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道永生 窥见本真李商隐</p><p class="ql-block"> ——纪念先生1210华诞学习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引 言</p><p class="ql-block"> 公元2022年是字面谐音“爱”多且工整的年份,也注定是世局时局深度裂变之年(新冠疫情、中美对抗、俄乌战争、先富共富),与李商隐这位千古情圣是一种怎样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非常荣幸应沁阳作家协会之约参与到庆祝沁阳籍伟大爱国诗人李商隐先生1210华诞之列(称“诗人”为“先生”实在是学习后的景仰之情,“纪念周年”改“庆祝华诞”是对诗人永生的定位)。说实话,应约之初自己还在踹度这样的活动意义究竟何在?因为哲学悟道是自己所好,人物传记少有涉猎。故之前对先生关注、了解得不多,仅限于一些流传于市面标签式的认知,离以文参与几乎无从起笔。于是乎以怀川后辈难以爽约之责开始集中搜索、了解、学习关于先生的研究文章,体味先生的传世瑰宝,惊喜于窥见先生治学—悟道—入世真颜,打开了又一座悟道求是之宝藏。尽管刚刚入门,也不妨分享一些感悟于大家,乐邀同道者一同前往,走近先生,探究先生,学习先生,致敬先生!简言之,“绝非苟且、中道永生”是我对先生新的定位和评价,大大突破了以前对先生“著名爱情诗人”的浅表认知。</p> 先生真迹 <p class="ql-block"> 绝非苟且</p><p class="ql-block">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于道是然,于先生亦然。《唐才子传》“商隐工诗,为文瑰迈奇古,辞难事隐。”“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先生诗的多义性和多维度堪称奇迹。因由种种,先生其人也被一直多义着,其中尤以世俗的偏见、贬损为甚。这与他馈赠给世人的大量瑰美诗宝形成巨大的撕裂。也给钟情于先生的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灵伤痛,有的甚至产生心理症结,影响到实际生活。本来面貌真如人们世代延续的固有眼光吗?不由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先生倾尽一生、从不懈怠地用万家灯火构思出美妙的诗篇,把没落的时弊加工成资政箴言,世代引度着、美好着我们的生活,毋庸置疑。这其中与他这一个人的品行、志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联系?我们这些世代世俗的眼光真的够高度、够境界、无盲区、无偏见地看清一个贯通时空的悟道大诗家吗?人们以有限主观的眼光站在不同的视角产生不同的感觉并非不宜,甚至不同程度的局限也可以理解。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对先生其人的评价能否尽可能地忠于本来面目是我们准确理解先生诗境的关键。否则,就成各取所需,荒杂如麻了。</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赞同清华大学傅璇琮教授1982年《关于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成果。“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只能从现存的历史材料出发。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既不能缩小,也不能夸大。历史材料没有记载的,只能抱阙疑的态度。而传统的说法,无论历时多久,影响多广,也必须根据现在所能见到的材料,重新加以考核。囿于旧说,限于成见,就不可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先生早年知遇令狐楚,并受令狐绹引荐中进士。“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重新考证史料,新旧唐书所载,令狐楚去世后,王茂元镇守河阳邀用李商隐与其居家守母丧在时间上相冲突,实为“王茂元为泾原节度使之时”。“王茂元既不是李党,也不是牛党,他与党争无关。”“因此,李商隐入王茂元幕,也根本不存在卷入党争的问题。”“牛党人物如令狐绹等并不对他加以排斥,不仅如此,还在某些实际行动中资助李商隐在仕宦上找出路。”</p><p class="ql-block"> “甘露之变”,时局更趋黑暗,先生以《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长篇巨制刻画了生灵涂炭的社会图景,“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存者皆面啼,无衣可迎宾。”奸宦当道,政治腐败,黎民苦贫,满篇字字血泪,直抵社会症结。(恒之:李商隐一生经历过什么?)“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针砭时弊深刻有力。</p> <p class="ql-block"> “古来才命两相妨”。步入仕途后,先生不分党派只分人品的交友处事态度,不唯上只唯道的政治立场,与牛党中坚、深谙政客攀爬之术的故交令狐绹尖锐对立,甚至被视为背叛。实则成也令狐悲也令狐,更是先生的操守与时代之蔽的水火不容。晚期“李商隐确实是卷入了党争的。李德裕一派在中晚唐时是一个要求改革、要求有所作为的政治集团,他们与牛僧孺、李宗闵等因循保守、依附腐朽势力的一派鲜明对立。由于中晚唐社会根端腐败,李党终于失势,而李商隐正是在李党面临失败的无可挽回的情况下表同情于李党,并用自己的一枝笔为李党辨诬申冤,因而受到牛党的打击。李商隐这样做,表现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坚持了倾向进步、追求理想的气概和品质。我们对李商隐的政治态度也应作出新的估价。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是会有好处的。”</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言“其词有文焉,其声有哀焉,义山始愿,不负李党,亦可见已”,又说“《漫成五章》明揭生平,以表襮其始终钦仰卫公之初心”。另据《唐才子传》“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先生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我们也可以说,先生天南海北的十一次佐幕生涯与其一贯的不变志向不无关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怎奈在没落腐朽的晚唐暮景残光中,先生自性不易、坚持本我、特立独行的独守终究淹没在波涛汹涌、无穷无尽的世俗口水当中。矢志不渝、不落俗套、不屈服于人言可畏的红尘浊世酿蜜者终敌不过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愚忠偏见。先生被一再的污名化了。</p> <p class="ql-block"> 傅教授的这一篇研究非常可贵、非常重要,让我们得以拨开重重迷雾,窥见潜心治学、自性不易、绝非苟且的本真李商隐,这才是自古君子自囿于道的本来面貌,也是历代才俊怀才不遇的通用密码。先生真的是我们怀川后人的骄傲!我们作为先生的同乡后生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广为宣传。这是我们传承钟灵毓秀、淬火成真的华夏文明,传承京畿故地、血色怀川的文化基因责无旁贷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弘农尉任上,李商隐同情被逼犯科的穷民,他深知政纪废弛才导致民生困顿,不愿酷虐百姓、鞭挞黎庶,放宽了处置刑罚。”先生一生是那样深爱着庶民百姓的人间烟火,甘为道的使者点化众生,针砭时弊而从不颓废!认真拜读傅教授的文章,联系先生馈赠给我们一代代华夏后人的金玉良言。我们应该看到先生的一生绝不是“小我”功利上苟且离德、牺牲于朋党之争的悲剧和怀才不遇,而是“大我”洞穿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多情却被无情恼”和无能为力。他的诗早已超越“小我”一己之私的起起落落、悲悲切切、无病呻吟和愤世嫉俗,而至“大我”以先贤为书、以历史为书、以时代为书、以心性为书,以诗为名的治学、探索、思考、悟道、启世,一点而生发、由表而及里的多义性、穿越性、多维度和代入感。博学悟道因循的品格和没落凋敝腐败的时代碰撞出了先生的伟大和永生。他是体制内朝野上下才智过人、天人妒之、孤傲不训、从不媚俗的大才子、大诗家。他当世的悲哀在于敏锐的洞察理想和时代的不可救药之直接碰撞的“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于他至死不渝地热爱着生活却因为时代之弊享不到幸福。他当世的局限性在于“大我”理想的无限囿于“小我”能量的微弱、囿于诗囿于道而不能付诸实践。“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那个没落的时代,在盘根错节、凶悍无情的时弊之中,先生无疑是内心孤傲的弱者,以至于他的诗多表现出阴柔的极幽怨,却又深嵌着自爱悲情的绮丽婉约细腻之美。把旷世的悲伤诗化成艺术是因为先生心中充满道心的博爱。他是伟大的道者、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空想的理想主义者。“吹尽狂沙始到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一世而言,他是生不逢时、悟道天才的失意弱者;就万世而言,他是布道永生的诗家,多少王侯将相都成他的陪衬,消失在早已远去、茫茫寂寥的时空深处。</p> <p class="ql-block"> 中道永生</p><p class="ql-block"> “中路因循我所长”是先生对自己的定位。先生出生于中唐父亲任县令的获嘉县廨,取名商隐,义于秦末汉初商山的四位隐士,后因张良之荐出山仕汉,治学孤傲之家传可见一斑。“我本王系孙”,李唐皇室同宗别派,官宦书香门第。启蒙较早,“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家族男丁不旺,幼年丧父随母还乡,生活窘迫,“四海无可归之地,九祖无可倚之亲。”治学不辍,受清高不仕的堂叔教诲很深。唐时尚道,先生少年“学仙玉阳东”得遇初心佳人,从此道和佳人凝练为诗成为他一生的倾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身处没落时代,多遇污浊,自喻“鹓雏”。</p><p class="ql-block"> 作为悟道入世的奇才,先生写了大量指陈时弊的咏史诗,声讨宦腐,称颂良将,成就很高。对于先生这样的悟道大师来说,我们应该尽量脱离世俗从悟道的角度来理解“中路因循”的本意,而不是先生自我剖析为我们当反面教材。“路”“道”“因”是相通相同的概念。“中路”也即“中道”,指道的客观本来面貌;“因循”即遵循事物的本因(慎子·因循);合起来就是遵循道的本意,恪守君子之道。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真理,走正道。悟道入世为道家,悟道出世为道教,悟道化人为道学;诸子百家皆为道,哲学、科学在其中。“道”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太重要了,是“神”一样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道即真理,即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生万物,万事万物皆循道。悟道知之本,循道行之本,知行合一德之本。“道”为核心之谓“中”,不偏不离,无过无不及。“中道”是循道的最高境界,尽可能突破主观局限,遵循道的客观唯一性。“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是万变之中无声无色的客观存在,人所感知的“道”永远脱离不了主观的局限,自古悟道无穷尽。因此说,先生的“中路因循”实为对“道”参悟、恪守的人生态度,于人于情于事于政皆如此。这也成为他不容于时代之弊、针砭时代之弊的必然。</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他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对时代之弊的清醒认识,是时代之悲歌,而不是他自己的悲鸣。“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条千古铁律也同样是先生的自囿。人生,意义大于利益。君子必划“义”为牢,牢牢锁住凡俗的贪欲,不惑功利,亏吗?悲骂?高贵成大写的“人”字。</p>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借问琴书终一世,何如旗盖仰三分”“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往事今生、天南海北、君臣庶民、明月香草,随时随地思与悟,以诗寓道痴情者,一诗一道皆佳人。先生一生,寓道于诗、寓情于诗、寓纯于诗、寓美于诗、寓灵于诗通古今;先生一生,在悟道不矩、中道因循、入世济仁、至纯通灵、赤子初心的追求与抗争中得永生。(道法自然为仁)<br>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先生以他的诗为舟一直畅游在时空交融的多维文明之中,永远与你我同在,随时随地把你我带入其中。美好生活需要诗和远方,先生给我们诗化了仙境天堂般的瑰丽宝藏。先生是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永生自在国度里天使一般的存在。他的诗极尽打磨、淬炼之功,追求道的一般性和灵的第六感,将诗歌的言志功能和语言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一生以诗的极致言极致之道者唯先生也。他对女性、对庶民、对朋友、对先贤、对权威、对一切都出于道的敏感与尊重,循道而绝不教条。他的诗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奔腾长河中涌流出一股甘甜醉人的泉水,他的诗在中华文明恢弘激荡的主旋律中合入浸润人心的曼妙之音,他的诗是上下五千年极富表达力和生命力的中华语言之锦上一抹沁心悦人的美学添花之笔。诗乐怀川,先生的“诗”和上载堉大师的“乐”是何等的美妙绝伦!<br> 我们不妨将先生的《有感》从布道、教诲的角度来理解。“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 一盏芳醪不得尝。”“画蛇添足”实寓悟道,“蛇”即“道”,“画蛇”即“悟道”。我们做人做事参悟、遵循道的本意、知行合一是通过努力能够且应该做到的。但自古以来红尘凡世迷雾重重、因由种种,人的才学智慧与命运仕途两个方面是不会得到同等眷顾的,往往还会相互有所牵绊和妨碍。所以,劝告大家要淡泊名利,扬己所长,循道至中;不要人为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导致到手的美酒喝不到口。 <p class="ql-block"> 千古知音</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为什么喜欢先生的诗?这是我们学习了解先生自然而有的话题。1933年主席夫妻散步遇见腊梅便随口吟道:“春心乐于花争发,与君一赏一陶然”,显然借化了先生的“春心莫共花争发”。1958年主席曾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同年,视察河南曾问:“沁阳是李商隐的故乡,李商隐的诗写得好哇,我很喜欢他的诗!雍店这个村还有吗?李商隐就是这个村的!”得知雍店改新店,他饶有兴趣地说:“应该叫新店,叛匪火烧雍店,叫新店好,好!”主席向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画过先生的诗30余首,对《有感二首》《重有感》《锦瑟》《夜雨寄北》《马嵬》等多次圈画;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标题上连画三圈,圈画5遍。</p><p class="ql-block"> 稍稍将先生与主席联系,相似相通之处还确实不少,真乃千古知音。他们都应了这句“逆境铸人才,乱世造英豪”,他们都是悲天悯人的悟道布道使者,他们都是心中有道从不蹉跎的行者,他们都是超脱小我小家、四海为志的游子,他们都是从不屈服于命运多舛、一生深爱生活的理想主义。他们都一样的博学通史、多情善感、入世资政,集众家所长成万世英明。他们都有超凡脱俗的洞察和深忧远虑。他们都化身于时代、化身于人间烟火,于无形中得永生。世俗的红尘迷雾重重,他们永远都是我们前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主席的博学自不必说。由于古代传播媒介的限制,文言、用典成为必要。先生少时为人抄书,做官后曾任校书郎,对历代掌故熟稔于心。宋人吴炯在《五总志》中说:“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如一首《泪》几乎句句用典,将历史上宫妃失宠之泪、思妇怀人之泪、湘妃感逝之泪、百姓怀德之泪、昭君出塞之泪、将士伤败之泪一一铺排开来,都为“青袍送玉珂”之泪做铺垫,陈述委曲至深的内心。先生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由于相同的才学与境遇,年长40岁的诗王白居易晚年对先生诗文推崇备至,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p> <p class="ql-block"> 相见恨晚又恰逢其时,冥冥之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先生与老子、屈原、杜甫、白居易、陶渊明、范仲淹、毛主席……这些中华文明史上才华横溢、超凡脱俗的文坛巨星相互成为千古知音。他们胸怀天下,以人民心为心,与时代共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诗,他们日日夜夜、随时随地、于宏于微、于人于物、于情于景、于悲于喜都在思考、停不下感悟。生命之中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如饥似渴的“养料”,通过不停的思考、消化、加工,尽可能的以道的状态、用诗的语言呈现于世人,他们吃进去的是“草”,是我们大家的日常,吐出来的是“丝”,是道,是我们都自囿其中的生命真谛。</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悟道为要,循道为本,绝非背经离道,肆意主观。天道万物自然,人道人人平等,政道中道为民。毛主席时代是尊民为天的布道时代,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一切为了解民之忧,一切为了疏民所困,一切为了造福于民。天下为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大同。道的使者,道为使命。志趣相投,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以悟道的虔诚和敏锐向先贤学,向历史学,向人民学,向自然学。主席比先生幸运的是找到了可以践行大道的马列主义真理,道与真理的聚合裂变出核能一样威力无比的毛泽东思想,指引、觉悟、改造、强大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坚不可摧,战无不胜,让一切敌人闻风丧胆,一改中华民族百年颓势,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开创了堪称经典的毛泽东时代。他本人也真真实实一直活在人民中间,强大着人民,指引着人民,一直向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更大的奇观。但,主席也有遗憾和无能为力的地方:他深知“自信人生二百年”只不过人的主观,“万寿无疆”也只能是人民的美好祝愿。人类主观世界各种各样的局限太多太多,人的主观局限性和人的客观主体性是最难把握的辩证法和最难做的功课,党的自觉、人民的自觉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还会有许多曲折,还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革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公平正义的斗争是千年万年的长征。《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曾经的岁月里,举世无双的伟人都能被世俗那样的误解着,先生的千年误解就真的可以理解了。</p> 以贤为镜照见自我,相似相投千古知音,悟道循道倾力倾情。自己也与先生有几分相似,出身的穷苦、少时的治学、人格的恪守,崇尚经典而不教条。初三时即提出“生活主义”的概念: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为了好好地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学生时代就有即使上课也停不下哲思的毛病。职位高低不由己,能力大小勤努力。也许相似才心有灵犀。<br>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先生用他至纯的诗心呈现道心,教诲我们:只羡鸳鸯不羡仙,人间烟火就是宇宙天堂,人间的真善美就是宇宙中最高的文明。万物一体成大爱,超脱小我得万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为什么一再共情于先生的诗境?因为先生和他的诗一直有温度,有一种至深至纯的魔幻频率与我们共振,这种升华日常的美妙早已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朋友,当你心生蝴蝶,偶遇杜鹃,邂逅佳人,欣赏一片芳草地的时候,也许是先生晓梦于你,那个静谧、轻盈、律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李商隐。由衷地致敬先生!1210年后的2022年清明时分……<br><br> 吕春峰<br> 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