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细节描写必须真实,细节事关整体完成的成败与否。真实是细节描写的生命,细节的真实有别于生活事实,文艺作品的真实细节既有与生活相似的一面,也有可能有于生活不相似的一面。这就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细节的描写要服从生活的真实,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当时的时代实际。</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的热播,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尤其是与剧中周家三兄妹同龄人,被周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带回到了那年那月。</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编导们下了大功夫,真实再现了半个世纪普通百姓命运起伏。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演员们的表演,都把握了细节的真实。例如:周秉昆在炕头小炕桌穿着杂色毛线织的毛裤给父亲写信;街上摆放着装崩爆米花的黑胶皮袋子;秉昆一直骑着大二八自行车,生活条件渐好后,给妻子买了新的二六坤式自行车,新车带来的喜悦还没过瘾,转瞬是意外被盗,那份气愤和懊恼,无处找寻的无奈,演员们表现的淋漓尽致。编导们的良苦用心,演员们恰到好处的演技,令人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瑕不掩瑜找出几处与当时现实生活不符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例一:周秉义要上大学了,第一时间要告诉在农村插队的恋人郝冬梅,镜头中同知青小组的女生,喊在室外干活的郝冬梅进屋接电话……,显然编导们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打电话、拍电报都得到县城的邮电局办理。公社有个最原始的插孔交换机,接线员可把电话打到大队部,小队都没有电话。大多数生产队没通电,有事了队长站到房顶去吼,重要的社员大会召开,挨家通知靠走。所以周秉义在兵团打给插队农村郝冬梅的电话,当时来说是天方夜谭,这样的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的细节,实属硬伤。若安排成秉义风尘仆仆骑自行车前去岂不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 例二:周蓉去贵州的情节经不起推敲。一是当时插队落户都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安排的,学校敲锣打鼓送知青上了火车。到了旗县当地组织卡车、马车送到公社,小队用小驴车接回到村子里。二是周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一人跑到贵州,谁来接洽?不迁户口在当时中国意味着没有口粮,没地方挣工分。什么事都不能脱离了国情,当年的那一纸户口,尤其是城市户口里面有多少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最浅显的,国家给每个知青拨放的安家费都没地方兑现。再有从东北到大西南的贵州盘缠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瞒着家里出走,而且是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哪来的钱啊?根本行不通,拿贵州说事,需要太多的铺垫让人信服,可编导们为了渲染周蓉追逐爱情的青春浪漫,忽略了现实的骨感。</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的生活今非昔比,人们已经习惯了手机不离手,出门打的、高铁、飞机方便快捷,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真实的展现半个世纪前的落后和贫穷,让我们更觉今日的美好和幸福。所说细节与现实生活的不符,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喜欢这部电视剧,希望它完美,希望它瑕疵少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