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学

云卷云舒

<p class="ql-block">  一学期,一门课,一个班,总有几个同学会给老师留下些与众不同的印象。这像极了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手心手背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总有某一个孩子会让父母更牵挂些的。王同学就是一个让我更牵挂些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每次上课,王同学总坐在第一排紧靠北窗的位置。他的同桌是杨同学,一个学期没换过人,明摆着,他俩是好朋友。可实际上他俩反差很大:这个瘦弱内敛,那个强健外向;这个沉郁文静,那个阳光洒脱;这个沉迷地方戏,那个喜欢英文歌……我心里涌现出一个词儿:互补。</p> <p class="ql-block">  其实,班里不乏像他俩一样结伴来去的好友,但他俩坐的位置紧邻讲台,我们课前课后交流自然就多了一些。交流中知道王同学喜欢地方戏,不免想起一位已经毕业的李同学来:同样喜欢听戏,同样对古典诗词感兴趣,毕业论文写才子词人姜夔,水准还很高。我心里多了一个认知:喜欢听戏的同学古典文学的功底是错不了的。于是对王同学更多了几分关注。</p> <p class="ql-block">  我的课堂上有学生自己准备PPT讲析作品的教学环节,王同学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位。无论是早已光耀文坛的《朋党论》,还是本来寂寂无名的曲子词,都在他的讲解中有了或深刻或动人的力量。思力颇深,见解独到,感触细腻,这是我对王同学中文专业能力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那个学期我给他们上的是宋词研究,王同学就把自己填的词给我看。说实话,我心里是诚惶诚恐的:虽然学宋词教宋词,但我是个并不怎么热衷于填词的老师,平日里写的最多的是散文,哪里有什么填词经验可以传授呢,实在是有些汗颜。与其说是我在品评王同学的词作,倒不如说是王同学的填词热情在激励我成长:品评之余,我私下里也尝试着填了两首小词,趁机弥补了心中遗憾。</p><p class="ql-block"> 教学相长,谁知道师生一场,到底是谁成全了谁呢。</p> <p class="ql-block">  我读王同学的词,有一些为人母的情愫会涌上心头。兄弟姐妹里那个身形瘦弱的会让母亲更牵挂些,众多学生中那个文字细腻但感伤的会让老师更牵挂些。王同学的文字是悲情的,甚至有时候未免沉重了些,总觉得他年轻瘦弱的身体里住了一个过于沧桑的灵魂,会让人有些心疼。</p><p class="ql-block"> 一来二去,我对王同学多了一些了解,知道那悲情是有来处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来处不同,经历各异,诉诸文字,便有了各自的味道。王同学文字的味道是真诚的,却未免过于感伤。虽然仅有一学期的师生缘分,我还是想让那些文字里的感伤淡化一些。</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每一次的微信交流,不过寥寥数语,除了用心倾听,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倾听他文字里的声音,倾听他心底里的声音。他是一个需要被听见的孩子,而我有幸成为一个这样的倾听者。</p> <p class="ql-block">  时间久了,他的文字里渐渐少了些感伤沉重的东西,有一些温暖的情感开始充溢其间:或友情,或亲情,不疾不徐,娓娓道来,颇让人欣慰。其实于我而言,看着一个学生笔随境转,笔下流淌出更多晴空暖阳的味道来,他到底是在填词还是在写散文又有什么重要呢。</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是一个教宋词的老师,虽然我很欣赏填得一手好词的才子学生,但我更愿意看见他们心里有光眼中有爱无惧未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龙应台说过,父母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目送孩子们的身影渐行渐远。师生的相遇不也是这样吗?眼见着数不清的王同学奔来,又不断地目送他们渐行渐远,走入茫茫人海。一来一去间,人生百年,倏忽而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同学,你若安好,便是晴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