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写写字

老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出于抗疫防疫的需要,人们的行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过正当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时候,不能出门去走走看看,也是有点烦恼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写写字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挑一篇美文,最好是古文,既要想着把字写好,同时也欣赏文章的意境,就会把什么事都忘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第一张,《宋玉对楚王问》,来自于《古文观止》,宋玉:战国楚国鄢人,辞赋家。传说他是屈原的弟子,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做过文学侍从之类的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对楚王问》是宋玉面对他人的谗毁所作的自我辩解。此文以宋玉回答楚王提问的方式,通过设喻和比喻,表现宋玉的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气质与品性。现在人们常用的词汇,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都出于此篇。这一张写于二月底,三尺白宣(下同),10行,每行24个字。一共240个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一张写的是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来自于《唐诗三百首》。因为字数比前一张多,就把格子缩小了一点,11行,每行25个字,一共250格。直到这一张写完,我还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中间隔了几天,就在准备写第三张的时候,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从这一张开始,每一张都把字缩小一点呀?这个想法使我兴趣大增,这不就是带有一点玩的意思了吗?说做就做。前两张是先选了文章再写的,现在要考虑到字号递减的要求,先划好格子,然后根据格数来找文章。这一张的格子,竖12行,每行26个字。结果在古文观止中找到了沈括的文章《活字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沈括(1031年-1095年),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人,北宋官员、科学家。他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内容涉及面广,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这一篇文章是介绍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毕昇(972年-1051年),今湖北省黄冈市人,为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起初是杭州书肆刻工,专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毕昇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在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个方法还没来得及推行,他就死了。毕昇事迹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他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四张再缩小,竖13行,每行27格,共351格,选的文章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五张继续缩小,竖14行,每行30格,420格。最后找了一篇《口技》,作者是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人,进士。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写文章,后来进京赶考,因文章写得太好,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没取他。他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中举人,继而又在清顺治六年登进士及第。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博学善文,著有《口技》等多篇文章。《口技》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全文语言简练细腻,形象传神,结构层深迭进,呼应有方,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六张,竖15行,每行32格,共480格。在古文观止中找到一篇《李姫传》。作者侯方域和文章中所写的李姫,这两个人后来又成为清朝初期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崇祯十二年(1639年),侯方域赴南京应试,落第不中,遂与一帮文人聚集在秦淮河畔清议朝政,在此期间与李香君相识、相爱,并为之撰写《李姬传》。现今在南京秦淮河大石坝街上还有《李香君故居陈列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李姬传》是一篇散文。此文塑造了明末秦淮歌妓李香的形象,不仅描写了她擅长歌唱的艺术才能和不同流俗的风度,更突出了她的见识和品格,同时生动地描绘了李香的生活和斗争,热情地赞美了李香的才能、智慧和品德。全文叙次井然,文笔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有可取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七张,竖16行,每行35格,共560格,找啊找,找到了苏洵写的《六国论》,字数虽略少,加上落款也差不多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大文豪,世称“三苏”。《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苏洵之所以会写下《六国论》,乃是因为,当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契丹和西夏的威胁,采取了和当年的六国差不多的套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当年,六国是不断地割地求和,以身饲虎狼,最后连祖宗的家底都没了,国破家亡。而北宋虽然没有割地求和,但却屡屡签订城下之盟,不断地把金银钱粮送给西夏和契丹,这都省了西夏和契丹自己到北宋的土地上收税了,等于直接免费雇佣了北宋这么个奴才。对此,苏洵甚是不平,引用六国被灭国的事例,创作了《六国论》,并在《六国论》中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八张,竖17行,每行36格,共612格。光找到喜欢的文章还不行,还要考虑字数。这次找到了张煌言的《奇零草自序》。张煌言是明代儒将、诗人、民族英雄。《奇零草自序》他的一篇散文作品,是他为自己的诗集《奇零草》所写的序。文章叙述了作者在国难频仍之际,写于军旅的诗歌内容及其存失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奔走军中、领兵报国的经历和慷慨长歌的情怀,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文章一开头有个“舞象”,这是中国古文中对男子年龄的一种指代,舞象是指15~20岁的男子。还有像“总角之交”(8、9岁~13、4岁)、“年方弱冠”(20岁左右)等等。里面还有好几个干支纪年,丁亥,1647年,戊子,1648年,庚寅,1650年,戊戌,1658年,而清末的戊戌变法是1898年,之间相隔240年,四个甲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九张,竖18行,每行37格,一共666格。找了一篇白居易的《琵琶行》,616个字,再加上一段他的自序,但是没抄完。这首长诗也是佳句连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十张,竖19行,每行39格,一共741格,找到了一篇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完整的标题应该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洪府,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打算要写第十一张,竖20行,每行40格或以上,如果能42格,那就能抄《长恨歌》了。目前从一到十都是用的同一支笔,是不是需要换笔,要试过才能知道,反正就是玩吧,消磨时间,抱着玩玩的心态,划格子,数字数,再一笔一笔的写下来。字写得不好,献丑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