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号,历时两天的平利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小学数学组15位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展示了选手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凝聚着各学校的集体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一、特色亮点</b></p><p class="ql-block"><b>1.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b>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转变教学的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多数老师都能够将教师的专属讲台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课堂的正中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p><p class="ql-block"><b>2.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b>无论一节课怎样展开设计,如何进行组织,都要注重建构安全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每位老师都深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课堂上都比较注重以亲切的语态、激励的语言、有趣的活动等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都能够在有温度的课堂中敢于表达,乐于展示。</p><p class="ql-block"><b>3.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体验。</b>新课程强调,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们都很关注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取知识、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老师的强行灌输和和盘托出。</p> <p class="ql-block"><b>二、问题和不足</b></p><p class="ql-block"><b>1.知识建构“感悟”不深。</b>数学知识不只是习得的,还应该是探究而来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能够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但依然顾虑时间不够,探究活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知识感悟不深,更多的是为了赶进度、走流程而进行的形式上的“探究”,探究知识的过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使得“感悟”的过程变成了“赶悟”。</p><p class="ql-block"><b>2.练习设计重视不够。</b>好的练习,不仅要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同时也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更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考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师的关注点往往都在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组织新知学习上,对于练习的设计关注不够、思考不多,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习题按部就班的进行,缺乏筛选、改编和整合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3.问题设置质量不高。</b>好的问题应该是生动且深刻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设置能够触及知识本质、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提问往往很随意,没有在备课中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引发学生深层思考、激发学生认知的关键性问题,要么问题过于直白,要么问题过于细碎,看似课堂流程顺畅,其实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能力没有提升,课堂缺乏生长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4.算理理解不透。</b>“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理是算法的内涵,算法是算理的外延,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学中,老师们在处理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时,往往对算理的理解关注不够,有的老师将算理匆匆带过就进入算法的提炼、技能的训练,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计算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三、改进建议</b></p><p class="ql-block"><b>1.探究知识要“实”。</b>课堂教学是“慢”的艺术,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建构、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静静做、细细想、慢慢悟,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慢节奏,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经历步履蹒跚的前行过程,让学生在磕磕绊绊的状态中学会“行走”,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似不顺畅,但这种真学习、真体验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生长姿态的课堂。当然,按照评选规则上20分钟的课,有老师会认为这样太费时,如果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结构就不完整了。这就考验我们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哪些知识有所为、有所不为,或将来再为,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p><p class="ql-block"><b>2.课堂练习要“精”。</b>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练习的设计融入到整体的备课设计中,所有的知识点并非一定要在新授环节中完成,有时候可以巧妙融入在练习设计中。20分钟微型课的练习设计也应该有别于40分钟课的练习,要少而精,精而巧,还要能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多样性等。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用活用好课堂例题、习题,从练习的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精品”习题,要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同时练习要能兼顾各层次的学生,使优等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待进步生“拨开云雾见明月”。</p><p class="ql-block"><b>3.算理分析要“透”。</b>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在于算理的理解。因此在计算教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借助直观的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让学生对计算的方法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算理先行,理到法随。</p><p class="ql-block"><b>4.问题设计要“活”。</b>“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能够引发学生认知矛盾、适于学生探索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愤悱的状态下,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再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使探究活动层层展开,思维层层深入。</p><p class="ql-block"><b>5.赛前准备要“细”。</b>一是课前“暖场”要关注。好的课前交流互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多数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的这一宝贵时机就匆匆进入学习状态,开课显得有些急促。二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提升。无论是课前设备的调试,还是在备课时课件的制作,都要做到熟练自如。三是教学设计要规范。大部分老师们没有在教学设计上写清参赛号,还有部分老师透露了个人相关信息,也有的教学设计要素不够齐全,学习活动设计不够具体,个别老师书写不整洁。四是反思答辩要重视。部分老师在赛教准备时,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学方面,对于反思答辩重视不够,部分老师没有从学习目标的达成、预设与生成、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二次建构等方面展开反思,个别老师仍然是按照说课的流程进行,个别老师在答辩时条理不够清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教师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其思想精神的自觉、自主、自在与自得的成长。赛教是一次历练,一次蜕变,行而不辍,则未来可期。愿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有润物无声的引导,有水到渠成的精彩,有向美而生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