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文化名人故居文记

蓝湖

<p class="ql-block">  2019年末,我从工作近40年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我寻思,今后余生说短不短,依家族长寿基因看,少说也有三十来年。我不能做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要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p><p class="ql-block"> 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骑着单车,在老城区大街小巷寻觅人文旧址,以日记形式,做了大量文案笔记。又查阅海量历史资料,耗费半载时间,新鲜出炉PPT课件《温州古城事》。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某学堂试讲一番,反响不错,信心大增,为开辟新一爿精神乐园开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疫情时有时无,宅家时间渐多。近日有闲,翻阅年前文记,感触良多,抄载一二,温故知新。</p> <p class="ql-block">  探访朱自清旧居(2021年元月5日,睛)</p><p class="ql-block"> 1923年,朱自清应邀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地址在今蝉街温八中)任教,租住在离此不远的四营堂王宅。我问了几个路人,才寻得此地。抬头一望,王蒙题写的“朱自清旧居”醒目牌匾,赫然矗立眼前,上方为一字型花纹圆形瓦椽,下面是两爿对开仿古中式棂格木门。我抬阶而入,里边是一座三进合院,院子里立着一尊古铜色朱自清半身塑像,清瘦,头发偏分,戴一副眼镜,与存留于我脑海里的形象吻合。</p> <p class="ql-block">  厅堂正上方挂着“英奇匡国”四字牌匾。1923年至1924年,朱自清在温中任教期间,为该校撰写校歌歌词:“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钟灵毓秀,桃李葱笼。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其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乃现温州中学校训,前半句是说学生,旨在培养创新、领袖型人才,为国家做贡献。后半句是说老师,希望老师能成为有贤德的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 堂内右侧为朱老先生生平展厅,包括求学、清华执教、游历南方、辗转西南、重返北平等历程。在求学期间,他为策励自己遇困境不灰心丧志,保持清白,遂取《楚辞•卜居》一文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两字,改名为朱自清(原名朱自华)。</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在温期间,写就《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经典名篇《绿》,我小时候便耳熟能详,那优美灵动的词句,此时在心海里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p><p class="ql-block">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p><p class="ql-block">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写,清新细腻,诗意盎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由于这篇游记散文想象奇谲,意境隽永,一直为中学教科书所用。</p><p class="ql-block">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朱自清具有最完美的人格,堪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可惜生不逢时。”朱自清值得人们崇敬和怀念,其温州旧居便是极好的缅怀场所</p> <p class="ql-block">  访郑振铎纪念馆(2021年元月8日,睛)</p><p class="ql-block"> 郑振铎出生于乘凉桥旁“盐公堂”(后搬沧河巷),祖父是清朝盐官。祖父给他起名“振铎”,寓意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寄托对孙子未来成才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郑振铎纪念馆位于市区沧河巷中段,是一座巴洛克式风格的合院建筑,门口左右各有一只石狮匍匐于前。大门上方挂着赵朴初题写的“郑振铎纪念馆”,牌匾上面有个半圆的水泥雕刻图案拱形罩。大院正屋五间二层,前廊檐柱为西式柱式,二楼有露台,栏杆为几何形状,花草图案纹饰。</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展览分四大专题。一层西间是“书生报国一甲子”,介绍郑振铎生平。郑振铎是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后至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他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拉伯,途经苏联坠机而亡,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一层东间为“心怀温州桑梓情”,介绍郑振铎与故乡温州的深切情感。二层西间为“一代才华万古传”,详介郑振铎的著作、影响以及与友人间的交往情况。他的代表作有《猫》《家族的故事》《桂公塘》《俄国文学史略》《中国俗文学史》,其中《猫》入选中学语文教本。此文写三只猫与他一家人的故事,借助猫来折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感,讲述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二楼东间为“鞠躬尽瘁为文物”,甫进便见毛主席原话:“关于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放大后裱在墙上。此间展示郑振铎的手写书信、私人物品及茅盾、赵朴初、夏承焘等名人赠送给他的书法作品等。可见当初郑老先生对这些物品的收藏和珍爱程度。</p><p class="ql-block"> 盖棺定论,郑振铎对事业满腔热忱,为人真诚直率,富有人格魅力。郭沫若先生形容他是一个“无邪气”的人,叶圣陶先生说他是个“大孩子”。而我要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将与日月同辉,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访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19日,阴)</p><p class="ql-block"> 艺术馆位于信河街飞鹏巷98号,是我市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走进艺术馆庭院,但见树影婆娑,满目葱茏,仿佛来到一处幽静的避暑山庄。艺术馆一楼有马孟容作画,马公愚、朱自清侧立在旁的群体塑像。朱自清在温期间,与马氏兄弟过往甚密。朱先生离温之前,很想得到马孟容的手作赠品。几天后,朱来到马家,正见马孟容挥毫作画,马孟容之弟马公愚笑着对朱说:“大哥这幅画就是特意为你画的,他说你喜欢海棠,喜欢月夜。”朱自清听了甚是欢心,肃然站在身旁,仔细观看画作上的一景一物。这便是这组雕像的缘由及内容。作为马孟容画作的回手礼,朱自清写就《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短文,是他评论马孟容这幅花鸟画的题文,并且说道:“以文换画,自是文雅之事,只是你的画是传神妙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写的仅是其万一,贻笑大方了。”另一篇描写梅雨潭的《绿》,是朱自清与马公愚一起去瑞安仙岩游玩后所写的名篇散文。</p> <p class="ql-block">  马孟容自幼有画画天赋,专攻花鸟山水画。马公愚幼承庭训,学经史习诗文,与哥哥孟容一道成长、就学。两人只相差一岁,外貌又神似,经常被误认为双胞胎。志趣亦相同,对书画和金石都有颇深造诣。一同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携手返乡教书育人。当时与朱自清同校任教,彼此有共同语言,互相切磋赞赏,因而成为挚友。1932年,马孟容不幸病逝,马公愚化悲痛为力量,发奋为艺,声名远播。马公愚素有“艺苑全才”之誉,其书法四体兼擅,无一不精。</p><p class="ql-block"> 二楼展示马氏家族的艺术作品及收藏品。马氏家族是温州文化家族世代传承的典型。传闻温州马氏是明未皇室后裔。崇祯自缢后,每房皇亲带走一枚宫中玉制象棋子,作为日后重聚的凭证。马氏始祖分得“马”,漂泊至温州,以卖眼药为生,临终时才把身世告诉儿孙。马氏眼药是宫廷秘方,疗效神奇,生意兴隆。康熙年间,马家祖上在百里坊置地建宅,至今已历十五世,代表人物有马孟容、马公愚、马骅、马大康、马亦钊、马天戈……,不懈砥砺,文风鼎盛,中外闻名。</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这些历史名人遗址,是伫立在闹市中的独特存在,是散落于城市的精神绿洲,是城市文化的历史记忆。悠久璀璨的瓯越文化,孕育了像朱自清、郑振铎、马孟容、马公愚等历史文化名人。如今,他们的故居带着各自的故事,隐匿于城市一隅,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间,为这座城市增添厚实的人文底蕴,潜移默化地给我们以精神滋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