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二年了,回首人生走过的60年,许多往事便渐渐的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在生命的长河里,总有某段时光和居住地的生活往事让我难以忘记。那是因为那段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和生活往事温馨美好,又带有时代的苦涩和无奈平静中伴随着疯狂。这个地方就是独山子让我终身难忘的地方,独山子是我父母流过泪,吃过苦,洒下汗水的地方。从我记事起就跟随父母生活在独山子这遍土地上,独山子是给我童年快乐的地方,我与独山子,不仅仅是我儿时玩耍上学生活地方,更重要的是,她是我成长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第一站。无论我走多远住在什么地方,独山子和我的一生都无法分开。她牵着我儿时的记忆,牵着我心中许多的美好眷恋。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八月底我随父母从乌鲁木齐石油新村搬家到独山子,搬来后住在司助食堂后面的三村,房子很简陋用土坯建造,一排房子住十几户人家,一间大屋里面套一间小厨房,当时甭管你家有几口人,都住一样的户型。一家老小挤在20几平米的房间里谁也没有什么怨言。那个时代的口号是“大干快上、革命加拼命,先生产后生活提倡艰苦奋斗”父辈们对吃穿住都没有什么要求,有饭吃有房子住有衣穿就行,一心一意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想的都多拉快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学篇.我和我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搬来的第二天,父亲让我自己去学校报到,我背上书包拿着父亲写给我的纸条和在石油新村上预备班时的转学证去学校报道。学校离我家没多远,沿着我家旁边的土路过了贸易公司(红伟商店)穿过一村就到了学校。学校建在馒头山脚下,一排排的教室围成四方形,中间有块南高北低的田径场,田径场中央有足球场篮球场,学校的东面是独山子矿区,南面紧挨着大小馒头山,北边是炼油厂,校院内没有植被和树木,唯一有树的地方是学校大门口水房旁边有几棵柳树榆树长的还特别茂盛,给学校增添了一点绿色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报名报道后,我分到一年级一班,开始了我在石油运输公司子弟学校的上学生涯,直到75年六月底初中毕业历时九年。上小学时我经历了三任班主任,第一任班主任是王维华老师,王老师皮肤白皙穿着得体,乌黑的头发好像有点卷看上去很洋气,王老师很严厉,同学们都挺怕她。每天早自习,她都要检查拼音和生字本,如有同学写的不整齐或者有涂抹痕迹,她会严厉批评并大声的说:你是怎么写的,你给我马上认真工整的重写一遍,吓得同学低着头小声说:好,不知什么原因王老师当了我们不长时间的班主任,就换了新的班主任,第二任班主任叫李秀芳,李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穿一件中式碎花上衣,扎着两条小短辫个不高,看上去就像邻家大姐姐一样,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柔声细语。李老师把我们带到三年级时因生孩子,我们班又换了班主任。第三任班主任给我的印象最深,老师叫柳玉英,柳老师身材高挑,大眼睛高鼻梁看上去和其她老师不太一样,柳老师对学生很亲切,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每当下课后,同学们都围着刘老师问这问那,她都会温和的回答。柳老师对调皮捣蛋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的同学,她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她总是说:我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很熟,如果谁要是上课捣乱不好好听课,小心我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然后提高声音说,不信你们就试试,某某几个以后上课再捣乱,我就把你们的爸爸妈妈请到学校来。柳老师这一招非常管用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怕刘老师这一招。对我们这批孩子,刘老师经常语重心长的讲,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最幸福的一代。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要对得起国家和你们的父母。我上小学的时候这句话是父辈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很深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小学的时候刚满六岁,是个好动好玩稚气未脱的小孩,对学习从不上心以玩为主,学习成绩总是不能让父母满意是个让老师操心的孩子。记得有一次,早自习老师让我站起来背乘法口诀,我背到最后居然颠三倒四,老师说你背的什么呀,今天你要是背不下来,你就一直站着。我的同桌是一位姓z的女生,她腿脚不便,但她心地善良。看我站着产生了怜悯之心,她打开铅笔盒,轻轻地推向了我这一边,铅笔盒里面印有乘法口诀,我心领神会,举手报告老师,重新背一遍,老师说,你背吧,背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紧张,背到快结尾时我低头瞄了一眼铅笔盒,顺利背到了九九八十一。老师说,好,坐下吧,坐下后我长出了一口气,轻轻的合上铅笔盒推给了她,此时她正好看着我,我向她点了一下头,算是对她的感谢。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学校三天两头有批斗大会,有时还要到公司露天会场参加各种批斗大会,这样的情况在我上五年级时就少了,因为国家要求学校的学生复课闹革命,学校的教育秩序才慢慢趋于正常,学校也减少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游行和批斗大会,文革混乱的社会现象也趋于平缓,此时我也小学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升入初中后,我分到了初中二班。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在五村居住的三四个发小玩伴也分到了二班。我们几个是流着鼻涕勾肩搭背一起长大的,青涩懵懂的初中岁月有发小玩伴同窗好友的陪伴让我度过了阳光愉快的青葱岁月。我们几个也给二班增添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也是让班主任最头疼的几个。我们班的第一任班主任姓孙,叫孙惠敏,孙老师个子不高,娇小带了一付白塑料镜架的眼镜,说话柔声细语,孙老师和蔼亲切,我报到时她摸着我的头对我说,要努力学习上课不许调皮捣蛋,争取早日加入红小兵,我到初中毕业时也没当上红小兵。不知什么原因她当了我们三个多月的班主任后,就换了一位男老师。新的班主任,叫杜志强,杜老师很年轻刚从大学毕业没多久,大高个精神帅气,平时不苟言笑看上去很严肃。杜老师接手我们班以后,他先观察了几天班里的情况,在一个下午的自习课上,他给我们训话,强调了课堂纪律,立了几条班规,指定了乔全李红梅同学为正副班长,王智慧同学为学习委员,康明豆先菊同学为班委成员。初一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同学们彼此都不怎么熟悉,班里相对平和安静,没过一个多月同学们就按着性格情趣三五成群的划分开来,我们五六个调皮捣蛋的自然成了好伙伴,常在自习课和课间时间打闹玩耍搞恶作剧。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玩闹,在课间玩骑毛驴的游戏,有同学报告给了杜老师,杜老师进教室后大怒,把我们几个叫到讲台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让我们几个人演示一下骑毛驴的过程,还让我们呼喊骑毛驴可耻!以后坚决不玩。此事过后杜老师多次找我们几个谈话,除了强调纪律,给我们讲的最多的还是学习,杜老师教我们数学,他常常告诉我们,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尤其是要学好数理化。我的父母也常给我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道理。老师父母讲的这句话,当时我根本就没当回事,感觉这句话就是说教口号而已。我当时看到的现事情况是,我上面的五届70~74届毕业生,不管成绩好坏毕业后都进了石油农场锻炼一年后都参加了工作,只要考过60分不留级混到毕业也能跟前几届的学生一样,就是这种想法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对学习的兴趣。初三的第二学期又遇上了学校搬迁的大事,中小学分离,中学搬到了五村旁边新建的学校。我们这届学生时不时的要平整教室前后的空地,新学校的田径场也是以我们这届学生为主平整出来的。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劳动挖防空洞到工厂车间锻炼,毕业前我们这届学生用红砖为学校铺了三块篮球场,我的初中岁月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度过直到毕业。现在想起读书的日子除了时代因素让我没有好好读书外,我好动爱玩的性格是主因,如果再回到学生时代,我想,以我天性好玩的性格可能还是以玩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吃住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出生在60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食品极度匮乏,家家户户吃的都非常简单,平日里从没见过谁家大鱼大肉的吃,我们家常年累月基本上是以吃汤面条为主,很少吃炒菜。隔壁邻舍和我家吃得基本一样。长期的少油少蛋白再加上希汤寡水自然缺乏营养,大人小孩脸上都是菜色,我的许多同学脸上都长有指甲盖大小的白癣,脸色红润的肥胖人基本上见不着。每家的口粮50%是粗粮,吃的蔬菜是季节性的,什么菜上市吃什么菜,还经常买不到。冬天以大白菜土豆萝卜为主一直要吃到来年的四月底。鸡鸭鱼肉蛋市面上根本看不到,只有到了过年过节才能买到,当时的肉食是以猪肉羊肉为主,凭票按月供应不是随便可以买的,当时的大多数家庭选择吃猪肉,我们家买猪肉是越肥越好,肥肉用来熬猪油,熬的猪油渣和萝卜丝粉条拌到一起包包子,油炸包子又香又好吃,猪油用来炒菜,不多的瘦肉炒菜时也放的很少有个肉味就行,细水长流慢慢吃,当时我就很不理解父母细水长流的这种吃法,只要家里买肉我总想着大块朵颐的吃上一顿纯肉饭菜好好解解馋,长大成家后才知道不持家不知柴米贵的道理,父母在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细水长流也是受困于当时的食品短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不光吃的主副食短缺,零食也少的可怜,许多零食也要凭票供应,糕点之类的食品还要粮票,父母偶尔也会给我们哥仨买点糖果,饼干,江米条,桃酥之类的零食吃,也得细水长流慢慢吃。今天发几颗糖,过二天在发二块饼干,再过几天发一块桃酥。有一次父母给我们哥仨发零食的时候,我对爸爸说下次买糖能不能给我们买点高粱台(饴)吃,爸爸看着我说;哎呀!看来你这学是白上了,那个字念饴,不念台,当时我一脸懵懂,同学念的都是高粱台呀,紧接着爸爸说;别总是想着吃把心用在学习上,我就不爱听我爸讲这句话,民以食为天,想吃有什么错,不吃怎么能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偶尔嗑点葵花籽,吃上一把杏干都很满足。那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营养丰富包装精美的零食。小时候放学或是玩累了回家总要到厨房寻找一些吃的或是零食打发馋嘴和饥肠辘辘,什么都找不到,有时候就偷偷拿个炒菜用的西红柿黄瓜用衣角擦吧擦吧狼吞虎咽的吃下去有解馋又解饿。冬天时候我就自己做零食吃,拿二个土豆随便洗洗,切成薄薄的片放到烧红的炉盖子上烤着吃,熟一片吃一片有时候还在土豆片上撒点盐和糖,吃的那个香啊!小时候倒是水果真没少吃,像葡萄,杏子,海棠果等。尤其是西瓜,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父母会一麻袋一麻袋的买放到床底下,我们兄弟三可以敞开了当零食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0年下半年我们家搬到了五村,五村是新建的居住地,房子比一二三四村的稍微大一点,布局上也更加合理,大小二间卧室带间小厨房有30平米。我们家没有家具最值钱的是一台上海产的美多牌收音机,有一张公家发的长桌,有三四个大箱子,搬到新房后父母把箱子摞到墙角,母亲拿了条床单往上一盖,然后往箱子上放了个花瓶插了一把塑料花,又在墙上贴了两张画,然后在收音机上放了一尊陶瓷烧制的白色毛主席像,布置好的新家让我感到温暖温馨。爸爸操着浓重的陕南话说,搬新房喽!温居做点好吃的,晚饭母亲做了一顿我渴望已久平时很少吃的拉条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玩耍.文化娱乐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在石油运输公司生活长大的,运输公司是以军人为主成立起来的国企,军人出身的父亲对我从不娇生惯养,我是在散养状态下以玩为主长大的。那时父母上班工作忙对我的管教也就是晚上睡觉前过问一下学习什么的,平时基本不怎么管。小时候虽然吃穿住不优渥,但我不缺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接触自然和玩耍的机会更多,我的童年也就更加自然快乐。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玩具可玩,我们有自己的土玩具,像打嘎嘎呀,打铁蛋,滚铁环,抓石子。只要几个孩子凑到一块,就能笑着玩耍一整天非常的开心。我从小接受的是军人思维不惧危险,我把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在玩耍打闹上爬高上低,夏天经常爬上又高又细的树枝上掏鸟蛋,摘榆钱吃从不惧怕从树上掉下来,还经常和小伙伴们爬上围墙或是在房顶上打闹追逐,有好几次玩得差点把胳膊腿弄伤弄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到冬天我和小伙伴们的玩法也不少,像打老牛,滑雪板,在冰面上滑爬犁相互追逐。最有趣刺激的还是约上多个小伙伴爬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馒头山分成两拨打雪仗,你攻我守,一声开始,瞬间白色的雪球满天飞,打着打着就成了混战模式“敌我”不分。直到打得浑身是雪满脸通红,打累了就地一躺,躺在松软的雪地上仰望蔚蓝色的天空喘着粗气,随手抓起一把白雪塞到嘴里咯吱咯吱的嚼着,是有解渴又充饥。休息好后小伙伴们起身抖掉沾满全身的雪,站成一排向远处撒尿看谁撒的远,撒出各种图案,还根据人数撒出阿拉伯数字哈哈大笑后下山回家。在回来的路上我们也是边走边玩,遇到树林我们会站在树干周围手拉着手谁都不许跑,然后用脚猛地跺向树干雪块瞬间从树枝上落下,砸到头上,钻进脖子里,弄得满身是雪,简单恶作剧式的玩闹总是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年代的独山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父辈们下班后的娱乐方式也是以聊天下棋听听收音机为主。收音机的音乐时间总是翻来覆去的播放样板戏,唯独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片段我是百听不厌,尤其是《万泉河水清又清》弦律优美歌词感人“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要说小时候最喜欢的文化娱乐还是看电影,每当广播里通知露天会场今晚放电影我都会很兴奋,吃完晚饭后没等天黑就和小伙伴们早早的来到露天会场一边玩耍一边等待电影的开演,当天渐渐黑下来时我就和小伙伴们爬到主席台上,一个挨一个躺在地上头枕着台檐看电影。看得最多的电影是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娱乐氛围中长大,以英雄为榜样,以英雄为偶像。我们这一代从小就有爱国主义情怀,不像现在的小青年以小鲜肉为偶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七十年代的运输公司也有自己的大众娱乐活动,每年一次的春季篮球联赛,看比赛的人也是人山人海,精彩激烈的比赛看的我热血沸腾。到了冬季各单位的文艺汇报演出,观众也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找。没有票,我就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混进去站在过道里观看,当音乐响起从大幕中走出一位漂亮的女演员,站在话筒前,用洪亮高亢的声音说道,某某单位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汇报演出现在开始,第一个节目乐器合奏,音乐响起大幕缓缓拉开。节目有歌舞,独唱,二重唱,小品,快板书等等。在所有文艺汇报演出的单位里二分公司和大修厂的节目最精彩最受职工家属的欢迎和喜爱。在那个文化娱乐贫乏单调的年代,职工文艺汇演让我悦心娱目,也培养了我的情趣爱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拾独山子,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的繁华让我留恋,而是因为她有我从小到大完整的时间轨迹,有我在她山水戈壁间游走玩耍的快乐,有岁月沉淀后我对她的认知和眷恋。实事求是的讲独山子的山水滋养了我,戈壁旷野给了我童年的快乐,她空气中淡淡的油味让我百毒不侵。她的旧,她的新,她的三维图像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清晰可见。无论时光怎样匆匆走过,藏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是独山子,她是我一生难以忘记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4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