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突出表现在两大成就上,客体永久性的获得和因果联系的形成。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标志着儿童已经把主客体分开来,动作的目的越来越明确,也就意味着,因果认知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以自我为中心,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跟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即所谓的泛灵论。2、非守恒性,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维度。3、不可逆性,思考问题时,其思维方式只能沿一个方向进行,而不能逆推。</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面对问题时,可以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此推理的能力,只限眼见的具体情境或者熟悉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思维水平已经接近成人,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即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综合推理。</p><p class="ql-block"> 维果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熟,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他明确提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教学。</p><p class="ql-block"> 马斯洛的五级需求层次论,从最低到最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时代在发展,我们孩时的需求和现在孩子的需求已经不一样了,不能用过去的经验去要求现在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前道德阶段,0~5岁,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意识到规则的存在,因此道德也就不存在;第二个阶段,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例如警察或者是父母制定的,他们把这些规则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相信存在一种内在的公正,你违反了社会规则,就免不了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受了惩罚,而不一定是法律的惩罚,;第三个阶段是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10或11岁以后,儿童都达到了自律道德阶段,他们认为,社会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在大家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这一阶段,他们认为是非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行为者违反了社会规则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的客观后果,他们赞成相应的惩罚,惩罚后果与错误行为相符合,而且他们也不再相信内在的公正,从经验中知道,违反规则的行为,如果没有发现,就不会受到惩罚。</p><p class="ql-block">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以提高道德判定判断能力为重。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要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同伴互助有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