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遵义游记

汤锦玉

<div><font color="#333333"><b style="">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汉源贵宾贵州+桂林直通车9日行程第二期红色之旅,第二程是遵义。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里是党史教育的最好课堂,激励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厉前行。</b><b style="">6月16日我们一行35人从蜀南竹海前往贵州遵义,两地相距410公里,车程约6小时。是日下午我们参观遵义会议会址、长征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漫步红军街。晚住遵义酒店。</b></font></div> 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 遵义市辖3个市辖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7个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2个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赤水市、仁怀市)。市人民政府驻地在汇川区人民路。 <b><font color="#39b54a">一、参观遵义会议旧址</font></b><div>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iv> <b>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b><br>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人,分别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向湘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开始后,红军经过浴血奋战突破国民党军队重点设置于江西、湖南、广东之间的三道封锁后,蒋介石又调集40万兵力,妄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之侧。<br>其中,在进入广东境内时,陈济棠执行同红军原定的秘密协议,没有堵截,红军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地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在湘江战役中,周恩来一直坚持在湘江东岸的渡口指挥部队抢渡。红军血战一周,终于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代价惨重,在这里人员折损过半,只剩下3万多人。<br><br> 这时国民党方面已判明红军的行动意图是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是在通往湘鄂西的前进路上部署了重兵,准备在这里围歼红军的主力。如果仍按照原定的行军计划,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主张。博古、李德那时因军事的失利而灰心丧气。这样,部队的指挥实际上已由周恩来担当起来。于是,红军向贵州前进,一举进占贵州东南的黎平县城。1934年12月18日,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李德主张折入贵州东部,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议决定的译文给李德送去,李德看后大发雷霆,用英语和周恩来吵了起来。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后来回忆说当时两人吵得很厉害。第二天,朱德、周恩来为执行这一决议作出行动部署。使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避免陷入绝境。战略方向确立后,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的第二大城市——遵义。紧接着,1月15日至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br> 遵义会议的召开,经历了一个长期而紧张的酝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始终起着主导的和决定的作用。早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就曾多次提出战略性建议,均被“左”倾领导者所拒绝。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中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一些同志明辨是非、转变错误立场。王稼祥当时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第四次反“围剿”时他负了重伤,长征中坐着担架随队行动。当时毛泽东也因病坐担架,经常和王稼祥同行。他们就天天一边行军一边交谈,深入地讨论了许多有关党和军队前途的问题。接着,毛泽东又做张闻天的工作。张闻天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博古,是“左倾领导层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虽然执行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在许多问题上与毛泽东有着相同的看法。长征开始后,他同毛泽东、王稼祥住在一起,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的了解,在同毛泽东商议以后,王稼祥出面提议召开遵义会议,得到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支持。<br> <b>遵义会议历史过程</b><br>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接着,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br>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当时应无常委之说),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b>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b><br>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r>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娄山关战斗是指1935年2月,红军三军团十三团在娄山关关北红花园与黔军第六团发生的一场战斗。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br><br> 1月9日红军以猛烈火力从关南发起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再度向娄山关挺进,指挥红一、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敌人仓皇应战,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灯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歼灭敌军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击败敌军2个师,攻占娄山关一战,黔军被歼灭600余人,红军伤亡100余人,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br>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遵义战役后,红军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巧渡金沙江,冲出绝境,实现了北上会师的伟大战略计划。 <div>1935年1月2日,风雨交加,天气阴沉。早晨6点钟,长征红军的先遣团赶到了贵州省乌江渡口--龙溪,准备突破乌江,进军遵义城。<br></div>乌江的两岸全是悬崖绝壁,就像用刀子切过似的。江面宽约100米,江流湍急,水声轰鸣,震耳欲聋。要渡江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对岸还有敌人的严密封锁。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一起到附近村庄调查。结果,别说没有船,就连一支木桨,甚至一块象样的木板,也都被敌军抢走了。<br> <div>红军战士们从村子里弄来许多竹子,扎成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用来渡江。战士的踊跃报名争做渡江先锋。团长从前卫营里挑选出8名熟悉水性的战士,决定由他们先行试渡。8个战士每人都配足了武器弹药,没有桨就用竹梢、木板来代替。<br></div><div>1月4日,雾茫茫,对岸还在响着稀疏的枪声。8个战士跳上竹排,约定竹排到达对岸时,鸣枪两声作为联络信号。抢渡的战斗开始了。竹排缓慢地离开了岸边。但是,汹涌的江水把竹排冲到了下游,8名战士也被漩涡吞没。第一支竹排渡江失败了,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杨团长和黎政委痛悼牺牲的战士,随后坚定地说:"一定要渡过去!"十几个战士又跳上了竹排,第二次试渡开始了!孙继先营长激动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同志们,一定要渡过去。就是一个人,也要渡过去。全团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战士们一个个大声回答道:"我们要过去,一定能过去!"总结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试渡选择下游几十米处水流较缓的地方。天色墨黑墨黑,起先还能听到竹片打在水面上的"噼噼啪啪"的响声,渐渐地,连水声也听不清了。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乓!乓!"两声枪响。是渡江成功的信号!天险乌江终于被突破了!第二天上午11点钟,红军先遣团全体指战员胜利地渡过了乌江。</div> <b style=""><font color="#39b54a">二、瞻仰红军烈士陵园</font></b><div>1957年,国防部长彭德怀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的亲密战友邓萍的遗骸,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1958年终于在松子坎找到。同年,市政府即报请上级批示兴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经上级同意在遵义市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并拨款30万元,遂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br><div>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范围为103亩。始建盘山车道和289步石阶(后经改建为316步),由湘江边的公路直通陵园的纪念活动坪场。陵园正中,用遵义的红砂石为邓萍建造一座墓室。上述工程于次年竣工,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砌墓室内,同时亦将找到的1935年初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19位红军烈士遗骸迁葬此地,市政府为此批准设立了陵园管理所。经过多年的改扩建,现有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牺牲纪念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红军坟、红军卫生员铜像、在黔牺牲烈士英烈墙、青松堂(骨灰堂)、翠柏园(陈列室)等纪念建筑物。<br></div><div>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是国务院1986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div>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br></div></div> "红军烈士纪念碑"是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建造的,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贺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br> 纪念碑四周有4尊雕像 ,这是背面的两尊雕像。 <b><font color="#39b54a">三、漫步红军街</font></b><div>遵义市红军街是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与风景秀丽的遵义公园仅一墙之隔。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404.4平方米,全部为商业用房,可使用营业房176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恬静舒适,是遵义市委、市政府打造的红色旅游精品工程。遵义市红军街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街、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红军街,是近年来遵义市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精心打造的"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 这里先后推出与长征有关的系列展览和陈列,增添了诸多红色元素,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br></div> <div>2007年11月9日,遵义市政府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仿古建筑群--遵义红色旅游商业街--红军街已经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营业。 红军街原名杨柳街历史街区,在原动物园、水上乐园及部分住户拆迁地上建设而成,北与遵义宾馆隔街相对,南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毗邻,与遵义会议纪念馆、文化小学为邻,东与遵义公园、西与名校遵义四中相连,为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域,地处红色旅游景点核心位置。</div> 遵义的红军街,主要以“红色文化”为主打。在这条街道上,到处都充满了红色文化的气息。 <br><br> 从遵义会议会址所在的杨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牌楼,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街"三个苍劲洒脱的大字。 <br> 跨过牌楼,放眼望去,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小楼,木栏青瓦,雕花门窗,古色古香,体现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筑风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无数串精致的红灯笼,从家家户户的屋檐垂挂下来,汇成了一条红色的河流。 这是一条步行街,是典型的融观光、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一条街。据说,许多"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已在此经营,至今仍生意兴隆,也不乏有新兴的企业(如嵘晨酒业)。在这里,贵州和遵义当地的名优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最有名气的贵州茅台酒、湄潭茶、蜡染布,都在此设置专卖店、专柜。被誉为"遵义第一风味小吃"的豆花面,门面就开在红军街的街口,据说这家豆花面最纯正,最地道,吃后也最令人回味。天麻、杜仲、金银花、野山参这些遵义产的中药材,都有店面销售。另外,四川、重庆、云南的特产、小吃,也能在此找到它们的身影。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挑选一份自己满意的纪念品。 <br><br> 街心一律青石板铺地,更显沧桑古朴,幽清整洁。沿街灯箱上的画面,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方的照片。 走在这条红色的步行街上,可以一起追忆红军长征的故事。 照片和视频由陆永发拍摄<br>部分照片和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