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感悟现代文明

久泰平

  今年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清明节,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这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br><br>  关于过清明节,更多的话题是传承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富于新的内涵。清明传统文化,自然包括祭祖扫墓,敦亲睦族、行孝品德,都归结为“慎终追远”,这是传统文化。<br><br>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一首首以清明为主题的经典诗句,或祭祖寻根、或离别惆怅、或春和景明、或梨花带雨。“有诗的清明”不仅让清明传统文化更加厚重,而且还使清明节更具有韵味和深意。<br>   事实上,在古人眼里,清明并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怅裹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朝吴惟信这首《苏堤清明即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清明时节的诸多风俗习惯,也带有几分欢乐、喜悦之情,与明媚春光应时对景。<br><br>  今天我们过清明节,应该在慎终追远中感悟传统与现代文明。<br><br>  如此以厚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就不单单光是祭祀,更有缅怀、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题。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与逝者对话中,人生的意义感怀。通过怡情养志,进而涵养文明。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留给后人精神财富。人有生也有死,人生让活在世上,踏实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树人、善始善终,以尽天年。当走完人生之时,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后人添烦乱,不给社会增负担。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生死问题和人生价值。<br><br>  然而,传统祭祀文化似乎把清明直接变成了为逝者上坟烧纸,好像惟此才算继承传统,延续慎终追远之心情。孰不知,这种观念陷入了教条、保守、僵化、狭小的误区。其实,清明祭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上坟烧纸是古老的祭祀形式,有其社会背景,而现代社会崇尚文明,也应该摒弃上坟烧纸的陋习,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故人,都能达到祭祀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清明”的本意。<br><br>  而崇尚自然的意义,更在于与时俱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从生命教育角度看,更多地传播科学的生死观,提倡对老年人厚养薄葬;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把令人感到阴森恐怖的墓园打造成净化生者灵魂的场所;进一步加强殡葬行业的服务质量与公益特质,而不是简单地走市场化之路,都是现代文明的彰显。生命的意义因此而久远。   清明祭祀,更体现家国情怀。现如今,清明节已从民间传统习俗变成一个国家的节日,暗含着国家层面对每个个体的关注。清明时节,寄托哀思,追忆先烈,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向先烈献祭,为英雄而歌,激荡着国人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br><br>  清明节,除了公祭民族先祖、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还可以亲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气息里,感受天人合一的浓烈氛围。在倡导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当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既是现实生活所需,也是无数革命先烈和我们先辈的期盼。<br><br><br>   今年清明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生命的意义在疫情防控之下更值得深思。疫情防控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清明祭扫是传统习俗,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层尊重,也是对清明文化精神的传承。清明节期间严守规矩,对防疫安全就多了一份贡献。<br><br>  清明,就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感悟这份传统文明,在疫情防控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不辜负这大好春光,过一个绿色文明安全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