。清末,普贤殿焚毁。</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现存规模。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同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的。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屋顶采用规制最为尊贵的单檐庑殿顶,屋顶出檐深远,但屋面坡度舒缓,檐下尽是硕大舒朗的斗栱,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东大殿门前也有一个石经幢, 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大殿平面呈长方形,由“外槽”以及“内槽”大小两圈方盒状柱列套成,两者之间以木梁斗栱连接,这种结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金箱斗底槽”。</p> <p class="ql-block"> 正门上直书“佛光真容禅寺”的巨大匾额,颇具唐风。</p> <p class="ql-block">  殿内有面阔五间的大型佛台,结构采用所有柱身等高的“殿堂造”,是木构架中最高级的做法。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佛像雕塑创作于公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气势十分宏大。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精湛的艺术,迷人的神态,磅礴的气势,为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相传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目前寺内还留存有北魏时期的祖师塔,相传大殿建成后不久禅师圆寂葬于寺旁,也是全寺里最古老的建筑,位于佛光寺大殿的南侧偏东位置,是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原为放置舍利处,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以印度风格的火焰楣装饰,上檐转角柱以及塔顶使用佛教建筑喜用的山花蕉叶造型。祖师塔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