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故里,秀美峄城

农家小院

<p class="ql-block">枣庄市峄城区,从前的老峄县,其历史堪比滕县。今天的枣庄市,说到底大部分就是原来滕、峄两县的辖区。看介绍,今天的峄城区,历史上还曾做过兰陵郡的驻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随后,兰陵郡还曾一度移驻到昌虑,也就是今天滕州市羊庄镇的土城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匡衡像(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为探访匡衡祠,三月中旬的一个周日,笔者驱车专程来到峄城 。</p> <p class="ql-block">以下十幅照片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结缘38年前</p><p class="ql-block">与峄城结缘,早在38年前。1984年,为解决中学地理老师师资缺乏的问题,枣庄师范(校址在峄城)和滕县师范两个学校,从即将毕业的师范生中,各抽调20多名学生,组成地理班,并多方选聘地理专业的老师,为地理班学生授课。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峄城师范(因为校址在峄城,人们习惯叫峄城师范,不叫枣庄师范)学习半年。这半年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快乐,除了专门学习地理知识以外,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野外考察和参观,比如峄城的青坛寺,连云港的花果山,以及东西连岛和盐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方楼。正面门窗后为一楼房间,下边是地下室</p> <p class="ql-block">“住了半年的地下室”,是我们在峄城师范学习的滕县师范生的一句口头禅。也许是因为校舍紧张,我们从滕州来的20多名学生被集中安排到一栋老式方楼的地下室居住。这栋石墙和砖木结构的老旧欧式楼房,地面以上可能是两层,再往上是阁楼,泥瓦覆顶,楼板、楼梯和内部护栏皆为木质材料,走在楼板上就会咯咯吱吱作响,上下楼梯则会传出咚咚声。地下室有一半多深到地下,阴暗潮湿。窗户不大也不多,窗台略高出地面,用以透光和通风。这样的欧式老楼在峄城师范校园内还有好几栋,后来得知,峄城师范校园的一部分,解放前曾经是教堂。这些欧式楼房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和滕县一中、滕县教育局院内的老楼很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两年,笔者和朋友去峄城石榴园游玩时,曾专门到峄城师范校园内回访。重返校园发现,院落布局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原来的教学楼,住过的地下室,以及幼儿教师的舞蹈训练房、琴室都还在,只是师范生已不再招生,学校改为技校还是用于什么方面的培训,而原来的峄城师范也和枣庄学院合并,可能搬到了市中区或者新城。(那次拍了好多照片,遗憾的是,照片都在旧手机上,没能转过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近期查看枣庄师范学校的介绍得知,该校创建于 1949 年 11 月,其前身为 1908 年美、德宗教人士所建的实业中学、慈善医院及解放前期开办的峄县中学,连续办学已过百年。在近60年的师范教育风雨历程中,共为教育行业培养了3万多名师范毕业生,是枣庄境内最早的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现在成为拆迁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城墙遗址今犹在</p><p class="ql-block">沿着当年峄城市区唯一的一条主干道走了一趟,竟没发现原来的峄县师范校园,以为走错了路,返回时沿着另一条路继续寻找,依然没有找到,行至城西大沙河西边的转盘后,调头返回,一度感觉迷了路。如此这般寻寻觅觅,猛然发现一段新建的城墙,上面写着“峄县城西门遗址”几个字。下车拍照后,看到城墙遗址旁有家牛肉馆,外观整洁,食客不少,细看发现,还是一家清真餐馆。此时已是中午12点多,心想饭后再继续寻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饭后和牛肉馆老板闲聊中得知,旁边就是峄县城的西城门处,西门外则是从前通往枣庄的唯一一条大路 ,城门外不远处就是大沙河,从前有一座漫水桥沟通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西门内</p> <p class="ql-block">西门外,对过是去市中区的老路,再往前是漫水桥</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原来西门外的漫水桥,估计现在已废掉。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周老板</p> <p class="ql-block">老板姓周,高高的身材,长相年轻,看模样也就是四五十岁,他说自己年已六十。据了解,峄县老城是方方正正的。周老板说,城墙的每个边长也就是一里地左右。如此看来,峄县和滕县的老城区,面积都差不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交谈中得知,西城墙和北城墙拆除的比较晚,其中的西城墙才拆除了有十多年。拆除后,在西城门的门旁新建了这个城墙遗址标志。在遗址标志的北边,仍留有一百多米长的旧城墙墙基,墙基为石块掺杂泥土夯筑而成的,下部宽约十米左右。周老板说,原城墙的高度与现在的遗址标志物差不多。午后问路时,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环卫工人曾告诉笔者,峄县的城墙是土墙,城墙顶部能跑车,她指着路边的电动三轮和四轮车说。估计城墙顶部的宽度可能在五米左右。但是,事后笔者网上查找峄县城墙的记载,说城墙的里外两面均为长条石砌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墙基</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已布满住家</p> <p class="ql-block">城墙墙基现在也没闲着,在其之上,满是民居。这些民居大多为瓦房,从民居的样式和老旧程度来看,可能使用了三五十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争时期,解放军攻克峄县,俘虏国民党兵。背景为峄县城墙和城门洞。</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以看出,峄县人民的旧城保护意思还是比较强的,最起码比滕州做得好。想当年滕州建设新兴路步行街时,在原工农兵剧场旁,滕县古城墙仅剩下一个城墙杂子(一小段城墙根,30多年前最早见到时,这个城墙根还有近一人高),滕州日报的记者多次反映,还专门打报告,申请予以保留,最后也没有留下,时至今日,滕县古城墙的痕迹几乎荡然无存,在盲目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多少文物古迹遭到毁灭,且无法恢复。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文物古迹,说好听点是无知,说重了就是犯罪,这样的例子很多,旧的拆掉了,几十年后发现还是旧的好,再建仿古建筑,还要新建如旧,看起来越古老越好,真是莫大的讽刺。</p> <p class="ql-block">西门内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西门口北去的大街</p> <p class="ql-block">陈毅元帅口中的“小米辣汤”</p><p class="ql-block">在和周老板的闲聊中,笔者说,看从前的老照片,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曾在峄县住过。当时国共和谈,记得军事观察组的国、共代表和美方代表,来过峄县。“他奶奶就跟陈毅烧过糁(音sa)。”笔者无意中的一句话,引来老板娘的搭腔,她指着周老板说。笔者当时没听清,把“烧过sa”听成“烧过茶”。在滕州,也是把糁汤叫做“sa汤”。</p><p class="ql-block">周老板说,他祖辈就在县城南门旁卖糁汤和馓子。当年陈毅的部队驻扎峄县时,如果有上级或者客人来,他就让勤务兵去打糁汤。买东西,勤务兵要写收条或者记账,sa汤的sa字不知怎么写(其实到现在,估计好多人都不知是哪个sa字),陈毅说,就写“小米辣汤”。</p><p class="ql-block">其实,糁汤是用鸡汤、鸡肉丝和大麦扁子等熬制的,一般在盛汤前,碗内还要先磕上一个生鸡蛋,用筷子打开,搅拌均匀,然后盛出烧开的糁汤冲泡,再撒上虾皮或者香菜,当然,在不同的地区食材可能有区别。不过,如果陈毅元帅真的随口叫它“小米辣汤”,其实是不准确的,这也反映出陈毅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性格,除非当时没有大麦,真的就是用小米替代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南战役缴获国民党的美制新式坦克。坐在坦克顶部的是陈毅,右下站立者为张云逸。陈毅左右两边的是坦克驾驶员,为投降过来加入解放军的原国民党坦克兵,有的还穿着蒋军的服装,没来得及换。陈毅乘坐坦克转了两圈,爬出坦克后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为接待军事观察组,在峄县城的东边新修了简易机场跑道。照片为陈毅(左二)接待刚下飞机的军事观察组成员,后面为坛山。</p> <p class="ql-block">方屋。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事后看介绍,陈毅、粟裕均在峄县住过,还在这里接待过军事观察组和记者,指挥过鲁南战役。当时,陈毅先后借住在峄县城内的鲍姓人家和西门内陈姓人家,还常去南门外的天主教堂向党政军民作报告,在县衙的方屋内接待过军事考察组。在这里指挥过鲁南战役,消灭了挑起内战的国民党快速部队(该部队是抗战期间赴缅远征军的一支,颇有战功),还缴获了快速部队的美制新式坦克一批。陈毅坐在坦克顶上的照片,就是鲁南战役中拍摄的。而当时驻扎在峄县的鲁南军区部队,就是王麓水任师长的第八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毅作报告的教堂,作为老建筑和历史文物,可能现在予以保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鲁南战役期间,陈毅还曾在滕县龙阳的龙山村、邹城的香村设立过指挥部,短暂住过。为截击沿津浦铁路进犯的国民党于化文部,陈毅把阵地设在界河,为靠前指挥,指挥部从桑村搬到龙山村,罗炳辉登龙山指挥战斗。</p> <p class="ql-block">来牛肉汤馆买生牛肉的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在周老板的提点下,笔者饭后又沿路找寻了一遍,仍没找到峄城师范的校址,也许因为相关的一大片区域已封闭,正在进行开发建设,校园大门和校园内的好些楼房可能已被拆掉。好在前两年笔者已经去过一次,拍过好多照片。事后听说,校园内的那些欧式方楼、铁楼被作为文物予以保存,没有拆掉。这样做很好。近期看介绍,战争年代,我党高级将领韦国清也曾在峄城铁楼住过。</p> <p class="ql-block">匡衡祠周麦苗青</p><p class="ql-block">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看匡衡祠 ,原以为匡衡祠应在匡衡故里,结果导航到峄城市区西南部的匡衡故里,发现仅有一栋南北走向的平楼,上书“冠世榴园,匡衡故里”几个大字,像是一个街道办事处等的办公机构,只是楼房外一棵粗壮的樱花树,花开的正艳。</p><p class="ql-block">也许匡衡真的出生在这里,因大门紧闭,无人打听,只好再导航匡衡祠。</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东海郡管辖范围东起连云港,西北到宁阳的东北角,包括今天山亭区的城头镇(当时叫合乡县)。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百度介绍,匡衡出生于西汉东海郡承县,承县就是今天的峄城区。匡衡祖辈务农,生活并不富裕,然而匡衡却聪明好学。他是跟亲戚学的识字。因为家贫买不起灯油和蜡烛,为了夜读,他竟想出墙壁钻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的办法。穷苦人家买不起书,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要允许他能借东家的藏书读就行。即便如此刻苦,他还是经历了九次考试,才考取了一个小官。因为学识渊博,善讲《诗经》,受到汉元帝的器重,后来官至宰相,封为乐安侯,封地31万亩。汉成帝时,他弹劾结党营私,侍宠专权的宦官石显,后受到反对派的陷害(一说自身不检点,因郡域地图有误,多占封地4万亩),被割去官职,贬为庶民,返回家乡 ,不久病死家中。</p> <p class="ql-block">凿壁偷光(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匡衡祠在峄城区西南十多里的一片麦田里,岚曹高速公路的北侧,坐南朝北,祠外有长长的神道,北头有一个高大的石牌坊,北南两面均刻有“一代名相”四个大字,北面的石刻为赵朴初题写,南面为启功所题。神道两侧矗立着五对麒麟、狮子等动物石像,和两对文武官员的雕像,据了解,这些石像有些是古老的,有些是新补的,牌坊则是近一二十年新修的。</p> <p class="ql-block">神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匡衡祠占地面积不小,长宽均有一百米左右。除大门外,内有享殿和墓茔。享殿内有匡衡的金身塑像,四周墙壁上是匡衡生平事迹的故事介绍。享殿南边是匡衡墓,封土比较大,据说原高四米,直径达三十余米。墓前有多块石碑,其中一块为清乾隆年间所立的“汉丞相乐安侯匡衡墓”的墓碑,据说当时的县令还在墓南建有匡衡祠,因年代久远,早已破坏。旁边还有山东省政府设立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享殿</p> <p class="ql-block">以下七幅均为网络图片。因匡衡祠大门紧锁,没能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学霸,“凿壁偷光”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特别是孩童。不畏强权,刚正不阿,仗义执言,匡衡更是知识分子的楷模。由穷苦出身到位极人臣,匡衡也是达到了人生的极限高度。至于多占封地,匡衡早期知道与否,是否故意为之,心存侥幸,还是被人陷害,真实原因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近年来网上还有文章,说他勾结宦官陷害忠良,当然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究其一生,《汉书》仍把他归于“一代名相”之列,这就是对他的整体评价。另外,匡衡故里也有兰陵(原苍山)之争,甚至还有匡衡后来迁居邹城之说。但匡衡墓在峄城这好像是没有争议的。削职为民后匡衡已无特权,最后病死家乡,在家乡安葬的可能性最大,不大可能另选别的地方下葬。因此,峄城是匡衡的故里还是比较可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匡衡祠旁的小路,油菜花金黄</p> <p class="ql-block">祠旁的芦苇</p> <p class="ql-block">秀美山水古峄城</p><p class="ql-block">从前去峄城,是从市中区南行,过了十里泉发电厂后不久,折向东南,经过一座大桥,桥下是一条深且宽阔的大河,然后还要行走好长一段路 ,才到一条东西向的大街。这是峄城市区的唯一一条大街(类似当时滕县的荆河路),桥是从西边进入峄城区的唯一的一架大桥。到峄城师范报到不久就是正月十五,傍晚时分,舞龙提灯笼的人群从大桥上走过,我们一帮同学追到大桥旁观看。当时的峄城市区,还没有现在的一个乡镇驻地大。</p><p class="ql-block">38年后的今天,几乎找不到原来的旧模样了。跨河的大桥有了好几座,桥宽且漂亮。市区向四周扩展,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多条新建的道路宽阔平整,北部和大沙河西部都应该是新区,市区绿化很好,花草公园都比较多,市容更加漂亮。</p><p class="ql-block">峄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只有西北处有一个大的缺口。辖区西北部有万亩石榴园、青坛寺和岳飞养眼处,市区北部紧挨着仙坛山风景区,仙坛山温泉度假村就在山的东面,景点还有三近书院、女娲宫等。用秀美山水来比喻,毫不过分。看介绍,峄城的历史自夏代起,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县的治所,也许正是这风水宝地,才孕育出这样悠久的文化和杰出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