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印在邮票上。隨之各国的邮票选题,很多取材于本国和世界名人。</p><p class="ql-block"> 邮票上的名人包含广泛,有国家的皇室元首、政治军事、宗教哲学、历史名人以及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p><p class="ql-block"> 《邮票上的名人》本期(3、4集),介绍了部分外国的文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寓言家、诗人等,供大家欣赏。</p> 邮票上的名人4 奥斯特洛夫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5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4年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盖达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革命者,代表作品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p><p class="ql-block">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沃伦省奥斯特罗格县维里亚村,11岁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红军第一骑兵师,参与苏俄内战。1923年,担任乌克兰别列兹多夫共青团支部书记,1924年,加入乌克兰共产党。1930年,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会员;次年,被苏联政府授予列宁勋章。1936年因肾结石和胆汁中毒逝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奥斯特洛夫斯基名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与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作的斗争。”</span>不知道鼓励过多少年轻人投身革命。</p> 盖达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4年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盖达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盖达尔</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尔卡蒂·彼得洛维奇·盖达尔(1904~1941),出生于库尔斯克省里沃夫一个教师家庭。14岁时即参加红军,16岁时即任红军团长。1924年因负伤退伍。1925年开始正式发表文学作品。苏德战争爆发后,任《共青团真理报》军事记者,后成为游击队员,于1941年10月26日在乌克兰卡涅夫城下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孩子们写了20余部文学作品,被译成57种文字。主要代表作有:《革命军事委员会》、《学校》、《远方》、《军事秘密》、《少年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铁木儿和他的队伍》等。 </p> 罗曼•罗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6年文化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罗曼•罗兰</span></p> <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1866~1944),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还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剧作《革命戏剧集》、《丹东》《七月十四日》;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筹;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等。</p> 欧仁•鲍狄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6年文化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仁•鲍狄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国际歌》75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欧仁•鲍狄埃</span></p> <p class="ql-block"> 欧仁·鲍狄埃(1816~1887),法国的革命家、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际歌》的词作者。</p><p class="ql-block"> 1830年巴黎人民起来反对波旁王朝的统治,在斗争中,法国工人阶级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这次斗争也是使鲍狄埃觉醒的“第一声战鼓”。14岁的鲍狄埃,伴随着革命的枪声,写下反应这次斗争的诗篇——《自由万岁》,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同法国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1831年,他将《自由万岁》等七月革命时期写的15首政治诗汇成诗集《年轻的诗神》出版。诗集的主要内容是:抨击复辟的封建王朝,欢呼七月革命的胜利,表示对七月王朝的失望与谴责。</p> 萧伯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摩纳哥】198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诺贝尔文学奖作家 萧伯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萧伯纳等名人漫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萧伯纳,全称</span>乔治·伯纳德·萧(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p><p class="ql-block">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p> 契诃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契诃夫和莫斯科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契诃夫和雅尔塔的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1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家契诃夫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罗马尼亚】1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化名人作家契诃夫</span></p> <p class="ql-block">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1904)<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span></p><p class="ql-block">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1880年至1884年,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中包括《变色龙》《外科手术》等。1890年4月至12月,体弱的契诃夫不辞长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游历,对那里的所有居民“将近10000个囚徒和移民”逐一进行调查。 库页岛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和创作意境,使他创作出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1890年至1900年,契诃夫曾去米兰、威尼斯、维也纳和巴黎等地疗养和游览。从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购置的莫斯科省谢尔普霍夫县的梅里霍沃庄园并转向戏剧创作。1898年,身患严重肺结核病的契诃夫迁居雅尔塔。1904年7月2日契诃夫因肺病恶化而辞世。 </p> 马克•吐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作家马克•吐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125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201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作家马克•吐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罗马尼亚】196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化甸人作家马克吐温</span></p> <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1835~1910 ),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p><p class="ql-block"> 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p><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p> 海明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8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著明小说家 海明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海明威等名人漫画</span></p> <p class="ql-block">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1岁。</p><p class="ql-block">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p> 哈代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英国】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家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诞生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p><p class="ql-block">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p> 巴尔扎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摩纳哥】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家巴尔扎克</span></p> <p class="ql-block">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p><p class="ql-block"> 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19世纪30至40年代,巴尔扎克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p> 塞居尔夫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摩纳哥】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家塞居尔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塞居尔伯爵夫人(1799~1874),法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她的写作生涯开始得很晚:成为祖母后才开始为孙辈创作故事,灵感大都来源于自己的童年。她相信,具有真实感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美好的品德,因而被誉为“孩子们的巴尔扎克”。塞居尔夫人一生共创作出20余部作品,代表作有《苏菲的烦恼》、《小淑女》、《可怜的布莱兹》等。</p> 肖洛霍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肖洛霍夫诞生8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肖洛霍夫</span></p> <p class="ql-block">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著名作家,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当选苏共中央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苏联作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1965年他的作品《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p> 法捷耶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法捷耶夫诞生7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苏联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代表作品有《毁灭》《青年近卫军》等。</p><p class="ql-block"> 法捷耶夫出生于特维尔省基姆拉市。1912年,在海参崴商业学校学习期间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19年,在远东参加工农红军。1922年,创作中篇小说《泛滥》崭露头角。1924~1927年,开始在莫斯科从事文学活动;同年,创作长篇小说《毁灭》。1946年~1954年,担任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1949年10月,率领苏联文化代表团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6年5月13日,因不堪重病和精神抑郁自杀。</p> 马雅可夫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诞辰7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893年~1930),苏联诗人。生于格鲁吉亚一林务官家庭。少时即投身学生运动。190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三次因革命活动被捕。1911年进绘画学校学习,同时开始写作。十月革命后创作了思想、艺术性兼备的大量诗篇,号召人民保卫苏维埃政权。1919~1922年参与主办“罗斯塔之窗”,出版快报。1925年发表长诗《列宁》,被认为是苏联诗歌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1927年的长诗《好!》,热情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后自杀。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外文。有《马雅可夫斯基全集》。</p> 谢德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197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俄国讽刺作家谢德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诞辰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曾一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一起称霸俄国文坛。1844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即加入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同年到陆军部队供职,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主要作品有《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太太》、《塔什干的老爷们》、《金玉良言》、《现代牧歌》以及他的两部代表作——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戈洛夫廖夫老爷们》。其中后者是俄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文学明珠之一,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地主家庭的没落,表现了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于1889年5月10日在彼得堡逝世。</p> 左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法国】200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家爱弥尔·左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爱弥尔·爱德华·夏尔·安东尼·左拉(1840~1902),生于法国巴黎,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p><p class="ql-block"> 左拉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中代表作有《小酒店》、《萌芽》、《娜娜》、《金钱》、《卢贡一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该书作包括20部长篇小说,登场人物达1000多人)等。</p> 别林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196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年)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p> 伊凡•布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伊凡•布宁</span></p> <p class="ql-block"> 伊凡.•布宁(1870~1953),诗人,小说家,193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他的作品创作主题集中于生、死、爱与自然。</p><p class="ql-block"> 布宁出生于俄国沃罗涅日省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因家境贫困,读中学时期辍学,在大哥的辅导下完成了中学学业。他大量读书,广泛涉猎文学,很早就显现了文学才华。青年时期,布宁的名字就开始和列夫·托尔斯泰等知名作家出现在同一个杂志上。布宁以诗歌创作走上文坛,但在中短篇小说领域颇有建树,诺贝尔文学奖也颁给了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根据瑞典科学院1933年11月9日的决定,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伊凡•布宁,因为他在小说中以严谨的、精湛的天赋表现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这是布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p> 帕斯捷尔纳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帕斯捷尔纳克</span></p> <p class="ql-block">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1890年2月10日生于莫斯科,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p><p class="ql-block"> 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p><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p> 歌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韩国】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家歌德诞生2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韩国】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国作家歌德诞生25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小型张)</span></p> <p class="ql-block">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p> 海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学家诗人海涅(小型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德国】195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诗人海涅逝世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男,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p><p class="ql-block"> 海涅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p><p class="ql-block"> 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和《歌集》而闻名文坛。1825年为取得德国公民权而皈依基督教,但因此疏远了自己的犹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国无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后自愿流亡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政治活动,成为国家民主运动的领导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1856年2月17日,海因里希·海涅在巴黎逝世。</p> 小林多喜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日本】200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世纪回顾作家小林多喜ニ</span></p> <p class="ql-block"> 小林多喜二(1903~1933),别名乡利基、堀英之助、伊东继,日本作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小林多喜二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蟹工船》、《在外地主》,中篇小说《为党生活的人》、《工厂党支部》、《组织者》、《安子》等。《为党生活的人》是其代表作,具有一定自传性,描写3个共产党人领导工人群众展开斗争。强调“为党生活”是个人生活的全部价值,主人公“我”对党和革命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非常令人感动。但他的作品有着图解政治的倾向。</p> 都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乍得】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法国小说家都德</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法国普罗旺斯人,爱国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p> 塞维涅夫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摩纳哥】197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塞维涅玛里尚塔尔候爵夫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诞生3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199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著名妇女塞维涅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 塞维涅夫人(1626~1696),原名玛丽·德·拉比坦-尚塞尔,法国书信作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代表作《书简集》。</span>出身贵族。其尺牍生动、风趣,反映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社会风貌,被奉为法国文学的瑰宝。 塞维涅夫人是17世纪书简作家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幼失怙持,在外祖父母家成长,受过良好的教育。18岁出嫁,育有一子一女,26岁丧偶,未有再蘸。奉女儿为掌上名珠,现存书信的大部分均致女儿。生前书信已在友人间流传,文友包括拉斐特夫人、拉罗什富科。死于天花,享年70岁。</p><p class="ql-block"> 所著《书简集》,反映当时宫廷和上层贵族生活,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代表作。</p> 夏绿蒂•勃朗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1980年英国女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女作家《简爱》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夏绿蒂•勃朗特</span></p> <p class="ql-block">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女作家。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p><p class="ql-block"> 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于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和《教师》,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p> 乔治•爱略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1980年英国女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女作家《佛洛斯河上的磨坊》作者 乔治•爱略特</span></p> <p class="ql-block"> 乔治·艾略特,英国作家。原名玛丽·安·伊万斯(1819~1880),1819年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与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齐名。</p><p class="ql-block"> 1859年,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之后,她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著名的有《织工马南传》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863年年的《罗慕拉》,1866年的《菲力克斯·霍尔特》,1872年的《米德尔马契》,1876年的《丹尼尔·德龙达》,更是经典之作,成就非凡。</p> 艾米莉•勃朗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1980年英国女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女作家《呼啸山庄》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艾米莉•勃朗特</span></p> <p class="ql-block">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p><p class="ql-block">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约克郡靠近布拉德福的索顿,艾米莉在勃朗特夫妇6个小孩中排行第五(大女儿玛利亚,二女儿伊丽莎白,三女儿夏洛蒂,独子勃兰威尔,下面就是艾米莉和小女儿安妮),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与安妮·勃朗特的姐姐。父亲帕特里克原本是个爱尔兰的乡村牧师。因为帕特里克·勃朗特从1819年开始在哈沃斯担任长期的副牧师,于是勃朗特全家在1820年4月搬到了哈沃斯,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情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萌芽。</p> 盖斯凯尔夫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1980年英国女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英国女作家《玛丽•巴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 盖斯凯尔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1810~1865),英国小说家。生于伦敦唯一神教派牧师家庭,幼年丧母,被寄养在柴郡纳茨福德镇的姨母家,并到邻近的斯特拉特福德镇上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848年</span>第一部小说《玛丽·巴顿问世。小说以英国当时的宪章运动和劳资冲突为背景,描写了老工人约翰·巴顿及其女儿玛丽的生活和命运,出版后引起公众和文学界的注意。狄更斯对她颇为赏识,后来她的大多数作品都在狄更斯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此后她陆续创作了《克兰福德》、《露丝》、《北与南》、《西尔维亚的恋人》及《妻子和女儿》等长篇小说。</p> 米切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作家小说《飘》作者米切尔</span></p> <p class="ql-block">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 美国女作家。生于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她的父亲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1918至1919年她就学于亚特兰大斯密斯学院,1925年与约翰·马尔什结婚。曾担任亚特兰大地方报纸的记者。</p><p class="ql-block"> 1936年她的小说《飘》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作者站在同情农奴主立场上描写这一战争。女主人公斯卡雷特·奥哈拉为具有南方农奴主思想感情的代表人物。小说以对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社会动乱的情况。由于这部小说适合一般市民的兴趣,出版后风行一时,而成为美国文学中最畅销的书籍之一。11949年 8月16日米切尔在亚特兰大市死于车祸。</p> 惠特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捷克】1955年世界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美国诗人惠特曼</span></p> <p class="ql-block">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p><p class="ql-block"> 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惠特曼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童年时还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在报馆工作,又成为编辑。他喜欢游荡、冥想,喜欢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他更喜欢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演讲术,喜欢阅读荷马、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1846年2月至1848年1月任《布鲁克林之鹰》的编辑。1848年去新奥尔良编辑报纸,不久回到布鲁克林。此后的五、六年中,他帮助年迈的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自由散漫,随意游荡;与少年时一样,尽情地和船夫、领航员、马车夫、机械工、渔夫、杂工等结交朋友。</p> 艾恩•兰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9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作家、哲学家艾恩•兰德</span></p> <p class="ql-block"> 艾茵·兰德(1905~1982)原名“艾丽丝·日诺维耶夫娜·罗森包姆”,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她同时也写下了《阿特拉斯摆脱重负》、《源头》等数本畅销的小说。</p><p class="ql-block"> 兰德的小说所要表达的目标是要展示她理想中的英雄:一个因为其能力和独立性格而与社会产生冲突的人,但却依然奋斗不懈朝他的理想迈进。</p> 埃森巴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6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小说家埃森巴赫逝世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埃布纳-埃森巴赫(1830~1916)是奥地利女作家。本名玛丽·冯·杜布斯基。出身贵族。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为小说。作品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同情劳动人民,风格独特,笔触细腻,富有感染力。重要作品中篇小说《博彻娜》《格姆佩莱因男爵一家》《他让人吻手》等,抨击封建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代表作长篇小说《村里收容的孩子》,写一个乡村男孩因父亲被处死、母亲入狱而备受歧视,后自学成才,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另有短篇小说《女钟表匠洛蒂》《乡村和城堡的故事》等。</p> 赛珍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8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诺贝尔奖获得者 赛珍珠</span></p> <p class="ql-block"> 赛珍珠(1892~1973),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p><p class="ql-block"> 1892年10月,出生4个月后赛珍珠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在镇江风车山曾就读的崇实女中,现仍存有她的故居。同时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的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也是赛珍珠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 </p><p class="ql-block"> 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辍,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73年3月6日,赛珍珠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p> 安妮•弗兰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7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作家安妮•弗兰克诞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安妮·弗兰克 (1929~1945),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女孩,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1999年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安妮·弗兰克”。</p><p class="ql-block"> 安妮用13岁生日礼物日记本记录下了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亲历二战的《安妮日记》,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安妮一家被捕后,日记被米普·吉斯发现并保存下来,二战之后的1952年再次出版为《安妮日记》,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有多国语言的翻译版本,拍成戏剧、情景剧、短片和电影。</p> 阿格纳斯•米格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7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诗人阿格纳斯•米格尔</span></p> <p class="ql-block"> 阿格纳斯•米格尔(1879~1964)德国女诗人、小说家。生于柯尼希堡。曾在魏玛求学,后在英、法、意大利各国旅行。1917年起专事创作。</p><p class="ql-block"> 纳粹统治时期曾写诗颂扬希特勒,被接纳进法西斯的普鲁士艺术科学院。战后经丹麦逃到联邦德国,到1949年才被允许发表作品。早期诗歌多系描写自然风光、爱情、死亡,富神秘色彩,中晚期作品有纳粹思想倾向。着有诗歌集《昔日的面貌》、《诗歌全集》、《秋季颂歌》、《骑士团还乡》、《我的琥珀之乡和城市》、《七个骑士团兄弟的旅途》,小说《天主之花》,三卷集《命运之声》、《在特鲁索》和《还乡》。曾获克莱斯特奖,赫尔德奖,歌德奖和西普鲁士文化奖,柯尼希堡大学荣誉博士称号。</p> 托马斯•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东德】195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托马斯•曼世逝1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5年著名人物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托马斯•曼</span></p> <p class="ql-block">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发表长篇小说《魔山》。1929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1930年发表了中篇佳作《马里奥与魔术师》,对法西斯在意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被看作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p> J •G •赫尔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4年著名人物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J · G ·赫尔德</span></p> <p class="ql-block"> J · G ·赫尔德(1744~1803)德国思想家、作家。1744年 8月25日生于东普鲁士的莫龙根。父亲原是手工业工人,后当小学教师,母亲也是手工业工人家庭出身,他们都是虔诚的教徒。著有《论语言的起源》、《论莪相和古代民族的诗歌》、《莎士比亚》、《也是一种对人类进行教育的历史哲学》等。</p> 福伊希德万格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4年著名人物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利翁.福伊希德万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利翁·福伊希特万格</span>(1884~1958)<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国小说家和剧作家</span>。1884年7月7日生于慕尼黑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期曾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语文学、哲学和人类学。</p><p class="ql-block"> 191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创办文学刊物《明镜》第一部历史小说《丑陋的女公爵》,描述蒂罗尔的女公爵玛格丽特‧毛尔塔施;他最好的小说《犹太人徐斯》,背景是18世纪的德国,显示了深刻的心理分析,这种分析也是他以下最优秀作品的特徵︰《约瑟三部曲》、《儿子们》、《奥倍曼兄妹》,一本关於现代生活的小说;和《伪皇尼禄》。1933年被放逐,迁至法国;在集中营里度过数月以后,於1940年逃往美国。其后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有《骄傲的命运》、《戈雅》和《耶弗和他的女儿》。</p> 纪尧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1961年名人附捐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文学家纪尧姆</span></p> <p class="ql-block">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其诗歌和戏剧在表达形式上多有创新,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著有诗集《醇酒集》、《图画诗》及小说集《异端派首领与公司》、《被杀害的诗人》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纪尧姆是</span>波兰女贵族与意大利军官的私生子。从小跟随母亲在南方生活,后来到巴黎打工,从事种种小职业。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过重伤,这大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致使他在3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p> 克劳狄乌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作家克劳狄乌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2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克劳狄乌斯,M.(1740~1815)德国诗人、评论家。生于莱茵费尔德(荷尔斯泰因地区),父亲是牧师。</p><p class="ql-block"> 1771至1775年受出版家博德委托编辑出版《万茨贝克信使》杂志,他撰写大部分稿件,并得以结识莱辛、赫尔德、歌德、克洛卜施托克、拉瓦特等著名作家。他所写的评论促进了“格廷根林苑派”诗人和其他青年作家的创作。在莱辛与葛茨论战时,他发表评论支持莱辛。他信奉上帝,拥护君主政体,晚年思想愈趋保守,同激进的作家难以合作。他的诗歌内容和语言易于为下层人民所接受,如《黄昏的歌》、《炉边的歌》、《死神与少女》、《莱茵酒歌》等,风格朴素、幽默,感情真实、自然,有的诗并充满深沉的宗教感情。《战争之歌》表达了对人民痛苦的同情。他在政论中却反对封建主义的野蛮统治方式,反对战争和民族之间的屠杀。此外,他还翻译过法国作家圣马丁和费讷隆的作品。</p> 基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8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记者基施</span></p> <p class="ql-block"> 基施(1885~1948)捷克德语作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商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墨西哥参加反法西斯报纸《自由德国》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基施的报告文学集《布拉格街头拾零》和《在布拉格的冒险》揭露了布拉格黑暗的社会,描述了贫困、犯罪、卖淫等现象,控诉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p><p class="ql-block"> 《天堂美国》描写了五光十色的美国社会。《神秘的中国》向欧美读者介绍了中国,其中《杀头》、《“黄包车!”“黄包车!”》、《纱厂童工》等暴露了苦难的旧中国。《南京和红军》描写十九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路过南京去进攻苏区的情景,预言红军必将取得胜利。</p> 聂鲁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聂鲁达</span></p> <p class="ql-block">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p><p class="ql-block">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聶”)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p> 勃洛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维埃诗人勃洛克</span></p> <p class="ql-block"> 勃洛克(1880~1921),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时开始诗歌创作。<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超级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8岁时开始诗歌创作。</span>1904年出版的《美妇人诗集》是他的成名作和早期代表作,充满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勃洛克因此一跃成为当时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1905年的俄国革命促使勃洛克的创作发生了转折,他逐渐开始面向现实社会,发展成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热忱歌手,在当时远近闻名。</p> 莱蒙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9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剧作家费迪南德•莱蒙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2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莱蒙德•斐迪南,奥地利剧作家。生在维也纳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当过学徒。1808年参加流浪剧团,后来成为著名的演员。1823年开始戏剧创作。主要剧作有:《来自仙界的少女》、《阿尔卑斯王和人类的敌人》、《挥霍者》等。</p> 苏特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200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诺贝尔小说家苏特纳放下武器出版12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65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作家苏特纳获诺贝尔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6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贝尔塔·冯·苏特纳男爵夫人(1843~1914),奥地利女作家,贵族出身。生于布拉格,逝世于维也纳。 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一位激进的和平主义者,一位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战士。</p><p class="ql-block"> 贝尔塔的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波希米亚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弗朗茨·麦克尔·金斯基伯爵是一位陆军元帅,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她的姥爷是一个骑兵上尉。贝尔塔一出生就是女伯爵,由母亲抚养长大,并且有一位奥地利皇室成员当她的监护人。在奥匈帝国的贵族环境中长大的贝尔塔,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会多门外语,有音乐才能,去过很多地方,擅长社交;而家族的军人背景直接影响到她的后半生对战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贝尔塔·冯·苏特纳1889年发表了她的小说《放下武器!》此后就成为了奥地利和平运动的象征。她于1891年创立了奥地利和平主义组织。</p> 格里尔帕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格里尔帕策逝世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格里尔帕策(1791~1872),奥地利剧作家。奥地利古典戏剧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主要作品有剧作《太祖母》、《萨福》,1820年创作的三部曲悲剧《金羊毛》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功力和作为歌德古典悲剧风格后继者的才能,《鄂托卡国王的幸福和结局》是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具有莎士比亚和席勒的风格。《海涛和爱浪》是一部生活悲剧,它成功地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了古代的童话题材。《幻梦人生》是一部戏剧童话,在此后格里尔帕策又相继创作了喜剧《撒谎者是痛苦的》以及死后出版的悲剧《托莱多的犹太女郎》、《莉布萨》和《哈布斯堡的兄弟阋墙》。</p> 夏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摩纳哥】197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诗人夏尔佩吉辰百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夏尔.贝玑(1873~1914)法国作家。生于奥尔良一普通农民家庭。服兵役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和民主主义作家很接近。在他的作品中,民主的原则和保守的思想紧密交错在一起,1897年发表的诗剧《霞娜·达克》,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笃信宗教三位一体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贝玑的作品多以宗教为题材,如剧本《贞德》、长诗《夏娃》等。1905年后发表《我的祖国》一书,宣扬沙文主义。</p><p class="ql-block"> 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于马恩战役中阵亡。在二次大战期间,他的作品和名字深受法国人民喜爱和敬重。</p> 博尔赫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阿根廷】2010年与德国联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阿根廷拉美文学大师博尔赫斯</span></p> <p class="ql-block">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p><p class="ql-block"> 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和《圣马丁札记》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他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迷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老虎的金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博尔赫斯到中国,先有王央乐、陈凯先等人的译介,并由此散播开来,到了90年代,随着陈众议等人编译的《博尔赫斯文集》的面世 。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p> 科莱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奥地利】1973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科莱特猫蝴蝶</span></p> <p class="ql-block"> 科莱特(1873~1954),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女作家,大部分是关于爱情的小说作品。</p><p class="ql-block"> 科莱特出生于法国乡村,于花园和图书馆之间,大自然使她陶醉,她善于表达芬芳,滋味和各种感觉。 她对大千世界和人的心理都极为关注,怀着赞叹不已的心情观察爱情的种种表现:心动、激情、忌妒和折磨。</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有《克罗蒂娜》、《感情收敛》及《亲爱的》等。</p> 艾米莉•狄金森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span></p> <p class="ql-block">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她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p><p class="ql-block"> 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p><p class="ql-block"> 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p> 黛丽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大利】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女小说家黛丽达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黛丽达(1871~1936),意大利著名作家。1871年生于意大利撒丁岛,结婚后居罗马,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山地老人》、《灰烬》、《离婚以后》。</p> 詹姆斯•瑟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1994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幽默作家詹姆斯•瑟伯</span></p> <p class="ql-block"> 詹姆斯·瑟伯(1894~1961)美国作家,漫画家。他的作品中把城市人描绘为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这种人沉溺于幻想而逃避现实,正如他的小说《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中所描绘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瑟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寓言、故事、回忆录等,他还亲自为自己的作品绘制插图。他作画很随便,往往十多分钟就能画成,他的朋友,散文作家怀特很欣赏这些作品。</p><p class="ql-block"> 1940年瑟伯尔由于视力减退不得不减少绘画,1952年几乎完全失明,只好搁笔。《我的生活和艰难岁月》是一部奇妙的自传文章、《当代寓言集》文体非常简洁,评价人类的弱点洞察入微,毫不留情,被公认为是继马克·吐温以后最有幽默感的作品。、他与纽波特合作的剧本《雄兽》为学术自由大声疾呼。他的儿童读物《十三座钟》和《奇艺的“0”》现已列入最成功的童话之林。他的《瑟伯嘉年华会》于1960年改编为舞台剧,由瑟伯扮演他自己。还有一本集子《信条与古董》在他死后出版。</p> 欧•亨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6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美国作家欧•亨利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欧·亨利(1862~1910),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p><p class="ql-block">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伯勒,曾当过银行职员、药剂师等。1896年2月,欧·亨利因受到盗用公款的指控入狱,后逃亡洪都拉斯。1898年再次入狱,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为职业作家。1910年6月5日,欧·亨利因肝硬化在美国纽约去世。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p> 希克梅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土耳其作家希克梅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8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土耳其著名诗人。生于萨洛尼卡贵族家庭。曾入海军学校学习。1920年因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占领的斗争,被学校开除。1921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结识了马雅可夫斯基,并深受苏联文学的影响。1924年回国,从事进步的文学活动,遭到当局的迫害,多次被捕,系狱17年。1950年获释后仍遭迫害,被迫逃亡苏联。曾获得列宁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在莫斯科病故。 </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早期大多抒发个人的感情,后以自由体诗描写社会现实生活。20年代末30年代初,写过许多优秀的诗篇,收在《八百三十五行》、《1+1=1》。</p> 弗雷德里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法国】1980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弗雷德里克</span></p> <p class="ql-block">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黄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p><p class="ql-block"> 1852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普罗旺斯》,从而赢得了世界声誉:1859年创作的叙事长诗《米瑞伊》出版。之后,米斯塔尔又出版了一部英雄史侍《卡朗达尔》、诗集《日历》、《黄金岛》、叙事诗《奈尔特》、诗剧《让娜王后》、叙事诗《罗纳河之诗》、叙事诗集《油橄榄的收获》等。</p> 马丁•布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联邦德国】1978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犹太作家哲学家马丁•布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诞生10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马丁·布伯(1878~1965)是一位奥地利-以色列-犹太人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宗教有神论、人际关系和团体。</p><p class="ql-block"> 马丁·布伯的著作,具有富于感染力的、有时如同诗歌般的写作风格,以及鲜明的主题:重述哈西德派传说、圣经注释和形而上学对话。马丁·布伯是一位文化锡安主义者,他活跃于德国和以色列的犹太人团体和教育团体。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在巴勒斯坦实施一国解决方案的支持者,赞同在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国后,建立一个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地区性联邦。他的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p> 朗索瓦•吉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法国】201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女记者朗索瓦•吉鲁</span></p> <p class="ql-block"> 弗朗索瓦丝·吉鲁(1916~200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首任妇女部长,世界著名女权斗士。</p><p class="ql-block"> 她与密特朗共商国事、与基辛格谈论政局、与马尔罗谈笑风生、与纪德共进午餐、与萨特喝咖啡、与加缪聊天、与莫里亚克一同改稿。2002年,弗朗索瓦丝·吉鲁写奇女子莎乐美的作品《一个自由女人的故事》出版,三年后,借助中法文化年的东风,得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以认识法国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弗朗索瓦丝·吉鲁。弗朗索瓦丝·吉鲁:1916年9月21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4岁辍学涉足电影业,而后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并以其先锋性的女权主义思想活跃于法国新闻界。2003年1月19日去世。法国总统希拉克这样评价她:“弗朗索瓦丝是个有修养、有信仰及奉献精神的女性,她诠释了妇女愿意在我们这个社会充分发挥其应尽作用的抱负。”</p> 库拉托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1989年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苏联诗人库拉托夫 </span></p> <p class="ql-block"> 伊凡·库拉托夫(1839~1875),著名诗人、民主主义者、启蒙学家。他的创作充满了俄罗斯先进的文学思想。但直到苏维埃时代,他的诗才为世人所知。主要有爱情诗《当我们醉心于甜蜜的初吻》。</p> E •威尔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主德国】1974年著名人物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 E •威尔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暂缺</p> 克•尤•巴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苏联】1986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家克•尤•巴龙诞辰1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暂缺</p> 尼得尔科维斯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南斯拉夫】1987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诗人尼得尔科维斯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资料暂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本集所采用的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均为本人藏品</span></p>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