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寄哀思,——怀念我的公公张崇德

姬丽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念亲恩,黄土垅中寄哀思。又是一年清明节,伫立公公墓碑前,哽咽无言,淆然泪下,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伤感他老人家与二零一零年九月撒手人寰,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看不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和老公都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是缘份让我们相识相知相爱,当初结合在一块生活,面临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组合家庭,我犹豫不定、忧心忡忡,这个后娘能否当好?老人会对我怎样?孩子会接受我吗?带着这些疑虑我走进了张家家门。与公公的初次接触,我看到了一位慈祥和睦、待人友善的老人,他很注重家风、家训、家规教育,以德立家,以德治家,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走进这样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我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打消了所有的顾虑,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婚后生活,他把我这个儿媳妇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疼爱有加。看到我身体瘦弱,不好好吃饭,总是在饭桌前心平气和地告诉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吃饭先喝汤,强过问药方;看到我工作很辛苦,睡眠不好,总是每晚把热好的牛奶端在我的书桌前,叫我趁热喝;看到我和老公偶尔拌嘴,他总是批评教育老公,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老婆是用来疼的,你得让着老婆……虽说是再组家庭,但孩子也挺可爱、懂事,妈妈、妈妈叫个不停,一直围绕在我身边,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该如何去做,我有了方向。古人云:人怀善念,天必佑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老人,疼爱孩子,是我这个当媳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深深感激他老人家在生命弥留之际还破例找领导把我从基层调入城区,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向党组织提的要求。在一次年夜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他跟我们讲述了他坎坷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公公名讳张崇德,出生于榆林市横山县艾好峁乡高墕村,家境殷实富裕,祖上勤耕不辍,拾业无歇,曾用经商所赚银元,买下山峁十几座,盖起窑洞数十孔,家有长工几十名,牛羊成群,穰穰满仓,在当地绵延显赫,盛极一时,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他的家世,公公满脸的骄傲自豪。因为祖上几代人靠田吃饭,没有一个识文断字的,于是给我的公公起名崇德,顾名思义就是崇德尚文,崇德尚武。古人云: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送儿上学堂,我们的爷爷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于是,早早把他送入了学堂,他从小聪明绝顶,六岁就开始在元峁沟念私塾,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五言杂志,他都能过目不忘,倒背如流,深得先生的喜爱,后去五十里开外的石湾念完高小,考入榆林中学,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被保送至榆林师范上学,那时交通不便全靠步行。公公虽没有平天下的大志,可有齐家治国的胸怀。在人才济济的榆林师范还是一个学生会干部,他们一群莘莘学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雄心壮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他们这些青年才俊,继承革命先烈杜斌丞先生提倡的“为国效力”思想,努力拼搏,勇往直前。在榆林师范的学习生活中,他用清代诗人郑燮笔下的《竹石》鞭策着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时刻高标准严要求,与时间赛跑,一刻也不懈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喜欢运动,打的一手好排球,曾担任榆林师范排球队队长,1960年秋,在学校的鼓励下,由他带队参加了陕西省体育运动会,在排球项目上荣获了全省二等奖的喜人成绩。秋风日日望归装,忽报来期喜欲狂,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传回了上郡古城。在返回途中,被延安师范学校邀请打一场友谊联赛,他是主攻,每一个球过网,他利用娴熟的球技、一跃而起,用他那潇洒的身姿鱼跃奋起、大力扣杀,每球得分,赢得了全场的喝彩,掌声雷动,他成了当时球迷追捧的青年英俊。于是延安师范学校领导找他沟通协商,想挽留他在这里上学,要求必须要以延安的名义参加各项排球比赛活动。给他的条件是每月一个半人的口粮补贴,(细粮45斤)头等助学金(12元),那时又是困难时期,人们渴望那点吃的,尤其是运动员,活动量大消化快,热能消耗跟不上,不能满足训练与比赛的要求,对营养的需求比常人更迫切,看着眼前这个丰厚优惠的条件,他答应了,便从榆林师范学校转入了延安师范学校。在这里表现积极,相当活跃,不论学习生活,搞的有声有色,特别是为延安师范排球队的组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受学校师生的爱戴。延安师范毕业后,根据本人的意愿,分配到距离他老家比较相近的安塞县王家湾中学任教。他从教员做起,工作认真,好学上进,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受到了学校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与本校教师王芳莲结为伉俪,家庭幸福美满,婚后育有三个孩子,由于产后抑郁,内心的烦闷无法化解,导致神经失常,他先后带妻子几次去西安四医大寻医问诊,仍不见好转,由于学校环境过于吵杂,不利于妻子病情的治疗,于是他不得不把妻子送回了贫瘠苦焦的横山老家,由于妻子从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无定河畔,貂蝉的故乡—米脂,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一下子来到这黄土高原的腹地—横山县艾好峁乡,人生地不熟,加上条件艰苦,病情日益加重。我的公公利用节假日在延安和榆林两地之间来回奔波,身心疲惫,老人不忍心儿子受到这样的折磨,加上又是无知的法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心爱的妻子离他而去,两位老人又被关进了监狱,留下了三个孩子无人照料,老大九岁、老二六岁、老三三岁,家庭突遭灾难性的打击,让他痛不欲生,欲哭无泪,独自一人默默承担起了抚养三个年幼无知孩子的重任,工作家庭使他陷入了两难境地,不得不将最小的孩子寄养在他杨凤川的三妹家(一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头又遇打头风”,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由于家庭成分被划分为富农,他被开除公职,成了流落延安街头的“黑户”,一下子从人民教师变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汉,上无瓦片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孩子们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四处流浪,沿街乞讨,寄人篱下,居无定所,一个支离破碎的家该何去何从,他茫然了,甚至来不及想。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身上千斤重的责任压得他喘不过气起来,漫漫长夜他无数次的劝诫自己,要振作起来,孩子们需要他,需要一个避风港湾,更需要一个温暖的家,那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经历了有生以来最艰难的日子。为了生计,他南下开荒种田,北上揽工包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他熬着生活的苦和难,独自一人咽下所有的苦楚和心酸,把阳光和坚强留给了他爱的孩子们,每天都咬牙硬扛着,坚持着,他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烂包家庭在他的泪水与煎熬中,渐渐有所好转,运气总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延安市聋哑学校、大砭沟武警支队在他的承包下修建完工,谁承想他为此蹲进了“延安市遣返站”的牢房,一关就是数十天。孩子们无人照料,被遣返站工作人员送至横山县石湾大街,无人问津,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手拉着一个四岁的小男孩,饥寒交迫,在冷风冷雨中一路乞讨,一路询问,是那么孤助无依,姐弟俩一直沿着公路走啊,走啊……饿了就敲别人家的门,渴了就喝小河里的水,累了就睡在冰凉的青石上,不知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出狱后的公公,回家不见孩子们踪影,心急如焚,几经打问,才知孩子们被遣返至横山石湾,急忙乘坐长途汽车,来回往返沿路找寻,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日的奔波,终于在距离绥德县十里路的国道上找见了心爱的孩子们,公公喜极而泣,泪流满面。那个四岁的小男孩就是我现在的老公,每提及此事,老公伤心不已,哽咽难言。生活就是这样,福祸相依,否极泰来。我的公公始终坚信上苍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靠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一双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精神、朋友的慷慨帮助,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阴霾。</p><p class="ql-block">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78年,在省委书记王任重的帮助下,我的公公平反昭雪,恢复公职,被党组织安排在安塞县龙泉寺中学任校长,回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安塞马家沟的人称赞我的公公是一位好校长。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后调至宝塔区桥沟乡二十里铺小学任校长,宝塔区实验小学组建后,急需管理人才,他应组织要求调入工作,直到退休,离开了他心爱的岗位,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我的公公张崇德一生坎坎坷坷,起起落落,桃李天下,春晖遍地,尤其是家庭变故给他心灵和精神上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但他勇敢面对,冲出桎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从不向命运低头,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是我们张门后裔效仿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子欲孝而亲不在!在这思亲祭奠的日子,公公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再一次萦绕在我的眼前,内心的伤感无法抑制,泪流满面,就让我们给天堂的您送上美丽的山桃花,愿您在天国再无痛苦,一切随心所愿,我们也会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强,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以此文来祭奠我的公公张崇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儿子:张军</p><p class="ql-block"> 儿媳:姬丽萍</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