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一、世界古代史:国家的产生)

陈火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国家起源</b></p><p class="ql-block"> 国家的起源是指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和阶级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因而没有也不需要有一个供统治阶级用来统治其他阶级的国家机器。当时,社会的公共事务,如组织共同劳动,解决争端,制止个人越权,监督用水,执行宗教职能和解决对外冲突等问题,由氏族部落的全体成员来解决或者由大家选成一定的机构,被赋予全权,代表共同利益,执行自己的社会职能。</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国家起源</p><p class="ql-block">拼音</p><p class="ql-block">guójiāqǐyuán</p><p class="ql-block">术语类别</p><p class="ql-block">政治术语</p><p class="ql-block">概括介绍</p><p class="ql-block">他们都不脱离生产劳动。社会秩序的维持,依靠习惯和传统的力量,也依靠族长和首领所享有的威信和权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随之出现阶级,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抗阶级。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下,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奴隶一无所有,甚至连奴隶本身也成为奴隶主的财产,奴隶在残酷的剥削下,不断用逃亡、暴动等方式进行反抗。为了保护奴隶主的剥削利益,镇压奴隶的反抗,压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占人口少数的奴隶主就需要使用有组织的特别的暴力工具。这个有组织的暴力工具,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国家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国家和阶级一样,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组织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基础上的氏族和部落,社会秩序也要依靠习惯和传统力量和氏族首领的威信,制度虽然质朴美妙,但终究要灭亡。国家就在氏族制度改体的过程中一步步建立起的。</p><p class="ql-block">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p><p class="ql-block">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介绍</b></p><p class="ql-block">(一)文明古国</p><p class="ql-block">从五六千年前开始,在亚非的大河流域,相继出现了文明古国,进入奴隶社会。</p><p class="ql-block">(1)古埃及,约公元前4000年诞生于非洲尼罗河流域。</p><p class="ql-block">(2)古巴比伦,出现于约公元前3500年的两河流域。奴隶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p><p class="ql-block">(3)古印度,存在于约公元前2500——前1500年。古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四个阶级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p><p class="ql-block">(4)古中国</p><p class="ql-block">(二)古希腊</p><p class="ql-block">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市国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是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p><p class="ql-block">(三)古罗马</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实行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共同管理国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罗马确立了个人独裁统治,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由共和国变成帝国。</p><p class="ql-block">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被日尔曼人所灭,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国家”的起源和演变</b></p><p class="ql-block"> “国家”是怎么的?“国”和“家”为什么会连在一起?国家不是天然就有的,国家产生于社会之中。国家起源说主要有:国家神权说、国家社会共同体说、社会契约说、国家统治说等。</p><p class="ql-block">汉语中的“国家”有三种含义,在西文中有不同的对应词:一是领土意义上的国家(Country);二是民族意义上的国家(Nation);三是在政权意义上的国家(State)。</p><p class="ql-block">汉语“国”字的古文为“或王”(或上王下),可以解释为“一”(土地)、“口”(人口)、“戈”(武力)、“王”(王者)。“国”最早与“郭”同,有武士守卫的城堡就是“郭”,出了城就出了“国”。随着邦族联合兼并的扩大,“国”的管辖范围逐渐扩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国家,类似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由不同宗族部落为基础,以姓氏区别不同邦族国家。由宗族等级制度逐渐演变为国家制度。</p><p class="ql-block">由25个氏族组成12个胞族的黄帝部落,经过与其他宗族部落的兼并战争,约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这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形态,当时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状态,辖地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它统一了夏及周围几十个邦族联盟,形成专制国家。“夏”被确立为最高的国家形式,其他宗族联盟就作为地区政权。古代国家的实质是几个宗族联合的结果,宗主就是国君。“国”即“家”,代表着宗族国家意识。所谓“大宗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诗经·大雅·文王》),说的就是国家与宗族的关系。古代立国必设置宗庙与社稷,失去了宗庙与社稷的宗族,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在秦汉以前,“国”和“家”分开使用。诸侯所治为国或邦,按土地划分:“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孟子》)卿大夫的食邑为“家”。所谓“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左传》)“国家”连用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国家将兴,必有桢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中庸》)以汉族为主体民族构成的“中国”在秦代基本确立下来。</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000年左右,第一批文明古国开始产生,先后出现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由古代国家形态向现代国家形态发展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国家的变化,包括国家疆域、人口、政权形式、主权状态等方面。各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各有不同的情况。</p><p class="ql-block">西文中,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中的“国家”都来源于拉丁文Status。Status的本义是立场、状况、条件或身份。中世纪的学者用Status既指统治者的优越地位,也指整个王国的地位。后来,作为国家意义的Status被人误译为State。</p><p class="ql-block">从古代城邦国家到现代民族国家,国家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16世纪末,现代国家概念的基本成分在欧洲逐渐形成。欧美学者习惯把1648年的欧洲协议《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开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形成于布丹的学说中。</p><p class="ql-block">民族国家是始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民族国家形成前的欧洲,只有“领地”而没有“国界”。在封建诸侯国之间,它们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地的获得。在中世纪,通过基督教会把一个分散的欧洲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世界。人们只知有“教”,不知有“国”。</p><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后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形成的新的市民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不满于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提出了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他们希望得到王权的支持,共同消除封建割据的状况以及贵族特权。经过反复较量,推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绝对主义国家,而且,通过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建立起主权国家。民族国家作为传统的封建割据、外来权威及王权专制的对立物出现,强调国家政权、国民(或民族)以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等的统一。新兴资产阶级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国家权力从君主手里转移到了在形式上代表全民族而在实质上由统治阶级把握的国民议会手中。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成为民族国家的政权形式。</p><p class="ql-block">近代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对主权的确立中产生的,主权是民族国家所享有的最高权力。民族国家由于将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发展以及维护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并且借助于军事力量,使人们把对国家的忠诚置于家庭、村落、社区、等级、阶级、宗教等的忠诚之上。民族国家的存在是民族以统一的国家为标识和认同核心的。黑格尔指出:“每个国家对别的国家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民族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是以群体主体的方式存在的,作为一个自主行为体而存在于国际交往体系中,一方面通过自主活动对其他国际交往主体产生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受到其他主体的制约。</p><p class="ql-block">17世纪末,欧洲逐渐演化为一个“国家社会”,各个单独的国家权力的巩固过程,也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家间体系的过程。在这个国家社会中,主权原则和领土原则的优先地位得到确立。</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殖民侵略下,打破国家发展的正常历史进程,破坏了民族走向国家的客观历史演化过程。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被肢解、分裂,遭到兼并,而不再存在;一些本来已经统一为一个国家的几个民族又被重新隔离、分治,彼此仇恨、敌对。</p><p class="ql-block">民族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政治共同体找到了民族这个有强烈凝聚力的基础,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克服各种分裂对于民族集体力量的分散和抵消,使全体民族联合在一起,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市场创造了条件,也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中央政府将一切具有实质意义的暴力和最高决策权垄断起来。在各种国内和国际的交往活动中自主行使自己的权力,不受其他国家和各种地方的、部落的、宗教的以及其他权力所左右,确保国家的独立、安全和领土完整。</p><p class="ql-block">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全球化的开始,就孕育着民族国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也向全球化扩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民族国家又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主体。</p><p class="ql-block">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跨国界运动,使民族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各个国家相互依赖,也使民族国家更多地依赖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使权力让渡,这成为一种现实;同时,高度多元化的国际力量和国际组织的影响日益加强,民族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作者:林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b></p><p class="ql-block">  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p><p class="ql-block">  1.地理条件:</p><p class="ql-block">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伯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埃及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部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带较为平坦。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月),不仅灌溉了万千良田,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月),3-6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p><p class="ql-block">  2.居民:</p><p class="ql-block">  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东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不过,开始时人们住在离尼罗河谷较远的地方,后来才下到河谷居住。约在公元前六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国家。</p><p class="ql-block">  3.上古埃及的分期:</p><p class="ql-block">  现代学者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王朝)(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王朝)(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7-10王朝)(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王朝)(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70年,13-17王朝)(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70-1085年,18-20王朝)(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王朝)(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二、埃及统一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早王朝时期(埃及统一的经过BC3100——BC2686):</p><p class="ql-block">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斯帕特(SPT,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汉语译作州),其象形文字符号是一被若干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这种小国家当时埃及有几十个之多,面积小且人口不多,它们大多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每个SPT都有一个处于交通要道上的用墙包围起来的“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国家机器。国王可能既是军事首领,又是祭司长和最高法官。各斯帕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国家的名称就往往因其保护神而得名。这些小国家常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奴隶和对尼罗河水的控制权而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统一的过程从早王朝时期开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国初期才基本完成。埃及的传统认为,BC3100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但据考古资料,埃及的统一至少在前王朝时期即已开始,美尼斯时期的统一活动更多,但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统一客观上反映了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奴隶主阶级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力量。但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埃及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阶级斗争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因此原来小范围内的国家机器已不适应,所以,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强了。</p><p class="ql-block"> 三、古王国时期(金字塔时期)</p><p class="ql-block">  1、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p><p class="ql-block">  (1)社会经济状况。古王国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许多方面逐渐排斥石制工具,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商业方面,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农业:当时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由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加之国家也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因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视农业;当时已经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农民乘汛期过后开始平整土地、播种,赶来猪、羊将种子踩入土中,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萝卜等作物。埃及土地占有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是:①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②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③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的。C、继承来的。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④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了。(2)阶级关系。古代埃及的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神庙奴隶主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他们的土地往往被豁免了赋税等义务。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其中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这个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这时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至于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奴隶主经常发动战争,以掠夺土地、奴隶和其它财富,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他们同牲口一样计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p><p class="ql-block">  2、法老的专制统治</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权于一身,他视全国的土地为他的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一种重要措施;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全听命于国王。</p><p class="ql-block">  古王国时期,许多高级官吏,包括宰相在内,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有时由王子担任,以便将政权集中于国王手中,同时,国王统帅全国军队,也拥有最高审判权,他或者亲自、或派亲信参加审判。国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维西尔),主管行政、司法和经济,但不管军事,军队由国王亲自率领或任命其他人率领,以免宰相权力过大,不好驾驭。古王国时期,国王还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p><p class="ql-block">  3、金字塔</p><p class="ql-block">  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字的“金”字,故名。建造它,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早日复活升天。早王朝时期开始出现,古王国时期达到鼎盛。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本是贵族所建。第三王朝时,国王约塞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这时的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只不过建造不太规则。斯尼弗鲁的儿子胡夫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147米,边长230米,塔基面积5.29万平方米,用了230万块2.5吨重的石头。他的儿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华精致的金字塔,附近建有狮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p><p class="ql-block"> 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在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世界历史: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b></p><p class="ql-block"> 《世界历史: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2012年4月1日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徐建新。</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tates</p><p class="ql-block">开本</p><p class="ql-block">32 开</p><p class="ql-block">ISBN</p><p class="ql-block">9787210051879</p><p class="ql-block">图书目录</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第1章古代西亚地区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古代西亚地区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二节/最早的国家形式——苏美尔城邦</p><p class="ql-block">第三节/阿卡德专制王国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第四节/乌尔第三王朝专制统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五节/古巴比伦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和</p><p class="ql-block">发展</p><p class="ql-block">第2章古代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前王朝文化的演进与文明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第二节/埃及早期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三节/埃及城市与城市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第四节/城市国家向统一王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五节/埃及古王国——专制主义统一王国的确立</p><p class="ql-block">第3章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和初期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一节/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二节/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古代国家的诞生</p><p class="ql-block">第三节/商周时期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与成熟</p><p class="ql-block">第4章古代印度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印度远古的国家起源:印度河文明</p><p class="ql-block">第二节/恒河流域国家形成的契机:从吠陀世系结构到种姓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第三节/吠陀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出现</p><p class="ql-block">第四节/从世系转向国家的形态:君主国与共和国</p><p class="ql-block">第五节/恒河流域国家产生时期多样的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第六节/恒河流域早期国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p><p class="ql-block">第5章古代希腊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一节/青铜时代希腊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二节/荷马社会城邦的萌芽</p><p class="ql-block">第三节/古风时代:城邦之形成</p><p class="ql-block">第6章古代罗马早期国家的产生</p><p class="ql-block">第一节/罗马起源传说及早期历史的真实性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二节/罗马的起源:从传说到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第三节/罗马早期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第7章日本古代国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第一节/石器时代的日本社会</p><p class="ql-block">第二节/原始社会的解体与政治权力的产生</p><p class="ql-block">第三节/从古代日本统一王权的出现到早期国</p><p class="ql-block">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主要参考书目</p><p class="ql-block">重要名词索引</p><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多卷本《世界历史》是我国第一部专题研究与编年相结合的世界通史类著作。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力求通过对复杂的世界历史进程的系统研究,特别是通过对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再现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景,科学回答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揭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p><p class="ql-block">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有多种“世界通史”问世。如英国《剑桥古代史》12卷、《剑桥中世纪史》8卷、《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4卷;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美国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W.H.麦克尼尔等人对“全球史观”的探讨,促进了欧美史学中的“世界史”重构潮流的发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响的著作相继问世。这些著述虽然各有特点,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历史学家在一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及史学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已经逝去的“过去”进行包括价值判断在内的历史选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教授主编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于廑、齐世荣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问世,以后又有齐世荣主编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来,我国在世界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全面理解、运用唯物史观,克服学术研究中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倾向、重视生产力发展历史的研究、克服“西欧中心论”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外交档案及各类原始文献解密,西方学者在世界历史的体系、全球史观、总体史学、叙述史和问题史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使我国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实际,还是从改革开放的中国迫切要求对世界历史的深入了解来看,中国学者撰写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中国学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得到较大发展。整个世界史研究的进步,特别是对史学自身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人类历史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争鸣,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在理论、方法、学术思想的准备和科研队伍的培养上为撰写新的《世界通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本书是世纪相交之时,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有中国特点的认识世界历史的体系。生活在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不能把历史融化在当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历史,写出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的历史。同以往问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了解过去,清醒地认识现实,科学地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本书采取专题与编年相结合的撰写体例,它的特点在于,强调以时间为纵线,点面结合;既有一定的时空涵盖面,又有重点专题上的学术深度,与教科书式的写法有别;与传统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课题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不回避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世界史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史是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世界,将在本书中独立成卷,重点探讨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动。</p><p class="ql-block">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时,我们强调新颖的研究视角、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多层面的理论描述。它是当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在广泛汲取历代中外学者世界史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追踪当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世界历史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时代的角度,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世界史学科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但不是编年体式的历史过程的叙述,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认识、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鉴于本课题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在空间分布上,都比以往同类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传统的史学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重视使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比较方法,等等。跨学科方法是对传统史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是高质量撰写本著作的重要保证之一。</p><p class="ql-block">多卷本《世界历史》由理论与方法、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民族与宗教、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中国与世界等8卷38册组成,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世界史学者们集体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盖世界历史上的一切问题、穷极历史认识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结论。这部多卷本《世界历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本著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的最终成果,学者们在课题立项、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本著作还得到齐世荣、刘家和、庞卓恒、何芳川等知名历史学家的学术指导。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世界历史》编委会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历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中国世界史学学科的建设,加强中外世界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并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世界历史》总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p>

国家

埃及

民族

奴隶主

阶级

世界

起源

王朝

古代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