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三大宫殿之一。其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收藏品包括但不限于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门</p> <p class="ql-block">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p><p class="ql-block"> 太和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贞度门</p> <p class="ql-block"> 贞度门和昭德门是王公大臣们上朝必经之地。贞度门在明朝时称宣治门,洪熙皇帝曾听政于此,因此,颇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广场的地面斑驳不堪,似于是向人们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唐山大地震后广场出现裂缝,修复时发现居然整整铺设了15层地砖,而且还是横七层,竖八层交叉铺设。</p> <p class="ql-block"> 建极绥猷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是故宫恢复“康乾盛世”风貌规划维修时,故宫博物院专家依照清宫所存《清朝皇室写真》中1900年太和殿旧照片,历时一年,于2002年9月成功复制的。</p><p class="ql-block"> 建极绥猷的意思为: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东,面南之门谓之中左门,与之对称,太和殿西,面南之门谓之中右门。此门可通太和殿前后。现为清顺治三年(1646)重修建筑。</p> <p class="ql-block"> 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p> <p class="ql-block">宫殿檐角十走兽,</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以及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宣布进士名次、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殿高26.92米,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宫殿檐角安放10个走兽,成为中国古建筑装饰等级最高的孤例。殿内正中为雕龙髹金漆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四周矗立六根“沥粉贴金”盘龙柱。殿顶天花正中的藻井雕有口衔宝珠(又称“轩辕镜”)俯首下视的蟠龙。殿内铺墁苏州产细科澄泥方砖,俗称“金砖”。太和殿几经焚毁、重建,现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和殿</p> <p class="ql-block"> 允执厥中,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允执厥中”是故宫中和殿中间的悬挂匾额,由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出自《尚书·大禹谟》。</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和殿</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后石雕分为上中下三块,其中最下方的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俗称大石雕。现有花纹图案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新雕刻。大石雕上部雕刻着象征皇帝“九五至尊”的九条蟠龙图案,下部为海水江崖图案。</p><p class="ql-block"> 大石雕的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大石窝,据传是以冬季沿途挖井取水泼成冰道,然后以拉运的方式运到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 “皇建有极”匾额,悬挂于故宫保和殿,乾隆皇帝御笔,出自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如今主体梁架仍为明朝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清门</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前鎏金铜狮色泽金灿夺目,凸显出富贵华丽之态。</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清宫</p> <p class="ql-block">铜铁缸</p><p class="ql-block"> 用于储水防火,根据《清宫夜谱》的记载,宫中共有308缸。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破坏,只剩下230个。这些储罐分为铁、铜和镀金铜三种。</p> <p class="ql-block"> 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正殿高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近年来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几成清王朝的一大标志。</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儿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泰殿</p> <p class="ql-block"> 《无为》匾的右上方写着“圣祖御书”匾的左下方写着“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御笔恭摹”匾上“无为”两字,是乾隆恭摹他圣祖的御书,而不是康熙的真迹。</p><p class="ql-block"> 无为出自《道德经》,《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原名中圆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交泰殿。·“交泰”出自《周易》:意为天地相交,阴阳协和。所以交泰殿处于乾清宫(天)、坤宁宫(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殿平面呈方形,上置铜镀金宝顶,形式与中和殿略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上悬乾隆皇帝临摹康熙皇帝御笔“无为”匾,下设乾隆御制《交泰殿铭》屏。左侧为中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右侧为大自鸣钟。清代皇后在干秋(皇后生日)、元旦(春节)、冬至三大节日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存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所以坤宁宫与乾清宫分别为皇后与皇帝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四百年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p> <p class="ql-block">浮碧亭</p> <p class="ql-block">衘景亭</p> <p class="ql-block"> 堆秀山,明朝称堆绣山,位于御花园东北部,曾是明代观花殿的旧址,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筑堆山。山北依宫墙,高约10米。正面有岩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洞门上额题满汉文“堆秀”。山前两侧设有石蟠龙喷泉,山腰处暗设水缸储水,以管相连,引水至蟠龙口中喷出。此为宫中仅存的“水法”。山的东西各有石台阶,拾级而上可达山顶御景亭。</p> <p class="ql-block">澄瑞亭</p> <p class="ql-block">四神祠</p> <p class="ql-block">千秋亭</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的北端,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录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六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丽景轩,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成,为储秀宫后殿。慈禧太后为嫔时曾居住在这里,并生下了载淳(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迁居前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轩内曾有一座小巧精致的戏台,慈禧太后闲暇时,坐在对面的宝座上,听戏班唱戏。</p> <p class="ql-block">重华门</p> <p class="ql-block">长泰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储秀宫</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北京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位于咸福宫之东、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檐下斗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东、西配殿分别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今丽景轩),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婉容曾居住于此,并在装修陈设中融入西洋元素。现为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期的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体和殿</p><p class="ql-block">正殿匾联为康熙撰慈禧书“翔凤为林”</p> <p class="ql-block"> 体和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典前,在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上改建完成。面阔五间,明间为穿堂,前后开门,东西次间、梢间打通,分别为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进膳和饮茶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曾在此主持为光绪皇帝选立后妃仪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翊坤宫</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宫。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翊”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宫皇后,勤修妇德。宫内前殿悬挂有清乾隆皇帝御笔“懿恭婉顺”匾。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嫔妃们叩拜。清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改建,与北侧储秀宫连成四进院。</p> <p class="ql-block">西一长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极殿</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p><p class="ql-block"> 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杭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建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通过游廊使之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乾清、坤宁两官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清历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清代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的瑜贵妃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二长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宁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宁宫</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行修茸并改建周围建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改建为重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区域为明清太后所居,如明代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清代前期孝庄太后(后成为太皇太后)等,另有太妃、太嫔等人随居。清代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以及皇帝大婚、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若皇太后去世,其梓宫奉安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康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康宫</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殿内悬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东配殿兰殿延禧 。“兰殿延禧”是乾隆御笔的一块匾额。</p> <p class="ql-block">寿康宫</p><p class="ql-block"> 寿康宫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竣工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而建造。“寿康”一词出自《尚书·洪范·五福》,意为长寿健康。正殿为皇太后接受朝贺之所,后殿为日常起居之地。正殿东暖阁为佛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崇庆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特制的金发塔即供奉在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长信门</p> <p class="ql-block">慈宁宫花园</p><p class="ql-block"> 慈宁宫花园是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明清两朝太后太妃礼佛和游憩之处,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清乾隆三十年(1765)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园中现有咸若馆、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延寿堂、含清斋、临溪亭等九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咸福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属于故宫内廷西六宫之一,为后妃所居,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虽为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间,便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英殿,是一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现为故宫博物院的典籍馆和书画馆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 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表馆</p> <p class="ql-block">奉先殿</p> <p class="ql-block"> 奉先殿在紫禁城内廷三宫的东侧,初建造于明代永乐时期。“奉先”是崇奉祖先之意。明清两代,这里都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殿分前后两重,中以穿堂连接,形成尊贵的“工”字型殿宇形式。后殿陈设着历朝皇帝、皇后的神牌。每年农历元旦、冬至、生辰等国家重大庆典,皇帝都会将祖先牌位移至前殿祭拜。每逢已故帝后诞辰、忌辰以及元宵、清明等节日,皇帝会到后殿上香行礼。</p><p class="ql-block"> 现在奉先殿被改造成了钟表馆展厅,展出了200多件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我国古代多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计时准确、造型精美、色彩绚丽,还有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和各种吉祥的寓意,深得帝后门的喜爱,成为宫殿中珍贵的陈设装饰。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是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钟表馆展出了这些钟表中的精品,有铜壶滴漏、紫檀木楼阁式大更钟、硬木雕花楼式自鸣钟、铜镀金写字人钟、铜镶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表等。另外还有清宫造办、广州精华、苏州之韵、法国撷英等展馆展出了各式精品钟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性殿</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建.取名宁寿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乾清宫规制改建完成,改名皇极殿,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面阔9间,进深5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此殿是乾隆帝准备归改后当太上皇时临朝受贺、举行典礼的地方。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春节),乾隆帝传位嘉庆帝,在太和殿举行授受大典,初四日,在此举办“千叟宴”。慈德太后六十寿典在此举行;七十寿典,在此接受外国使臣祝贺。慈德太后梓宫(棺材)葬入陵寝前曾暂时安放于此。皇极出自《尚书》“皇建其有极”,意为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皇极殿作珍宝馆的博物馆, 殿内挂满了匾额,正殿是“仁德大隆”是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所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宝馆</p> <p class="ql-block"> 珍宝馆位于故宫博物院东部,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分设于皇极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p><p class="ql-block"> 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石鼓</p> <p class="ql-block">金云鹤纹瓶</p> <p class="ql-block">金八宝双凤纹盆</p> <p class="ql-block">金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性殿</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养心殿规制建成,是乾隆帝预备归政后的起居之所,实际并未在此居住过。“养性”出自〈孟子》,意为养育正性以达到仁的境界。乾隆帝曾在此赐宴王公大臣等人。晚清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在养性殿东暖阁用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光绪帝同慈禧太后在此多次接见外国使臣及夫人。宣统元年(1909年),隆裕太后上徽号时,王公大臣在此行庆祝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寿堂</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而建,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读书之所。“乐寿”之名袭自清漪园(今颐和园)万寿山乐寿堂,典出《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一语,并有意与宋高宗禅位后“乐寿老人”的称号相呼应。堂前后廊壁嵌有“敬胜斋法帖”刻石。自乾隆时堂内即陈列有一座《大禹治水图》玉山,背面刻乾隆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记述玉雕制作经过,并标榜其功绩。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处,以西暖阁为寝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拍照制作:平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拍照时间:2022.3.26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部分照片拍照时间为2008.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字资料: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背景音乐:走进大自然(纯音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谢谢观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