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就是最好的思念

小宁多喜

春来花相似,亡者永不归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一路向前。人生就是一路相聚,一路分别。别时容易再见时难,况且父母与我们已是天上人间。</p><p class="ql-block"> 忘不掉与父母相处生活的情景,挥不走的思念,回不去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因为传承,生命才赋有意义;因为一辈又一辈人的记忆,不管是口口相传还是文字留存,逝去的亲人才从来没有走远,我们记得他们活着时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有过与别人不一样的故事。他们的脾性,他们的为人处事风格,他们的幸与不幸⋯⋯</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慎终追远的节日。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我三年未回故乡。此时只能点一盏心灯,在回忆里追思我逝去的父母。</p> 父亲的手抄本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生于1925年10月28日(农历),卒于1997年1月1日。字重载,名奥安。父亲身高1.75米,腰板挺直,着装齐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父亲衬衣的扣子也是一个不落地扣得完完整整,保持着曾经的军人作风。看到小说《白鹿原》里描写白嘉轩挺直的腰板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父亲,他总是叮嘱我们走路时要抬头仰胸,精精神神的。我记事起,父亲总是剔光头,不留头发的。他说这样卫生,我认为是父亲有个性的表现,父亲的手腕上还纹有六个点的记号,那应该是父亲内心中的一种祈福或信仰吧!</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做过军人、老师、最后的身份是农民。正如母亲所说,父亲一生是做做公婆,又做做媳妇,吃了一些说不清道不白的苦。无论何种身份,父亲都没放弃看书学习的习惯,始终没有脱离手中的笔,不管是钢笔还是毛笔。晚年的父亲患病期间还执笔帮忙重修了宁姓族谱,历时几年。</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人生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看到太多起起伏伏、悲悲喜喜的事,父亲终于可以安静坐下来面对自己内心,这个手抄本就是父亲患病中看书时抄录下来的,笔力不足,但一笔一划很整洁。</p><p class="ql-block">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父亲一生做人坦坦荡荡,对人诚实友善,勤劳朴实,视读书为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现在条件下的我们所能想像的。</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甥女曾问我:“外公他在抄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想些什么?他的周遭有怎样的故事?他可曾想过有朝一日他的女儿,孙女会凭此缅怀他?”父亲,你的外孙女还说:“如果外公在世,我想我会很喜欢他,并且要跟他讲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nbsp;”父亲,你听见了吗?</p> 母亲的手绢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徐友芝生于1926年12月19日(农历),卒于2016年5月31日。母亲兄弟姐妹5人,母亲有1个姐姐,3个弟弟,她与她的姐姐间隔13岁,我的外公是铁路上的工长,外婆在铁路边开了个小饭馆,母亲幼年的日子过得很富足,也得家人的宠爱,唯一的就是没上过学堂,这是母亲终生的遗憾,她经常对我说:“那时家里是有钱的,怎么就不知道送我们读书呢?”原因应该是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吧!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时多少女孩就这样被动地成了文盲,又有多少的不甘心啊!</p> <p class="ql-block">  我的姨妈的夫家是我父亲的舅家,父亲和母亲是娃娃亲,父亲和母亲从小是见过面的。父亲和我的舅舅还是从小的玩伴,他们相识在我姨妈家,玩耍打闹在一起,姨妈经常对我们讲起父亲小时候的淘气调皮事:父亲将别人的粪筐挂到高高的树上,弄得别人到处找粪筐。</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因为火车出轨(母亲叫火车滑条了)惊吓生病不治而亡,从此,外婆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母亲要帮外婆带着三个弟弟艰难度日。外婆也逐渐卖了家里的地补贴家用。正因为这样,解放后外婆家只定了中农,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p><p class="ql-block"> 母亲婚后的日子也不宽裕,她与父亲一起必须勤俭持家。母亲过过好日子,后来家道中落,母亲也能坚强的面对,不怕苦,不怕累。我们姊妺七人都继承了母亲这种刻苦耐劳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见识对一个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因为见识过好日子,母亲在养育我们姊妺七人时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她能把简陋的食材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能将粗布衣服把我们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辈子养成了用手绢的习惯,后来有了纸巾,母亲口袋里还是习惯放一个手绢。这方 蓝色花边蓝色碎花的小手绢就是母亲2015年10月份来广州时遗落在我家的,也是母亲留给我在这个世上唯一的曾带有她体温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去,旧物伴我,心里仍有永远的关爱和温暖。</p> 奶奶的墓碑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大多是土葬,坟地都是生产队选择一片荒凉地安葬逝去的人,也没有立碑这件事。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逐渐富裕,农村人给故去的亲人立碑的也逐渐多了,立碑也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成了人们相互攀比的一个方面。我认为是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真正的孝顺和爱并不在于墓碑的石材多么的名贵,真正的爱是我们是否记得墓中的人和他们生前的生活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解放前就死在武汉一个叫金口的地方,也葬在那里。我的奶奶是在1976年去世的,父亲1990年才给奶奶立碑。碑是父亲自已做的,字也是父亲自己写上的,那时我才知道奶奶的名字叫黄金姑。父亲买了包水泥,在门口的地上挖了个模子,奶奶的碑就是这样造成的。为奶奶碑上刻字我还与父亲争辩了很久,那时我真正领教了父亲的固执和不讲“理”。也敬佩父亲是个害怕浪费,厌恶虚荣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p><p class="ql-block">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夜雨》</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到了,为逝去的亲人点燃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