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长:<br> 清明节小长假即将来临,现将放假安排告知如下:4月3、4、5(周日、周一、周二)三天放假,4月6日(周三)正常到校。希望您陪伴孩子、尽享春光的同时莫忘安全,为此我校特发放告家长书,希望您能详细阅知,为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负起应尽的责任!<br> 假期安全注意事项<br>1.清明假期期间家长会带着孩子外出踏青,请各位家长注意外出前查询好交通、天气状况,以免为出行带来不便。带孩子出门一定要注意防护,公共场所等人流密集处一定要佩戴好口罩,也要防止孩子走失与发生意外。<br>2.寻根祭祖,倡导文明节俭的祭扫方式。祭祖扫墓,或以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墓碑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祖。倡导文明祭祖,预防森林火灾,弘扬社会新风气。<br>3.注意规律生活、规律作息。同学们在放假期间,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规律,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休息与生活,不要沉迷于网络与游戏,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br> 一、新冠疫情防控<br> <br>1、尽量不外出,尤其不能随意离开渭南。希望各位家长从讲大局的角度出发,关注疫情防控形势,自觉遵守防控政策。因特殊情况确需外出的,需如实向班主任汇报,学校须统一向市教科局上报备案。2、报备后外出的师生,在外出期间要严格落实健康APP打卡,做好体温监测。对不能如实上报的师生,造成防疫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br> 二、遵守交通规则<br> 清明放假期间人多、车多,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现场执勤民警和工作人员的管理;不随意占用应急车道、不乘坐黑车、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搭乘各类公共交通工具。<br> 教育孩子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学习并牢记“知危险 会避险”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孩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一盔一带”,提醒家长及学生驾乘汽车系好安全带(驾驶或乘坐汽车均需系好安全带),骑乘电动车、摩托车戴好安全头盔(家长、学生均需佩戴安全头盔)。“未满 12 周岁不得骑自行车上路行驶,未满 18 周岁不得骑电动车、摩托车上路行驶”等安全知识和常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让广大学生带动家长严守交通规则,摒弃交通陋习,确保自身安全。<br> 驾驶私家车时,要注意开车安全,路窄弯多慢行礼让,不要超载超速,不要酒后驾车或疲劳驾车。<br> 三、预防传染病、注意饮食安全<br> 疫情防控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公共场所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做好手部消毒。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不乱吃生、冷和不卫生的食品,预防肠道疾病。<br> 注意饮食安全,坚决不去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不暴饮暴食,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br> 四、注意防火安全<br> 参加祭扫活动时要遵守当地相关规定。不要把火种带入林区,用火要小心谨慎,扫墓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扑灭火星,从火灾源头消除隐患。<br> 发现森林火灾及时呼救,严禁学生直接参与林火扑救;做到文明祭扫,不参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野外游玩时也不要携带火种,更不能野外用火,切实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br> 五、做好防溺水教育<br> 教育孩子做到“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尤其要教育孩子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br> 孩子只有一个,生命不可复制,安全大于一切。感谢您的配合! <div><br></div>小知识:<div>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div><div>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div><div>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div><div>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