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老子之四 图片来自网络 <div>二、老子何时“免而归居”?</div><div><br></div>《庄子》云“老子免而归居”,《史记》记载则不同。《老子列传》:“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莫知其所终。”司马迁不认可“归居”,而是云隐于关外,不知所终。<br>然而,“免而归居”与“见周之衰,乃遂去”是不同的。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地。被动的必有其理由。老子“居周久之”诚为事实,“见周之衰,乃遂去”则未必全真。孙以楷先生认为:“自平王东迁,周朝就日渐衰落,到王子朝作乱,周王朝进一步衰落,但只是衰落而已,尚未达到将亡程度。”<font color="#ED2308">(孙以楷:《老子之谜》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P12)</font><br>高亨先生认为:“按《左传》有个记载,可以说与老聃去官有关。《左传》记周景王死,他的儿子王子朝和悼王、敬王争夺王位,掀起内战,最后王子朝失败了。传上记:‘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等带着东周王朝的图书,逃往楚国(当是以图书作为献给楚王的礼物,不是喜爱图书)。图书既已不存,掌管图书的官吏自可撤销,老聃因而去官,这是很自然的事。”及“老聃因王朝图书被迁走,失去职位,就往秦国去了。在何年往秦国去,不可考。”<font color="#ED2308">(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哲学P37、39)</font><br>周少吾先生也持差不多同样的观点,认为:“从敬王元年至敬王四年,王朝内战连绵不断。敬王四年,晋国出兵助敬王,王子朝失败,召伯盈赶走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老聃因王朝图书被弄到了楚国,他的‘征藏史’也作不成了。……但老聃是自己辞职抑或被免职,是在周王朝还是逃回了他的故乡楚国,未可知。”<font color="#ED2308">(周少吾《老子考辨》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 1980年12月第2期P48)</font><br>陈成吒先生认为:“老子于公元前516年,因王子朝携周庭图文逃楚,为征补图文充史室始为征藏史”。其在任上三四年,旋即因王子朝事受猜忌,见周衰,告老而归。”按照陈成吒先生的观点,公元前516年是老子任职的一个节点,之前任守藏史,之后任征藏史。<font color="#ED2308">(陈成吒《老子身份信息辨正》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总第253期)P168)</font>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注“征藏史”:“司马云:‘征藏,藏名。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br><b><font color="#39B54A">无论是守藏史,还是征藏史,以及典藏史,三者皆是天府藏室之史,其实一也。</font></b>天府之史对诸侯国进贡呈送的“国之玉镇、大宝器”等财货,以及“邦约盟书”、“典册(策)”“大比民数”、“贤能之书”等进行分类登记造册,由天府藏室诸史负责保管。至于“守”与“征”,当是对诸史的细化称谓,在内为守,在外为征。或由某史负责某一诸侯国的征收和守藏。<br><div>在出土文物士山盘铭文中,记有周天子派遣士山(字釐仲)前往中侯,征收若国、荆国、中侯“宾贝”“金”“履”“六粢”等货物。铭文如下:</div><div><br></div><div><b>唯王十又六年九月既生霸甲申,王在周新宫。王各大室,即位。士山入门,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册尹册命山曰:于入侯,出征(徵)蠚、刑(荆)方,服众大虘、服履、服六孳。服侯、蠚方宾贝、金。山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作文考釐仲宝尊盘盉,山其万年永用。</b></div><div><b><br></b></div>事实上随着历史的进程,周王室权力地位逐渐衰退,当初《周礼》“明王之制”规定的各诸侯国“三年一朝,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以尊周王室的相关制度,已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不去朝见和进贡,更是司空见惯,甚至王室遭到诸侯国欺凌而束手无策。本来由诸侯国主动缴纳的赋税财货,也变得艰难起来,不得已的情况下,周王室便派遣官员下去催征,于是征藏史时常会跟随王臣出征。以公元前516年计,老子已近70岁高龄,肯定不会被遣外出参与征收的。<br><b><font color="#39B54A">高亨先生、周少吾先生都认为老子去官与王子朝奔楚事件有关,这是基于老子在周王室职位较高的一种主观臆断,犹如今天官员的失职问责。然而,作为周室的“府、史”皆非王臣,职位在下士之下。“史”又在“府”之下,且人数众多,因此王子朝携周之典籍奔楚事件,不会影响到老子,更不会导致其免职。</font></b>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在洛都已有254年,府藏典籍自当很多,竹简沉重,王子朝自然不会全部带走,所带走的只能是少数重要典籍。这些重要典籍不可能来自各诸侯国,<b><font color="#39B54A">因此陈成吒先生“为征补图文充史室”的说法恐难以成立。</font></b><br>老子“免而归居”只能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年纪太大了。从宽泛的时间段分析,老子归宋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503年之间。陈成吒先生认为,老子在任上三四年告老而归,以此计则在公元前513年至前512年间。从这个时间至公元前503年,尚有9至10年,鲁宋相邻,若老子归居,孔子等人未必不知。如果老子离京日久,人疏事冷,那么又以何能力襄助孔子?从子路的言语判断,老聃“免而归居”似乎是刚刚发生不久之事,此前孔子并不知悉。<br>先秦时期没有致仕制度,却有“告老”一说,如《左传》襄公七年,“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若以老子75岁计,告老时间当在公元前508年至前503年间。如果考量《史记》所载,老子见周衰遂去,周必有大事发生。据《春秋左传》《史记》记载,主要有以下几个: ………………………………(略) 从以上五条不难看出,虽然王子朝逃亡楚国,但他在洛邑的势力仍在。<b><font color="#39B54A">自公元前519年至公元前504年,王子朝及其余党与周敬王的争斗长达15年之久。在此期间,老子本人,一是年纪大,二是职位低,肯定不会参与其中。但作为一名周室臣下的藏室史,老子亲眼目睹了王子朝、周悼王、周敬王三人对王位的争夺,见证了王室混乱给社会带来的灾难,欲安度晚年的老子必心生厌恶,深感不快,遂决定离去。</font></b>辞职要呈告天府官长,需准行,在外人看来自然就是“免而归居”。<br>老子离周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然而,有时候你越接近真相,可能真相永远都无法被证实。因为与史阙佚,无奈受限,所以不得不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寻求一个合适的答案。综合各方面信息,推测老子“免而归居”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04年周敬王逃奔到晋国之后。<br><b><font color="#39B54A">公元前503年,孔子为了藏书周室,在弟子仲由的陪伴下,拜访了“免而归居”的老子。既然是“归居”,其地自然是老子故里,宋国濑乡。</font></b>老子以80岁的高龄回归故乡,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老子是古人,事实即如此。 <div>文本节选自《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div><div><br></div><div>2022.4.3 于做第一十九次核算后<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