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日,我慕名参观了陈家祠。参观过程中,其宏伟壮观、富丽堂皇令我赞叹不已,参观过后,更是让我感慨良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著名的宗祠建筑,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宗祠、书院。当时,广东的陈姓人,家大、业大、财大,在各姓宗祖中独占鳌头,有能力修建一座大的宗祠。陈家祠就是广东省72县陈姓人集资修建的宗祠和书院,它既是祭祖的宗祠,又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该祠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家祠整座祠堂坐北向南,也属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家祠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巧夺天工的砖雕、木雕、石雕、陶塑、彩绘和铁铸装饰艺术著称,是广东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充分体现了当时民间手工技术的精湛和工匠们高超的手艺。那些根据历史故事制做而成的雕塑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1988年,陈家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大文豪郭沫若当年参观陈家祠后,曾发出过“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家祠正门古朴端庄,上方的巨幅横匾上书写着非常醒目的四个大字“陈氏书院”。为什么横匾上写的不是“陈家祠堂”,而是“陈氏书院”呢?原来,乾隆、嘉庆、光绪年间,清政府曾对广东颁布过三次“禁祠令”,严禁广东地方建立合族祠堂。当时广东的陈姓人士为了既能建一个合族祠堂,又不违犯清政府的规定,就把这座祠堂称为“陈氏书院”。这也反映出广东人机智灵活、善变通达的性格和文化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门两边的青砖分别有一幅大型人物砖雕,它们表现的是两个故事场景。一个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另一个是历史故事“刘庆伏良驹”,刻画了刘庆降伏一匹烈马的生动场面。两幅砖雕采用多层次的雕刻,有很强的立体感。画中的人物逼真传神,配上左右两边的砖雕壁画“百鸟朝凤”和“五伦全图”,更是美妙绝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前厅,转身就看到两扇大门上两个高4米的门神,左边红脸的是秦谅,右边黑脸的是尉迟恭。这两幅画运用勾线重彩的技法,色彩鲜明,人物逼真,不愧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彩绘之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书院内,凡是有木头的地方几乎都有木雕艺术。屋顶的每一根梁架,每一个斗拱,以及长达1000多米的檐板上,都雕刻着无数个人物、动物、山水、瓜果。其中既有羊城风景,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包括《王母祝寿》、《三国演义》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神兽或吉祥物。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木雕工艺之大成,展示了木雕工艺之精华,看起来古色古香,赏心悦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耸立在前厅中央的是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整个木雕的上半部分是镂空、透雕的,通风透气。雕刻在最上面的是“孟浩然踏雪寻梅”,中间是“金殿比武”、“金殿赏赐”,下面是“渔歌唱晚”等象征许多吉祥如意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屋顶上、飞檐上、门墙上雕刻着许多人像,各种姿态的都有,有打躬作揖的,有谈诗对文的,有茶馆小店。那么多的雕刻,每一块雕刻所表现的场景都很热闹,看得让人眼花缭乱。从画面上看,人们济济一堂,不像在研读经文,反倒像在过节,一个庞大家族集体祭祀的场景栩栩如生。由此看,广东人凡事喜欢图热闹的习惯从老早就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院中装饰得最华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脊饰,它是广东所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书院有十一条花脊,共165米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塑,全部由佛山石湾烧制,有宝蓝、黄、绿、褐、白五种主要釉色。它们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轮廓和形态栩栩如生。脊饰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的陶塑鰲鱼,它龙头鱼尾,气势非凡。鰲鱼立于屋脊,含有“避火消灾,独占鳌头”之意。特别是站在屋檐垂脊上的十二对一米多高的独角狮,它们全身朱红,大眼圆睁,张口摇尾,好像要凌空而飞,气势雄伟,又不失趣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书院还能看到广东的铁铸艺术和石雕艺术。中路一、二进间的院子内的石栏杆上,镶嵌着铁铸双通花栏板“金玉满堂”、“三羊启泰”等,展示了中国近代铸铁工艺的成就。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劵门、栏杆、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代表,它融合了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陈家祠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用来搜集、保护、收藏、研究和展览广东地区各类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剌绣等工艺精品。还设有近代家具、书画、文房四宝等展厅。今日的陈家祠已经成为广州传统文化的集成者,也是展示南粤文化、岭南文化的圣殿。</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陈家祠让我见识多多,感受多多,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宗祠文化的一些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先祖,其背后带有浓重的家族色彩,通过对先祖的祭祀,来寄托先人精神,以同姓血脉关系为纽带,把同族人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和团结同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当年,广东的陈姓人为了祭祀先祖,方便同宗子弟读书,不惜花费巨资,修建规模宏大的祭祀祠堂和书院,所表现出的家族凝聚力十分惊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宗祠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引导得好,它对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树立良好道德风尚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宗祠文化本身是宗族观念的产物,有其小团体的局限性和传统的宗法性,引导不好,宗族与宗族之间就可能发生冲突。历史上时常出现的家族之间、家族村落之间的纠纷,就是这种宗族观念所产生的。我想,当年清政府三次对广东颁布禁祠令,可能就是缘于这方面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族观念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如何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祭祖不能像过去那样,默念祷词,频频熏香,祈求祖宗保佑发财,一路福星。祭祖也不能借大修家谱、祠堂去扩张宗族势力,重筑带有封建色彩的狭隘的围墙。祭祖最重要的是不能愧对先祖,不能玷污自己的姓氏,因为那是我们的根。一个人如果在百年之后,连自己的后人都羞于说出与你同姓、同宗,那将是莫大的悲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4月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