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脚步踏着暖暖的春风款款而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赵家庄小学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各班积极开展了以清明节为主题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男:又是一个清明节,我们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 女:天空为今天垂泪,松涛为今天呜咽。</p><p class="ql-block"> 男: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长眠于地下。</p><p class="ql-block"> 女: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 男: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以先进的科学和灿烂的文化矗立在世界民族的峰巅。</p><p class="ql-block"> 女:而近百年黑暗与屈辱的历史,又将她推向深渊。</p><p class="ql-block"> 男:为了改变这一切,多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探索与奋斗中含恨而去。</p><p class="ql-block"> 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烈士们的鲜血才点亮了中国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p><p class="ql-block"> 女:以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现实来告慰英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立志中国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懂得感恩。</p> <p class="ql-block">二、活动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了解清明节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p><p class="ql-block">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p><p class="ql-block">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p> <p class="ql-block">(二)了解清明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p> <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p> <p class="ql-block"> 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p><p class="ql-block">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 <p class="ql-block"> 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则写出了当时作为南宋都城杭州的清明游乐之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倾城而出寻春游乐,笙歌处处,杨柳依依,莺啼声脆,梨花风起。这是何等美好的清明景致啊。至今杭州仍有“柳浪闻莺”一景,即是从这首诗中化出。</p> <p class="ql-block">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则写出了一个穷书生的困苦生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p> <p class="ql-block"> 男: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建设,</p><p class="ql-block"> 女: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召唤,</p><p class="ql-block"> 合:我们将用勤劳和智慧去开创明天,</p><p class="ql-block"> 男:让我们记住这庄严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女:让我们记住这郑重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合:我们,要让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借助本次清明节演讲主题活动,使得孩子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学会感恩和尊敬长辈。同时感受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