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题 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文学评论,不从作者的创作心理、思想立意起锚离岸,而只能从写作技巧、结构、语言、场景描述等“艺壳”来定位,那么就失去文字本身无穷大数列组合的涵养价值,沦为肤浅的白描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期拙作《咀嚼片言 品味黎化》,得到一位南通网名叫“醉邀天边月”的微友评价:“黎化奇人跃然纸上,点评奇文叹为观止”!——黎化确是“奇”人,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能饱蘸着精&&液和血液混合着饱满情怀写作、还能写出天然美感纯净、纯粹的品质写手!我认为:语言文字,天然干净,向来也不以“脏”的意义存在,它是干净还是肮脏,取决于运用他的人;否则,你都能从最纯洁的字词中,阅读出无边的罪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起初,我视黎化为和我一样的标准社科类动物,直到昨天读到片言合集中一段:他从小不喜欢放假,喜欢在教室做数学难题、读书......突回想起他生活中的状态种种,蓦然惊觉:黎化并非一位艺术家,而是披着艺术外衣的理工科类“文字科学家”,只不过他的研究是通过文字不同组合试验创作来实现,语言文字是他利用的试验工具和试剂,作品是他的科研转化成果。他的学科,我定义为“语言难度美学”,在他各类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科研精神:文字运用的科学严谨和作品成型的“高精尖”,而人性、情感和真诚是这门科学的内在赋形。我认定:凡是无思想、无内涵、无难度、无知识含量的作品,读起来寡,品起来淡,看起来清,聊起来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篇评析,主要以他代表作之一《生产队长》(以下简称《生》)为例,探讨语言难度美学;同时也将结合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佛洛伊德两部著作《梦的解析》“潜意识”论及其《性学三论》关于“原欲”学说剖析黎化创作心理,从学术角度刍议《生》的史学价值、性心理学及哲学思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语言难度美学视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品黎化,两个极端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人性”的张扬和体现颇为突出。“崇尚人性”、“顺从人性”成为黎化作品主题,可以从其作品充分感觉到:凡顺人X之行,皆美好;逆人X之举,皆罪恶;悖人X之真,皆肮脏。他视违背人X的文学创作,为不洁净写作,并以此为创作标准,故他的作品干净,纯粹。从“人性”又派生出两条枝干:私有和情色。“私有”在《咀嚼片言 品味黎化》(以下简称《品味黎化》)初稿里有过详析。“情色”在他的小说、戏剧中高频度出现,而《生》是情色作品的代表,情欲集中、多情态描写X行为,因而单独成篇。这部著作更能体现黎化的“奇”:想象力的“奇”及他涉猎知识广度的奇:兼具文学、史学、性学、农学、医学、哲学等学识,他把这些内容杂糅在一起,惊爆眼球,把我脑子都搅乱了。坦率说,黎化的作品都是有知识和情感侵犯性的,长驱直入的那种,激发的你不由得不思考,不由得不深层次去体验,某种意义讲,他的所有创作活动也是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试剂为读者启蒙开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语言难度提炼的美学价值。他能在一部作品里浓缩进最大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不只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可欣赏性,更在于其多角度、多层次叠加的思想、历史、人文、地理、民俗、匠艺、性欲等内容,作品的内涵和包容性巨大,可视性及可品性极强,精神上也很“饱”——不仅是整部作品,黎化甚至将文学创作的含金量压缩入每个字、词,他用力压榨每个字的极值,似乎每个字词都是件衣裳,他能把创作内容的肉体分子尽力撑进这件衣裳里,决不让它浪费一丝帛缕。在着墨笔力上,他是有股“狠”劲儿的,因而作品张力十足,满当当的。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不仅做了文字难度提炼,还因为情节、架构、思想等都有难度设计,因而,读书像是在解难题。当然,解开之时,是心神豁然开朗,风卷云舒的畅快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现在的生活习惯,是《江海祭》放枕边,临睡前,随便翻到哪页读一段,从字到句,都是精彩,都是享受,都是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学价值!时常感叹:这是厚积了多久,才能有火山般喷薄而出的语言、思想及情感的精华和升华!唯其丰,而见其华;唯其难,而悦其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苦难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5月结识黎化到10月,是极其疲惫的“难度恶斗”。此期间都在不间断的密集阅读他作品,一方面被他的丰富撑的脑袋要爆,另一方面被他的变化和折腾扯的灵魂要散。每本书及每日的片言都是巨大的信息量,而且方向飘忽,一会儿打东,一会儿到西,一会儿蹿北,一会儿又得向南,他的这种写作游动、创新和求异,使得我大脑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多向状态。从来没有哪位作家能用文字全部唤醒我懒意沉睡的知识量和精神欲望,而读黎化,让我大脑倾刻间变成了抵抗“文字侵略”的战时总动员:我要调集全部的知识储备来抵抗这种侵略。一方面要倾尽文字、用尽脑细胞去拆解这些语言信息迅速反应——恨不得浑身都长脑细胞去作战;另一方面要把他的人和创作灵魂立体解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梳理定位,然后再组装出一个形象,这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极限运动。在此过程中,我像是在研究一个多面切割的钻石,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视角立面,眼花缭乱一番晃眼,视线叠加生成的又是完全另外一种东西。他到底是什么样?好奇心总揪着我不放,我想看到作品背后的人。花好几个月从他的文字缝隙和气味中悉心感受这位魅力男神的实体,终于,他在我眼前成了形。当他稳稳站在我面前时,我对他玩笑道:您是披着法国浪漫主义外衣的老式、拘谨男性——仿佛这种描述是在说“你就是披着狼皮的羊”。的确,由于他出生农家,内敛、传统、老实、大男子主义成为其性格特点;另外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他还富骑士、绅士精神。因而,窥其本性,就是只温厚的“羊咩咩”。只要底色不动,其他色彩再幻化游动,再挥舞着“狼皮”大旗张牙舞爪,我都有“终于抓住他了”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嗳,长吁一口气!如同武林大会的长时间过招,他使出了数个障眼法、幻象术、烟幕弹、无影脚与我交手,这其实是一种创作智商和解读智商的比拼,好一场恶战!侥幸,没怎么输!而且我还得意于我们的年龄差距、性别差异。实际上,看似黎化年纪大,心理不过是稚童,好恶从不掩饰自己,这也使得我在千里之外,有时能揣到他的情绪和心理,当他在言语中的一点小心思没逃过我的法眼时,我直接在手机屏前猾黠暗笑,得意洋洋,趾高气扬,跋扈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这场恶战真的是“伤敌一千,自损九百九十九”!以至于《品味黎化》初稿完成,我内功全部消耗怠尽,精疲力竭,如同被抽筋扒皮一般。我直告他:我要戒黎化一段时间,期限不定——但,成瘾太强,定力不够,我一天也没戒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让我评价他的人和创作:他是一位内含多组矛盾的自由人,同时也以这一特性创作出多对矛盾的作品。如果不是要主旋律,让他更加自如挥洒,他的成果还能更丰。他很擅长多种矛盾交织没有出口,没有出口,就成为原欲障碍,成为作品痛点。从《生》析黎化的“皮”和“瓤”,我认为,李天亮这个角色,就是他在创作想象里,为自己和读者打造出的另一个时空中魔幻、感性、放纵、矛盾又亦真亦假的黎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生》的原欲创作及价值解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原欲”之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的“奇”,引发我要单独给予其细致、诚挚、交换性的评论。在我眼里, 这部书的价值不弱于《江海祭》,除史学价值外,它还是黎化“左右手互搏”和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最好作品,更是黎化节奏感把握得当、笔力完全成熟的巅峰作品。如果说《江海祭》《那年恩仇》他是带着使命和责任感来书写,在文风、语言、情节等内容设计上有所限制,《生》却不同,他没有任务和使命感,农村农民的本真不需要精致,不需要约束,因此《生》的写作完全成了未裹释放的天足,让黎化意识和想象力可以随性、恣意、自然的流淌,在广袤天地间,他想哪儿打哪儿,想睡哪儿睡哪儿,可以说是“神思百衲天地间,群雄俱却我独行”的快感畅意!我认为:黎化在写作过程中除个别章节,他写起应该很“酣”,很得意。近期读片言合集,对《生》黎化的自评:这是他最精心的长篇——都用到了“最”,那么,这应该是他最有难度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佛氏的《性学三论》首次将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归结为人类X欲这个源头,称之为“原欲”。该理论的要旨是: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创作出艺术和美。他形象地将性欲比喻为奔腾的河流:X欲这条河流依然在源源不断的地流淌,但其所有或是绝大部分的能量却早已脱离了原来的性目标,被挪作他用。X冲动脱离原来的性目标,转向新的目标的过程,被称作升华作用。他甚至认为:那些在艺术方面富有天赋的人,往往是高效、性&变态和精神病的结合物。事实上,佛氏精神病理解析科学,早已从医学专业完全渗入哲学、艺术领域,影响和诞生了一大批西&&方绘画艺术流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佛氏原欲观点,我完全认同,梵高、顾城、海子就是例证,他们是艺术家,一定程度上也是精神疾患者。近期被抓嫖的YD,也类似。以往我还真没留意过他弹琴,倒是因为被抓,我刻意视听了他多部作品,那是太尽情欲的音乐享受。从钢琴大赛得金奖可看出,他弹奏《华丽的大波兰舞曲》时,他的表情就是享受性欲释放的表情,钢琴是裸现在他眼前的心爱女人。而且YD对感情很负责,宁可去砸钱买欲望,也不会在女人身上付出情感,他只会在认为值得付出时才会去恋爱。但很大可能,他眼前的任何女性,都敌不过钢琴琴键“裸躺”在那里带给他的诱惑。再如,俄罗斯老柴,他的作品既带男性的刚阳雄伟,也有女性的细腻柔和,史虽隐晦,但我判定他就是个Gay;同样另一位G琴家,外表憨厚,但你只能从他演奏时的脸上找寻出“装高潮”的样子,是一个表演弹琴的老实人,而艺术是有难度的感观科学,艺术老实就变得没意思。这位G琴家,他的情欲是用来生殖,有一种功利性,而非个人情欲极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与上述艺术家均有不同,他不单纯以寄情于其他艺术方式来展现原遇,有些作品是以性本身来展示,《生》就是这一原欲表现的代表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二)《生》的价值解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视角设计的以“微”喻大。《江海祭》《那年恩仇》《生》都有共同点:以小喻大。如果说《江海祭》《那年恩仇》两部姊妹篇是反映几个家族及近关系不同人物的命运折射出不同社会阶层在近、当代发展史的命运,那么《生》则更将“小”以浓缩——以农村最小单位的“官员”管理统驭农村发展的20余年,可以说是以“微”喻大,且黎化将“微”充其以极值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生》以21个夜片断式故事描写,每一夜用公历、农历同标,既显示农村传统计时历法习惯,也结合农村生产和传统24节气吻合,每一(天)夜即为当时运动对农村变化、变革的历史大事件或社会大背景的震荡,尤其有一些运动的施行恰与农时相悖,很显苦痛。每一夜即反映社会事件发生的当时,不过大部分是反映在事件发生罹患的“后遗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生》是近当代农村高度浓缩的被折腾、扭曲发展的农村生态真实史志,虽然奇幻,但具史学价值。它完整记述了“人民公社”这个词汇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既是这个特殊名词发展消亡的挽&&歌,也是农耕文化的苦痛哀歌。如果这部作品得以留传,后人即可以清晰的了解这个特有名词及其囊括下的农村、农民被运&动折腾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故事的片断性与时空连续性的无缝媾和。21个夜,按年份和日期,有的故事跨越好几年,但读时却没“跨时空”的感觉,似乎就是按平常日子记的李天亮日常的在没完没了的翻天覆地的运动折&&腾下,他和村民们农耕生活、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绵绵痛感以及其奇幻、性&&爱的流水账,以至于给人感觉是连续性的不安稳和不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关于性&$与男女情爱的描写。黎化在社会大背景下,把李天亮这个男主角赋予了多角度、多状态的性格和表现,以“X实现”来体现人物的多面性,为塑造作品的正向意义,李天亮大致是一个好人,但其也有猥琐、邪恶等坏的一面,但你不能由此断定李天亮是坏人,甚至读完之后,你可能还会认为李天亮是响当当、绝对正义的堂堂英雄!“坏”是为了更有力的突出他的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约20年前,看过一篇论文。题目貌似叫“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一种财&&产制度”。我用自己理解的意思来表述文章的大概内容:文章先从婚姻制度起源探讨,原始状态下,男女间性是开放的,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多,渐渐的,X成为一种资源,获取即财富拥有,尤其是健康、强大、聪明、美丽(帅气)的异性成为稀缺资源,如同金是稀缺金属而自然成为硬通货一样,优质的异性成为人类类同于动物的角逐对象,健康和美丽(帅气)是为繁衍的后代有更强的生存力和血缘数量。为了表现财富拥有的排他性,开始彼此限定并约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性&&权力获得的唯一性——即我拥有的财富,你不能抢,抢即违反规则受到道德责罚。道德规则又逐渐衍生出对人人皆有强制约束力的婚姻制度。但文章的最后,却说明婚姻制度敌不过人的天然本真和原始需要,一定程度会失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和西&F一些哲学家理论异曲同工。如,恩格斯在《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大意是:婚外情是一夫一妻制的必要补充,否则,一夫一妻制维持不下去;萨特与波伏娃也用实践证明这一理论,他们相爱一生,但无婚姻关系,可以各自找性&伴侣,互相不为对方的性私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上述文章理论可以推理得出《生》潜在的结论:李天亮是农村帅气、有地位的优秀雄性,他能动用农村仅有的资源分配权和影响力庇护一个家庭以及他辖下的农民个体,能让他们“生”或“生”的更好,故而他也能比其他雄性获得更多的性&&资源,这篇论文的理论用在这部小说上完全成立。黎化并未读过这篇文章,但他天生的悟性,从雄性特点突出的公鸡拥有更多配偶的自然现象中,即能在创作中体现李天亮拥有更多雌性“交&&配权”的结论,他的“优秀”使他能从其他男人已拥有的财产中掠到更多性&&资源。为此,他把李天亮有意塑造成无生育能力的男人,试想,如果能生育,那后果不堪设想,李天亮坐拥后宫“母鸡三千”,那得有多少不同母系血缘的娃,不能因魔幻化的情节设计得出一个荒谬无比偏离主题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二)从《生》窥黎化本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生》通过李天亮这个角色精准映射了黎化自信又自卑的潜在性格矛盾。李天亮生在农村,各个家庭、各种农村女性都围着这个他团团转,李天亮在这方小天地有着绝对的自信和自主权,象只大公鸡Y遍村里的各色小母鸡;但遇到佟梅时,他非常渴望城市知识女性对他的认同,他向往这种肯定,通过女性身体和味道而想入非非,但总是得而不到。终有机会得到时,他又不能“举”了,这是因为自卑感在作祟。也许他根本也进不到佟梅的心里,纵然佟梅对他肉体欲望有认可,情感也不会认同,真实的佟梅应该是:宁可被城市的负心男伤害,也不肯接受农村男性的真实感情投入,从小说背面看,李天亮这种矛盾一定程度就是黎化本人的矛盾。阅读此作品时,黎化提示我,作品会有意外的结尾,但我看到这个结尾,并不意外,因为按我的思路,它本该这样——真正让我没想到的是《江海祭》的结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很自信,网上随意就能搜出他不同年龄段不同风姿的照片。见的多,能简单勾勒出他的形象:牛仔裤居多,牛仔是美G西部广袤自&$由的象征,代表他向往的Z由世界;在正式场合如授课、开会、典礼等,他会穿正装,以示修养和礼貌。只要站立姿势,基本都呈两脚微八字——在部队的习惯性军姿。他与人合影,必然挺直,单独自己时,会稍松垮。有两张照片印象较深:一张年轻时很胖的脸,和蔼的微笑,由于胖的敦实,眼睛也挤的变小,头发浓密微卷,西装,但打着大花领带,暗透着他的轻狂又坦荡的试探,似乎“大花领带”是他向女性领口张望偷窥的眼神、是他向外界测试探出一脚的“踩点”。实际黎化本人很纯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张照片是研讨他作品会议的照片,他面色庄重严肃呈积极聆听状,灰色毛衣,戴一格子围巾,这种毛呢格子有一种英伦绅士格调,我认为它带给黎化的是W四时的进步青年感或者说W四时代的民G文化感。但让我这种笑点很低的人看:那种模样有点喜感。黎化的“自卑”能通过衣装体现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缺什么经历,尤其那种经历他非常向往时,那么他会从衣着、谈吐、聊天等过程中流露出来。比如,我个人认为:他非常在意他在别人眼里是“读书人”的印象。可能初中毕业去当兵,没有经过高考的打拼,没有经过正式科班大学教育,对这种出身,他有自卑心理,期待被人能做为科班“读书人”的认同,而民国时期的进步青年正是这种感觉。这种“自卑感”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一般评价和认同感导致的,可以说,黎化是旧制度、旧观念的“意识牺牲品”,这是农耕文化植入血液里的基因记忆。他确是旧式男人:在封建社会,我们对“读书人”的判定,是经过科举制度层层选拨,从童生到秀才到举人贡生直到三甲等,黎化跳过了这个环节;而当今时代,对“读书人”的判定是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大学,有全日制学历的人,有学历,就有了文化层次认同,但因为WG,黎化的科班学习到初中就结束去当兵了,为此他有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识黎化,看他自我介绍当过兵,但接触后感觉他并不像,而且文笔、情感、思想三突出,文字拿捏恰到好处,有着非凡的内涵引力,我于是主动结识和靠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有科班背景的黎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高”上:高智商、高艺商、高“勤”商。高智商,体现在他的反应力、吸收性、记忆力、创作情节的复杂设计上;高艺商,体现他对语言、音乐、戏剧、绘画、体育等多门类学科的禀赋、悟性、感知和运用能力;高勤商更不用说,饕餮的阅读量和孜孜不倦的创作即是铁证。这三方面,使得所有知识量获取都通过他广维度的阅读量弥补,创作成就水到渠成。就文笔表现早已证明黎化是真正的“读书人”了,但他不自信,需要一个正式的“授牌”,这个任务,光荣落在我身上,我在《品味黎化》里用文字虚拟授予他“真正的读书人、思想的独行侠、文字的刀笔客”集一体的“学位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长年戴表也是他矛盾体的反映,戴表是他对自己一种规矩和约束的方式。表是自律形式,更是阶层、财富地位和文明人的象征。黎化是有艺术激情的人,没有激情和细腻的敏感无法创作出优秀作品,但越有激情,越需要约束,没有了表,他怕与生俱来的那种浪漫清逸之气会逃逸,自己会没了形状,失去约束的原欲魔鬼也会冲出体内对外界造成侵害,表,就是他的“紧箍咒”。如同顾城长年戴一顶烟囱帽,他自己说帽子是他的烟囱,有气可以从帽子里散出去,某种程度,帽子是在保护他童话世界的心里暗示,有帽子,他有安全感——黎化也有这种下意识的心理暗示,如果不戴表,可能心里会不安定,我认为这是潜意识中性原欲被表锁定的表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复杂与简单的矛盾。从以《江海祭》《瓦匠女人》为代表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可看出,黎化对这类作品的整体架构、情节包袱、承前启后、首尾呼应、人物特点、文字走势把握等内容安排上,其层次堆合和场景穿插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即便是简单的文学铺陈叙述,他也会临时加点小心思、小技巧,对于任何作品创作,在难度提炼上,他游刃有余。长篇小说《女人风华》,跌宕起伏、波云诡谲恍若谍战大片的情节和场面设计,他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这是高智商和高艺商的体现,他的文笔投入像是在快速组装复杂的机器,但我拆解时,十分费心思和花时间;瞬时反应能力,我不如黎化,但我胜在对作品后味的反刍上,应对这种难度挑战,我能慢慢琢磨抠出他的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什么他的作品会很复杂,我认为是基于他的阅读量积累结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经过科学文字合成后的自然需要,脑子里堆满厚积各种类型的知识量,需要出口,如果没出口,那可真“憋死”他!简单创作已不能满足他的智商及知识量的出口需要,读者的大脑是有解析过程的,如果没有难度,感觉不出作品高品质的美。这如同儿童时代会喝软饮料,到了中年会有咖啡和茶的品味需求,喝进去,得说出复杂的味道来。他把吃进去的“量”经过消化变成吐出来的“精”要去“难住别人”的潜意识当成创作理念,出的都是文字科学难题,能解出的,就是他想要让你看到文化价值、自由思想的美!当然,谁能析出这道难题,看功力:只有和他知识量基本对等,智商匹敌的人才能挑战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创作难度设计,是黎化高智商的精神渴求,按佛氏理论,也是黎化原欲转移的生理需求,当这种精神需求和探索在被创作过程满足时,在物质追求上,他就没兴趣了,毕竟物质追求是浅表性的感官享受,这就表现于黎化在外观形象、生活状态上,变得随性简单,甚至不耐于复杂的生活方式,我猜想:他的家庭布置也是追求简单适用。对待世界万象的展示和自己目标的实现,他有一日要把浮华全看遍的性急,简单生活能够救急,因此,越简单越好。好在他有个贤惠妻子,万事帮他打理好,能让他专心写作,迅速投入到难度欲望的创作世界里,我现在突然明白,为什么他能以宗教的虔诚去写作——除了天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其后还隐藏着🐟望的满足和情欲的释放,不写,他会有生理饥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粗糙和细腻的矛盾。在黎化任何作品里,都能展示其匠艺,那种细细反复描摹的功夫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去”了,如,《江海祭》里描写具成在布行扯布的技艺;结尾具成和菊香生命双祭中,景和人、人和人渐渐交融的过程;《双窑故事》里小木匠的木工工艺;《那年恩仇》里的造桥、石墩和秀儿逃亡路上錾石头、磨豆腐的技艺;《生产队长》周家成以及女儿周玉红养牛的精细等等。他在作品中不厌其烦的用文字“绣花”,直到角色人物全部绣出立体感,这种科学精工,让他的作品耐咂耐品,有“后味”;在艺术作品的雕琢上,他下的精细功夫,没有最细,只有更细,当然在我认为,这是他创作情欲细细享受实现的过程,通过描摹,享受其中精工细琢的美好。由此断定,凡不能让他有原欲享受过程的生活,他就粗制潦草。如,他生活状态的随性懒散,片言透露,近些年他几乎没去过理发店,让妻子在家帮他随便处理就完事,反正发量多、头型好。有时,片言偶尔展示他在家中的状态,电视爱看体育频道,随意摆姿态,懒在沙发上,很放松。生活之事不会和妻子计较,听任妻子安排,因为家庭琐事既没挑战性,也没原则性,输赢不重要,他并不想起争执;但大事,决不让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黎化是集传统和现代于一身的矛盾体,或者说是变与不变的矛盾上。他出身传统农家,本分老实内敛,委屈求全,人很敦厚,本性并不求变。但黎化成长过程中,涉猎的书籍知识又接受了西$&方思哲教育,这成为他本性中已植入的农耕文化突破,就由“不变”成为“变”,这种成长交融,让他所有作品都显示了东&西&&方互融又各表一枝的状态。黎化的创作发端是西&&方思想教育,作品起点顺人性,一般也先会给有情人一个好结果,但这种人们预期的天然美好最终会被外力、制度、现实扭曲和异化,逆了人性,美好变成悲剧或丑恶。比如玉晨和远华,菊香和具成,云水和石伦的爱情结果。包括黎化作品里表现的性&&爱姿态,传统美好的姿态,他会给男女主角,而其中一些变态、婚外性&&爱连姿势都会反传统,凡是反传统的,他的描写是狂浪、暴烈,无所顾忌,缺乏细腻的描摹和美感,让我看着并无代入感。也许黎化思想理信上允许婚外情和人兽X发泄的存在,但他的出身本能和感性又不允许这种反传统的美好存在。相当于他嘴上在说“是,我同意”,但心里却是“否,我不同意”。印证了Y国女作家比阿特丽斯.霍尔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换作黎化的作品实践就变成了:我允许在我作品中人性的各种天然品性出现,但只要不符合我的传统观念和审美的,我就让它以发涩、感官视觉不舒适不美的形态显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你得理解,通过感官“不美”的姿态正是黎化想要表现的正向主题:世界还须有规矩和理性,都顺天性去制造X爱美好,都感性了,那男女间的交配与动物无异,稳定家庭及婚姻制度失去作用,男女世界失序,也会使普通生活序列乱了套。他一定程度是暗示引导你最好不要主动追求这种“反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理性与感性的矛盾。黎化表现在作品多个不同角色是很感性的,现实中的黎化,恰恰相反,是理性、极端自律的男性,为什么会有李天亮这个人物,是他既融进生活中的其他人物原型,也是他给自己长年的感性积压递一个出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本人和李天亮类同,外型帅气,具才情魅力,是优秀突出的雄性代表,恰巧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都和文艺界有关,有机会获取更多雌性的青睐和性机会,阅女无数,也肯定会有多个令他情挑、意动的女性,但他并未像李天亮一样,去动用这个机会让自己滥情、滥性。一方面,是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出身和道德修养无时无刻在约束他,让他始终保持守身的拘谨。同时,他尊崇康德的“星空说”,康德这一学说的本质是“自律之美才能产生Z由之美”,黎化既然认同此理论,他必然要首先遵守。另一方面,黎化潜意识是将家庭稳定作为第一位,选择配偶,也是对他死心踏地、毫无二心的传统女性,这是他的现实需要。作为夫妻守道对等,外面的世界纵然精彩,他也只看看野眼。当然,人要压制本性,难度很大,在一片言中,我感知黎化在笼子里焦躁的走动感,他烦恼不堪,有困兽犹斗的疲劲,但他知道迈出那一步的可能后果是一场无法收拾的滥觞,他只能理性。读黎化作品,能看到其笔下男女情感百态的花花世界,但他本人的感情、现实生活其实都很单调,他的创作可以求新求异求变求难度,但实践刚好相反,他把两者定位的很清晰。从黎化的自律就可看出:喝酒不大会让自己喝醉,不会放浪形骸;好色,仅限于语言的放荡,对哪位异性心生爱慕,也顶多形式上的暧昧拥抱;包括打牌这种纯娱,无论时长或者偶赌也不轻泄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感知到黎化这个弱点,有时,我会“欺负”他,比如,遇到很快乐、高兴的事儿,有共情需要,我会发些很亲昵的动图,但网络虚拟,大家都在虚拟中“意淫”,反正现实中,黎化是只“羊咩咩”,啥都不敢做。无成本、无责任“作恶”,我是不是不道德?我认为“不是”,黎化也有需要!在他理性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一层——文化、道德对我们强有力的约束在于:如果我们突然感性一次,结果是互相瞧不起,怕对方轻看,也同时轻看自己。在这个坚硬的悖论下,人的情感和七情六欲的发泄意向阻断,显得多么无奈和哀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活的很苦,他把自己钉在十&&字➕上,从不把自己放下来,哪怕体内堰塞着满腹激怀壮烈,但他也能用任何他能想到的方式遏制体内要喷出的岩浆!也许是当过教师的自觉责任,但更大因由,还是本性如此。酒醒后问朋友,自己是否失态,就是这种理性自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理性和感性交织的矛盾,形成黎化的理性孤独:这种孤独,始终存在,时时在咬噬他的灵魂。他既醉心于即时的创作成功和华彩,享受掌声、鲜花、荣誉等热捧,但瞬时就能回到谢幕后灯光熄灭、黯然、孤独、蜷缩一隅的状态;对外,他仗义、豪放、好客,广交朋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对内,时常沧然頽退。写作其实是一个痛苦、煎熬、消费、消耗自己的过程,读者能感受到的情绪情感,作者首先要让自己全部感受到,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因而在创作中,黎化游走沉浸于创作假想,任由各种角色的塑造迫自己的灵魂在膝行、穿透、鞭挞、切割中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灵造成伤害。待作品完成,盛宴供给众人消费,他会在悄无声息中为自己的创作血意舔伤。一切激情只在创作中,他象是江海的潮汐,起起落落,形式上的潮起,内质上的潮落。有时,感受到黎化的极度疲惫,想起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衍生改编出的一段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中,他不希望 生活中,他不希望获得怜悯同情,也极力不去欠人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黎化是真正忠实的践行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黎化作品所涉的学科知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医学、心理学、性学类、农学、建筑、方言、戏曲类数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代谓及称呼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黎化在其几乎所有作品中称妻子及美好女性都称“娘子”;只在《双窑故事》里,称妻子为“堂客”;在《女人风云》里,称老婆。我第一次对“娘子”一词有印象是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一章“卖油郎独占花魁娘子”;其后在《水浒传》里林冲的“林娘子”,这其中含有中国传统对少妇的称呼,也是黎化惯有的在文学作品中他对女性美好称谓的审美品味。“堂客”我的感觉是在湘、鄂、浙西地区一带的称呼,因为我貌似在汪曾祺、沈从文的作品里见过,其他作家作品我印象不深。(后向黎化询知:南通人说吴语的占一半,用“娘子”比较普遍;同时南通方言还受湖南浸染,叫妻子为“堂客”,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频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担身:把女性怀孕叫“担身”,我第一次见。黎化解释是他家乡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本儿:把男性的“根本”叫“本儿”,确实特别贴切,但向黎化请教,是他自己的发明!真叫我惊掉下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 自然知识。《生》开篇关于“捉蛇、吃蛇”的描述很吸引人。关于吃蛇的文学描写,第一次被吸引的,是阿城的《棋王》,当时读到王一生、脚卵等人如何做,如何吃,吃时如何精细等看到“迷”进去,而且第一次知道还有“酱油膏”这种东西。黎化和阿城的笔法虽有些不同,但同样引人入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最后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除知识含量和史学价值外,也是部心理和哲学思辨很复杂的作品,你读完后,大致史实、人性脉络很清晰,作品确实也符合弘扬社会正义、善良的主流方向。但具体评价到李天亮个人时,会生出困惑:他是好与坏?是贞是罪?是亮是暗?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是龌龊还是干净?...诸多疑问由然而生,你只能对此人有大概是好人的印象,但你无法从李天亮的心理和行为上得出明确答案。不同以往创作有形象定论,这次黎化给了读者思考答案的空间。我想,这也是不同的人读该作品时,会从作品不同角度投射的光影,得出不同结论。其实,我们通常对人是好是坏的评定,是一个罗生门,无标准答案,只能通过他在家庭和社会风评以及正向影响力上确定,更重要是参照物的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是部雄性作品,我读的感觉是七荤八素、五味陈杂,中间老想退场,但我坚持读完了。不管怎么说,这是迄今为止我的阅读生涯中读到的一本无以伦比的极品奇书、好书!我从去年6月到现在花这么久时间写一个评,写写停停,数次想弃笔而逃,但如果不写,我更不忍心这部作品被沦为S情、W哥类的嘈嘈肤浅评价和故纸堆中。写黎化的奇幻和精彩,我有一种责任,他人无可替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3月27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美眉分界线—————美眉分界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 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从《咀嚼片言 品味黎化》到本篇《剖“语言难度美学”——从〈生产队长〉窥黎化创作原欲》初稿完成后,黎化都先转了些挚友,我知道黎化卧虎藏龙的粉丝朋友多,但当黎化转来这些好友的评论文字时,我还是瞬间惊入“超级抹汗”的抓狂状态...貌似每位大内高手都有“一招剑光遥指处,寒锋无目锁妖喉”的功力,惶惶侥幸逃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都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真是只倒霉“螳螂”,只顾着“螳视眈眈”品黎化,一转身,后面一堆“黄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 但,在黎化的魅力道场提笔交锋论黎化,高手过招,如飞驾云间蒸蔚,怡游霞山万里,舒爽异常、痛快至极!现将因黎化结缘的新疆才女绿柳姑娘的品质豪文转发如下,让大家都瞧瞧咱坐守天山南北的“绝色双姝”由西向东遥遥抛出</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的文字媚眼,一定已让黎化“醉酥”了骨头,桃花璨璨铺满他面积不小的一脸!</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绿柳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我看来,作者和读者之间隔着一座桥,需要内心丰富的作者与秉资慧颖的读者通过文字构连打通,黎化和小妖当属于此。其实,读者和读者之间又何曾不是如此呢?它需要对共赏作家作品文字的通融共情完成,或许,小妖与绿柳当属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绿柳乃南疆教育系统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与小妖南北隔山对居。小妖邀约中所言:不爱在微信聊天,与绿柳平素清喜性情扣合。绿柳既不爱与微友闲聊,也鲜有在群中发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另,小妖只为能唤醒自己沉睡神经和激发自己表达欲望的作家作品写评的自甘、自觉行为,也与绿柳为评原则不谋而合。那种官方指派或个人述求的评,往往是心口不一,手到心不到的,(借用黎式语言“是没营养的大路货”)令人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排斥与厌烦,尽管绿柳只是一介籍籍无名的普通文字爱好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然,黎化知识的广而博,杂而通,语言的丰而实,充而盈;底蕴的深而厚,华而美,为人的坦而诚,通而透,不饰不伪、不卑不亢都让他活成了别人无可效仿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他的儒而侠,怒而斥,率而真,拘而呐全看他面对的是什么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他炽热的国民教育情怀,他对地方剧种通剧作为非遗的扶持与传承,他对家乡经济与文化建设的献策与推宣,他对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贡献……无论哪一块板块单独拎出来,都值得书写并留名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黎化是立体的,也是可爱的。(我在黎化片言编者推介中曾写过:即使暂且不说黎化作为营养大餐的几部煌煌巨作,作为开胃小炒的几个连连获奖短剧,单是每日随手点出的黎化片言,都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必备早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以说,小妖写黎化前是做足了功课的。故她文评中多视角、全方位地呈现出一个鲜活饱满的黎化,包括在语言的密度和张力上都弥满着黎化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不过,一如她评中所言,在撰写《咀嚼片言 品味黎化》时文字恶战较量的结果是令她内功耗尽,精疲力竭,如抽筋扒皮般……这种自我折磨的狠劲儿不能不令人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这点上,绿柳则显得怠惰太多。与其说我惧怕这种旷日持久的文字战,不如说是我清楚自己“一鼓作气“和三天打鱼”的随意习性或者教师职业自我要求而速成短文、范文的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自然,好饭不怕晚,慢工出细活,此话不虚。小妖这种雕花般的研磨功夫也使得她在短期内就跨过了通往黎化其人其文的那座桥,既获得了作为专业作家黎化本人的高评,也获得圈内熟悉作家黎化读者的一致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好了,忙碌之余,草草而就,不成篇,也不成评,权且算粗略的感想。其实,还有太多的纲可提,领可挈。且留待日后小妖再评黎化时,绿柳再短章凑成一篇“评小妖评黎化的评”也未可知。呵呵,玩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最后,诚谢小妖盛赞与邀约。电话已存,后叙。</span></p> <p class="ql-block"> 写作,不是简单吟诵风花雪月的轻飘诗意,而是耗时巨大,刻满汗意淋漓、血渍斑斑的孤独灵魂劫难。清华美院“彩铅大师”孟祥雷为此有一段话:“画画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如果没有情感,根本无法支撑这个过程”。其实,所有艺术形式的臻美,都得以情感作支撑。</p><p class="ql-block"> 黎化,只是供在我右手的文学偶像,我的左手是安徽诗人默抒,他们一动一静,一火一水,一位是赫赫文胆,一位是铮铮诗骨!出于仰视,我为默抒亦完成了万字长评《陌读默抒》。</p><p class="ql-block"> 我们仨,刚好是一副对联,我是他俩的横批。</p><p class="ql-block"> 2022.4.2</p> <p class="ql-block">摄影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告知纠正。有几幅为密友阮文忠原创作品,不经本人授权,不得刊用。有几幅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1.超现实主义画派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是佛洛伊德“潜意识论”的忠实拥趸者和忠实践行者,配图油画,其中多个软软的钟表挂在树上等不同位置那幅,画家题名为《永恒的记忆》,是其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2.给黎化漫画头像配的两幅美眉是彩铅大师孟祥雷作品,他的有些作品一幅完成要耗时三年,和冷军有的一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3.郑重向大家道歉:我文化水平低,错字多,但不是盗版,您大家自行脑补纠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