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徐霞客足迹游广西之二十七:桂林隐山。

晚霞客

<p class="ql-block">隐山位于桂林西郊,与西山公园相邻。据说,唐代桂州刺史李渤游经此处,远望山岗为绿树掩映,卧西湖之中,有处子之静。近游则一山尽空,岩洞互透,穿行其间,美景层出不穷。因感叹其外朴内华,风景奇绝而称其隐山。隐山山体虽小,却有大小洞窟十余个,且洞与洞之间互相连通。其中最著名的有北牖洞、朝阳洞、白雀洞、嘉莲洞、高华洞、夕阳洞,合称隐山六洞。</p> <p class="ql-block">崇祯十年(1367年)五月初四上午,徐霞客等赴靖江王城与绀谷僧约游独秀峰。之后,便穿城而过出榕树门(今古南门),转而西北,一路来到隐山脚下。《徐霞客游记》写道:“其山北倚马留(今骝马山)诸岫,西接西山诸峰,东带城垣,南临西江(今桃花江),独峙坞中,不高而中空,故曰隐山。”书中还写到:“昔闻唐宋时,西江之水东潆榕树门,其山汇于巨浸中,是名西湖,其诸纪游者俱云‘乘舟载酒而入’。今则西江南下,湖变成田,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矣。”</p><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过隐山,到对面一家餐馆吃饭,无意中发现一大片沼泽地,还未返青的水草为棕红色。用相机把它照下,立此为凭。我随身带了一张2009版的《桂林市旅游地图》,从地图上看,隐山旁边的西湖要比现在大许多,包括那片湿地,以及我们吃饭的餐馆那一大片地方,原来都是湖面。仅仅十多年时间,就建起了房子,筑成了马路。怪不得徐霞客读了唐宋时的人写的游记,再看眼前的景况,要惊呼“沧桑之感有余,荡漾之观不足”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山西北麓的北牖洞,那是隐山六洞中最大的一个洞。它的洞门狹窄,洞室洁白,洞口遍布宋代以来的摩岩石刻。据介绍,洞内有唐代桂州刺史李渤写的《游隐山记》,有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写的《隐山铭》,洞内还供奉着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观音童子金身像,北牖洞因此又称观音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牖洞口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洞中的观音像,是否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普通游客很难辨认。</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牖洞中的地下河。《徐霞客游记》写道:“山北麓下为北牖洞,洞东石池一方,水溢麓下,汇而不流,外窦卑伏,而内甚宏深。”</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写的《隐山铭》。阮元,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其学识渊博,金石、书画、文学、历史无不精通,被称为一代宗师。嘉庆二十二年任两广总督,在职九年,六次巡视桂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廿四是阮元56岁生日,为避属僚前来贺寿,独往隐山游玩。他徜徉在隐山六洞之间,品茗读碑,直至日落而归。被他称作“一日小隐”。阮元生日避寿始于40岁任浙江巡抚时。此后,“每遇是日避客,独往山寺”,成为他过生日的特殊方式和习惯。他以崇尚清静简朴,清亷自洁的行为,树立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高尚风范。</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山北麓西湖之滨的怡心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山东麓的朝阳洞。《徐霞客游记》记载,“山四面有六洞环列,东为朝阳洞,寺在其下。洞口东向,下层通水;上层北辟一门,就石刻老君像,今称老君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朝阳洞中的老君像,利用洞中一块天然钟乳石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山内洞入口,须乘船进入。隐山六洞隐藏在山体内的四洞分别是白雀洞、嘉莲洞、南华洞和夕阳洞。它们洞洞相连,深邃幽静。《徐霞客游记》写道:“其北崖之上为白雀洞,在朝阳后洞西。门向北,入甚隘,前有线隙横列,上彻天光,渐南渐下,直通水。又西为嘉莲洞,亦北向,与白雀并列。洞分东西两隙,俱南向下坠,洞内时开小穴,彼此相望,数丈辄合,内坠渊黑,亦抵水。”可见,徐霞客游览溶洞观察得非常细致。</p> <p class="ql-block">这是隐山西麓的夕阳洞,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一抹晚霞照进洞内,滿室生辉,故取名夕阳洞。据说,洞口右侧有尊神像,那是清代两广首富李宜民供奉在此的“隐山财神”。不过,我们前去参观时,洞口加装了铁门,无法到里面参观。旅游中发现,桂林的溶洞非常之多,除少数名洞开放外,大都加装了铁门,为的是游客安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