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时光 之 印象德国 (上)Impression of Germany (Part A )

建平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是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欧盟的老大,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柏林,领土面积357582平方公里,人口约8293万,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吞并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德意志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德国是1914年和1939年两次挑起世界大战的元凶,1945年战败后被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分别归属于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东西方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抗。<div><br></div> <p class="ql-block">从国会大厦沿着菩提树下大街一直向东,经过勃兰登堡门,柏林墙查理检查站旧址,犹太人纪念碑,洪堡大学,柏林博物馆岛,柏林大教堂,施普雷河游船,马恩雕像广场,柏林电视塔,赌场等,可以将柏林经典的旅游景点一网打尽,在几公里的徒步途中,感受着德意志的文化,历史和冷战时期不同的变化。</p> 德国国会大厦,柏林标志性建筑之一。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帝国议会,后来在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共和国议会的会址。体现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的多种建筑风格,是德国统一的象征。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1933年2月27日国会大厦纵火案发生,部分建筑被毁,希特勒一伙利用这一事件大肆宣传,第三帝国由此登上历史的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在此酝酿爆发。<div>下图是在国会大厦顶部游览,可以远眺柏林的美景。</div> 百年沧桑,几经战火,旧国会大厦已是残缺不堪,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树枝凋零摇摇欲坠,在冷战结束后恢复建造的多种方案中,英国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爵士的方案巧夺天工最终夺标。他将高技派手法与传统建筑风格巧妙结合,保留建筑的外墙形状不变,而将室内全部掏空,以钢结构重做内部结构体系。经过福斯特的大手笔处理,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饱经沧桑的外壳里包裹的将是一座现代化新建筑的心脏,厚重的历史和现代的科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这棵老树重又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这是镶嵌着360块活动镜面的锥形漏斗式反光照明系统,可以将阳光反射回大厅内,最大的优势是节能环保,是毫无疑问的现代科技高度展现和应用。 国会大厦中央穹顶在二次大战中被毁后一直未能重建,这次福斯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玻璃穹顶:其内为两座交错走向的螺旋式通道,裸露的全钢结构支撑,参观者可以通过它到达50米高的瞭望平台,眺望柏林的景色。夜间,穹顶从内部照明,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赋予这一古老建筑以新的形象。游客可以在网上预约,免费参观。我们也如约而至,实地体验现代建筑的魅力。参观区域主要是国会大厦大厅和穹顶,办公区域谢绝入内。<div><br></div> 1999年4月19日德国联邦议院正式迁入修复翻建过的国会大厦,国会大厦重新回到德国政治生活的中心。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终于给头秃了几十年的国会大厦重新扣上了一个以钢为骨架,以玻璃为幕墙的圆顶。这个被人戏称为“英国鸡蛋”的圆顶造型简洁有力,体现着当代建筑美学的风格,又是一件现代科技的杰作。从其顶端悬下一支漏斗状的玻璃墙柱,下面就是议会全体会议大厅。“漏斗”上镶嵌着360块活动镜面,把阳光折射进议会大厅,从而降低照明能源消耗,整个设计独具匠心。 <p class="ql-block">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下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 ,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兰登堡门是一座古典复兴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也是柏林标志性建筑之一。菩提树下大街两旁的黄金地段分别被美,英,法,俄罗斯大使馆占据,二战中盟军胜利的荣耀仍然在柏林展示着。</p> 勃兰登堡门门顶中央最高处是一尊高约5米的胜利女神铜制雕塑,女神张开身后的翅膀,驾着一辆四马两轮战车面向东侧的柏林城内,右手手持带有橡树花环的权杖,花环内有一枚铁十字勋章,花环上站着一只展翅的鹰鹫,鹰鹫戴着普鲁士的皇冠。雕塑象征着战争胜利,是普鲁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由朗汉斯设计,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勃兰登堡门高26米,宽65.5米,深11米,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径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撑着平顶,东西两侧各有6根爱奥尼柱式雕刻,前后立柱之间为墙,将门楼分隔成5个大门,正中间的通道略宽,是为王室成员通行设计的,直至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员和国王邀请的客人才被允许从勃兰登堡门正中间的通道出入。大门内侧墙面用浮雕刻画了罗马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海格力斯、战神玛尔斯以及智慧女神、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保护神米诺娃。 1806年10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国皇帝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军队,同年10月23日法国军队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女神及驷马战车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德国著名雕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此门也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div>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为报这一箭之仇,德国军队也整装列队荷枪实弹,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越法国的凯旋门进入巴黎。这两座古老的城门都被战争打上历史的烙印。</div><div>冷战时期柏林墙建成,勃兰登堡门处在东、西柏林的交界点上,将整个柏林隔成两半。作为德意志统一象征的勃兰登堡门也成了军事禁区和德国分裂的标志。<br></div> 这就是人们熟知柏林的“断头教堂”。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纪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威廉一世,并命名为“威廉皇帝纪念教堂”。这座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军轰炸中被严重损毁并炸掉了屋顶,而68米高的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二战结束后,德国人为了警示后人不要战争,所以没有修复教堂,而是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如今,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是重要的战后现代风格纪念建筑,也是柏林的标志之一。 纳粹德国(1933年—1945年),是由希特勒纳粹党执政的德国,又称“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一时期是德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根据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1871-1918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革命失败后,德国人要重新夺回荣耀,希特勒建立“第三帝国”。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全球(除南美洲外)都陷入战争死亡的深渊,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宣布投降,第三帝国彻底灭亡。 <p class="ql-block">第三帝国时期的勃兰登堡门,纳粹党徒,盖世太保,党卫军,冲锋队等各级军事武装在广场上集结游行,在希特勒狂热的鼓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p> 这是柏林墙保留的部分原址。是由前东德围绕西柏林建造的界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后经过多次改建。它曾是两道建筑物和一条窄长的带状禁区。其外层是一堵墙,紧靠西柏林边界。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并有层层铁丝网防护,还有了望台、多个碉堡、警犬警卫站、和一触即发自动射击系统和巡逻系统等总长度达169.5公里,使人无法攀越。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仍由美英法三国占领,但整个柏林市均在东德境内。从上图可以看出由美国,英国和法国占据的西柏林被东德紧紧的包围着,周边岗哨林立,戒备森严。1961年8月13日,苏联和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并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对西柏林进行封锁,苏联首脑赫鲁晓夫的目的是拔掉西柏林这根肉中刺,换取西方国家对东德主权的承认。在对西柏林大规模封锁期间,西柏林只有靠空投各种物资艰难度日。最终,封锁被粉碎,东德专制统治被推翻,柏林墙于1989年被推倒,德国实现统一。 据统计,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就是柏林墙建好之后,从东柏林跑到西柏林的人数也是有增无减,尽管有了柏林墙的封锁,偷越柏林墙的手段五花八门,无不令人称奇。挖地道穿越柏林墙已经不是秘密,最有名的一条地道在1964年挖了6个月,长130米,第一晚逃走了28人,第二晚29人,第三晚也逃走几十人,但是最终被东德秘密警察发现,这条地道的短暂生命也随之终结,后来这一奇迹还被拍成电影。<div>有个东德人海因茨在柏林墙旁边的大楼工作,他利用职务之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妻子和孩子带到大楼楼顶, 依靠西柏林朋友的帮助,将钢丝绳拽上楼、拉紧、栓牢,并装上自制的滑动装置,和妻子儿子轮流滑到了西柏林。</div><div>最牛的是东德两对夫妇,利用几年时间学习空气动力学,自行研制28米的热气球,与四个孩子一道成功飞越柏林墙。对于使用假证件蒙混过关的东德人,西柏林警察假装没看见,对于所有投奔者热情欢迎。东德人之所以豁出性命也要偷渡到西柏林,是对东德专制制度的不满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追求,更是两种前途和命运的界碑,直至柏林墙被最后推到,人心的向背和人民所追求的自由幸福,是又一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一个真理。</div> 我的脚分别踏在柏林墙遗址金属标线两边,金属标线上用德文铭刻着柏林墙存在的日期,1961---1989,这里铭记着东西柏林曾经分裂的历史和冷战时期人们经受的苦难并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 图片是柏林墙波茨坦广场查理检查站今昔对比,现在还有人在那里穿着当年美军军服表演性的检查游客的证件,还可以给你的 证件上盖上允许通行章,现场体会东西柏林被分裂时的情景,可惜没有抓拍到照片。 与查理检查站相邻的这些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错落有致的灰色混凝土石块就是柏林犹太人纪念碑,也称为浩劫纪念碑。纪念碑一改传统高耸入云的方式,而以大面积广阔的视野向人们展示那些屈死的灵魂仍然在这里,黑灰色的石碑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石林,将铭记每一位被德国纳粹屠杀的犹太人。 纪念碑由彼得·艾森曼设计。它占地19,000 平方米,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纪念碑于2003年4月1日动工兴建,在2004年12月15日完成。在2005年5月12日,开始对外开放。 世界最大的露天画廊,位于柏林东火车站至奥伯鲍姆桥之间,绘画的载体就是冷战时期著名的柏林墙。1990年9月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了不同主题的绘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Gunther Schaefer的《祖国》,Gerhard Lahr的《柏林-纽约》等。1991年,这段柏林墙被列为保护建筑,柏林墙画廊真实的记录了那段历史,同时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犹太人的六角形标记衬映在德国黑红黄三色国旗之上很有寓意。 Gerhard Lahr的《柏林-纽约》,画面最左侧是纽约,最右侧是东京,红太阳代表着苏联和中国。这幅画的寓意可以自由联想。 Dimitri Vrubel的《兄弟之吻》,是当时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1979 年10月4日,在庆祝东德建国三十周年的庆典上与东德总书记昂纳克会见的情景,两人热情拥抱亲吻,真实照片与漫画形象的结合在一起,非常幽默,令人捧腹。而就在10年之后的1989年,东德独裁专制被推翻,柏林墙被推倒,德国实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土崩瓦解,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柏林的博物馆岛位于柏林的市中心,柏林的博物馆岛共有五个建于1824年至1930年间的博物馆,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憾的是当天未开放,只有在外面随便看看。 与博物馆相隔不远就是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 zu Berlin),创办于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学,是一所公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洪堡大学是蜚声世界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成员。柏林洪堡大学历史上曾产生了5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看看下列如雷贯耳的名字,就知道洪堡大学在世界教育界的分量,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或任教。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于1894年~1905年,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Haus Hohenzollern)的宫廷教堂。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修复工作从1975年开始直到1993年而后后重新开放,重建后教堂原先的很多设计和装饰被简化了。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教堂,突出的三个大圆顶明显的诠释了这一特点,不同于哥特教堂的尖屋顶,它的圆顶将原本很高的教堂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圆润丰盈的感觉。从建筑外型上,它仿照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又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教堂的拱顶不仅仅是对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简单模仿,它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而宽敞,这与教堂阴森冷峻的外表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为曾经作为王室的专用教堂的关系,与那些外表华丽内饰简朴的哥特式教堂不同,柏林大教堂的内饰极其华丽甚至达到了浮华的程度。它的室内金碧辉煌,装饰着线条复杂的柱子和精美的壁画,甚至柱头都是镀金的。教堂中最令人难忘之处是高达74米的穹顶,以西里西亚沙岩制成,装饰以耶稣登山传福音的镶嵌画。 这两张不同角度的大教堂局部图片,左边的是在施普雷河游船上仰角拍摄,右边的是从柏林电视塔上俯角拍摄,效果各有千秋。 城堡左后方可以看到柏林电视塔高耸入云。 施普雷河游船可以环绕柏林最经典的地标性建筑游览,不同的视觉可以感受不同美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铜雕像。作为德国的名人,仍然享有被人敬仰的荣誉。铜像前游客不多,我问了几个年轻人是否对马克思有多少了解,答案出乎意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马克思是何方神圣,最多就是认为是个近代思想家,至于资本论等更多内容更是无从知晓。 与柏林大教堂相邻的就是柏林电视塔。洁白高耸入云的塔身,好像一柄利剑直插云霄。电视塔塔高368米,在全国首屈一指,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高出45米,观光厅的直径为24米,周围装有60面不产生折射光线的玻璃窗,可以360度一览无遗的观赏柏林的风光。电视塔也属于德国十大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电视塔建于1965年至1969年,是“世界高塔联合会”会员。塔身为钢架水泥结构,塔身顶端的圆球为钢架结构,圆球内共有七层。乘电梯40秒钟可到达观景台。在电视塔上远眺柏林,游客可以在此享受叹为观止的视觉景观,尽享柏林城的魅力。 施普雷河蜿蜒缓缓从柏林城中穿过,两岸旁各种建筑成为装点柏林城市的新装,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一个和平宁静充满安详的崭新城市正在拥抱新的生活,相信每一个到访柏林的人,都会有所感悟,更加热爱家庭,热爱生命,热爱和平。 柏林中央火车站,也是柏林火车总站,坐落在施普雷河河畔,与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遥遥相望,由两座高大雄伟钢结构玻璃大厦组成,中间是乘车大厅。左侧红色字母DB就是德国铁路的简写标志。柏林中央火车站也是欧洲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中央火车站尽管车站体形巨大,但造型轻巧别致,它成为了柏林继帝国国会大厦和勃兰登堡门后的第三座地标性建筑。 我们从柏林中央火车站乘车去波茨坦,波茨坦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首府也是德国历史名城,与柏林仅相距半个小时的高速铁路的路程。坐落于哈弗尔河边,人口14万,是18世纪德意志王宫和园林的代表和二战末期著名的波茨坦会议的召开之地。<div>列车愉快的行驶在勃兰登堡州崇山峻岭的秀美景色中,列车员开始查票。列车员是个帅小伙,长着一头金黄色的头发,一双灰蓝色的眼睛闪着光芒,一副纯雅利安人血统的样子。深蓝色笔挺的铁路制服,金色的纽扣闪闪发亮,使我不禁想起二战时期纳粹的军服。他讲着一口明显日耳曼人口音的英语。在查验完我的车票后,还要求我出示订票用的信用卡。我表示不理解。我问他我的车票有什么问题吗,他回答说我的车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要确认是否是我的信用卡付车票款。我向他出示了我的长城国际卡,但是他仍然要求把信用卡在他拿的机器上刷一下确认。我没有同意,双方开始争执。我的观点是,既然我的车票没有任何问题,和我怎样付款没有关系。如果是我的朋友替我买票,朋友的信用卡替我付款不是也很正常嘛。你查验的是车票,而不是信用卡。这个金发小伙解释说,这是德国铁路的规定,如果是本人信用卡付款,必须在机器上刷一下确认,不会刷走我任何金额。如果是朋友的信用卡替你订票,在订票时有提示,打印出来的车票也有标明是他人付款,但持票人必须出示与车票上标明一致的证件。最后,只好让他刷一下确认,最后也没有弄明白确认的目的是什么。德国人办事认真而被称为死脑筋是世界有名,这次也算是有所领教。后来在德国乘火车也遇到同样的要求,也只好再刷一下信用卡了事。但是如果在车站用现金买票,就没有实名,价格也贵,和网上订票不一样的。</div> 波茨坦火车站,也是钢结构玻璃大楼,醒目的红色DB德国铁路标志镶嵌在大楼组左上方。 波茨坦的历史,人们最早能追溯到公元10世纪。柏林纳森林和哈维尔河形成的一系列湖泊和池塘,为波兹坦的宫殿和庭园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波茨坦拥有500公顷的公园和150座1730年至1916年期间的建筑物,这些森林,宫殿,城堡和庭园共同构成了一个园林艺术整体。波茨坦就淹没在这个绿色的海洋之中。 1745 年,腓特烈大帝下令修建无忧宫 (Schloss Sanssouci) 作为自己的消夏行宫,这就是波茨坦宫殿群的开端。 因此,无忧宫是波茨坦宫殿及花园中最古老的部分也是宫殿群的代表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法国凡尔赛宫所建。宫名取自法文的“无忧”。无忧宫是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全部建筑工程延续时间达50年之久。虽经战争,但从未遭受炮火的轰击,仍保存十分完好。 波茨坦宫殿建筑群在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巴伯斯贝格公园及宫殿、格林尼克狩猎宫 、萨克奥公园及宫殿、北部的新花园 以及圣湖 边的大理石宫和1945年举办过波茨坦会议的采琪莲霍夫宫等建筑。宫殿群和公园很大,我们匆匆转了半天就离开了,如果要细细品味,最少需要两天时间还不一定够。 <p class="ql-block">采琪莲霍夫宫建于1917年。采琪莲(Cecilie)1886年9月20日出生,是普鲁士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兹三世的女儿1905年6月6日,她与威廉王储举行婚礼,采琪莲霍夫宫因王储妃采琪莲而得名。这是一幢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建筑,别墅前花团锦簇,却也掩盖不了这座建筑的特立独行的风格,而真正使这座宫殿蜚声世界并名垂青史的原因——这是《波茨坦协定》的签署地。</p> 二战时因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领袖在此签订了有关处理战后德国原则的《波茨坦协定》而载入史册。签约的地方在进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厅内中央一大圆桌上插放着苏、美、英3国国旗,绕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靠窗一把为斯大林的座位,其余两把为杜鲁门和丘吉尔所坐。每把扶手椅之间放着4把靠背椅,是与会的3国高级官员的位置。厅的上部设有楼廊,是当时供各国记者使用的新闻席。 波茨坦会议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和三国外长于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波茨坦举行。会议通过苏联代表团的建议,处理德国问题的原则和其他有关决定,包括设立外长会议,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原则,德国赔偿,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对意大利政策以及对罗、保、匈、芬的政策,审判战争罪犯,奥地利领土托管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问题。并签订了《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发表了《柏林会议公报》。这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加快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步伐。<br><br> 《波茨坦协定》会议现场历史照片。英,美,苏,三巨头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在会议期间握手。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于1945年4月12日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他虽然已经看到二战胜利的曙光,但是遗憾的是没有等到德国投降的消息便突发脑溢血溘然离世,他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美国总统,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 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两度出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丘吉尔高票当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他最常见的习惯动作就是随时手持一支粗大的雪茄。 <p class="ql-block">“雅尔塔会议”,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为代表的三巨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苏联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p> 在柏林停留的最后一天,有幸遇到保时捷汽车免费专题展览,毫不犹豫进去参观了半天。保时捷(Porsche)是德国大众汽车旗下世界著名豪华汽车品牌,1931年,保时捷成立于斯图加特,以生产高级跑车闻名于世界车坛。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是一位享誉世界车坛的著名设计师,是欧美汽车的主要代表之一。 大厅里全部都是各款高级跑车静静的停在展台上,造型奇特,高贵华丽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与普通车展不同的是没有美女车模,参观者可以零距离欣赏和触摸,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向工作人员询问。 <p class="ql-block">各种顶级敞篷跑车都叫不上名字,上图蓝色跑车能拼出来的名字叫作布加迪。</p> 如此高档的车展,还增加了更亲民的内容。在柏林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门的布景映衬之下,专门停放一辆保时捷跑车让参观者在驾驶座上亲身体验并拍照,保时捷汽车具有鲜明的特色,甲壳虫式的车形,已经将德国跑车纳入到高档奢侈品行列了。 坐在驾驶座上,精湛的工艺水平和便捷的操控系统一览无遗的呈现在你的面前,甚至搞不清楚每个按钮的功能和用途。国内车展中,类似高档跑车都是与参观者有距离的隔开,只能观看,不能触摸,更别提在车上体验了。 保时捷的英文车标引采用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姓氏。车标也经历了几次变动,最终成为最下方的图案标志。以斯图加特市的盾形市徽和“PORSCHE”字样及骏马,鹿角和黑红条纹构成,蕴含了斯图加特生产名贵种马和狩猎,黑红条纹代表肥沃土地和五谷丰登,由此组成一幅精湛意深、秀气美丽的田园风景画,展现了保时捷公司辉煌的过去,并预示了保时捷公司美好的未来。 大功率酷炫造型的摩托车,也是保时捷公司的产品。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是科隆天主教主教座堂,科隆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位居世界第三,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中最完美的建筑,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修缮工程至今仍不间断。 科隆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蓬勃兴旺的象征。腓特烈一世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而成为欧洲基督教最有名的朝圣地。为保住圣主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1996年科隆大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1942年,英美盟军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塞地区,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盟军轰炸的主要目标和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当时德国天主教通过罗马教廷向盟军提出要求,这座世界珍奇古建筑才免遭盟军轰炸。 教堂的外墙和顶部布满了精美的石雕,都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雕刻精美绝伦,细腻并充满着生气,每一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大教堂不但是人类建筑创造性天才的杰出作品,也是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和坚持的有力结合。 但教堂内部却装饰简单,并没有传统教堂富丽堂皇的让人眼花缭乱,硕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在高大墙柱之间几乎看不到墙壁而只有同样高大的窗子。教堂内有许多珍稀的藏品和文物,其中包括当时大教堂的羊皮设计图纸,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还有最古老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这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这个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彩色玻璃上描绘的全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生动传神,仿佛随时会跳出画面向你走来,给人恍入天堂圣境之感。这就是宗教建筑的魅力所在。 莱茵河缓缓流经科隆,游船停靠在莱茵河码头,游客们拜访的唯一目的地就是不远处的科隆大教堂。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莱茵河在德国科隆一段属于河流的中游阶段,沿途有几十座古堡也是景色最为壮丽且最富有民间传奇色彩的一段。我也有乘船游览的计划,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实现。 我们去科隆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每年夏季科隆同性恋狂欢节大游行,同性恋者身穿各种奇装异服,招摇过市,因此也成为欧洲最大同性恋的节日,同性恋者门从欧洲各地赶来参加盛会,狂欢游行会持续好几天时间。 在欧洲同性恋者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参加游行的人们兴高采烈,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同性恋的历史悠久,在全世界各国家都有,目前研究对于该倾向的成因尚没有定论。 在德国的旅行上半部分主要是柏林,波茨坦和科隆,编写随心而欲杂乱无章。下半部分则是古城堡和自然风光,敬请期待。相关资料摘自百度,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