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报记者单义杰《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 2022年4月1日报道,照片由董振民提供</p> 唐朝名相姚崇的故居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西崖村,这里有位名叫陈宝禹的老人。 今年83岁的他是一名退休教师,从2007年起,老人致力于弘扬姚崇文化,保护文物古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由他积极推动创办的姚崇故里纪念馆自2019年重新开馆以来,吸引全国20多个省区市3000余人来此参观学习,他个人还曾荣获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志弘扬家乡文化 2007年,第一届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姚崇故里的陈宝禹也参加了会议。他听了唐史专家马驰等关于姚崇文化的发言,在感动之余也萌发了保护文物古迹、弘扬姚崇文化的念头。“<div><br></div> 我身在姚崇故里,这里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不仅不会离开,而且一定要深入挖掘,让姚崇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陈宝禹暗下决心。 从此以后,陈宝禹不顾年老体弱,夜以继日地查找姚崇文化相关的线索、搜集资料,一次次地前往有关部门进行上报,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吃饭、睡觉。他的辛苦付出终于赢来收获,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姚懿(姚崇父亲)墓、旌贤寺、姚公祠、姚崇故里遗址最终获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他又开始着手立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自己垫资,并且发动他的学生、社会人士等捐款。2010年4月18日,张茅乡举行了立碑仪式,姚崇故里遗址碑、姚崇故里纪念碑、旌贤寺遗址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也参加了仪式,并欣然为纪念碑题字。 二、砥砺前行再出发,办起简易纪念馆 如何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姚崇文化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宝禹心头。2012年,他发动社会名流征集书法作品100余幅,找寻石碑、牌匾12块,建起碑廊。 同年3月10日,他又借用张茅乡中(现张茅乡初级中学)教研楼3间教室,创办起简易的姚崇故里纪念馆,把征集来的部分作品和精心制作的展板摆进教室供大家参观。 姚崇故里纪念馆开馆后,社会各界参观者络绎不绝。2012年4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研究室副局级纪律检查员邵景均一行临馆参观,对姚崇的历史功绩,尤其是姚崇所著《持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十分欣赏,执笔题词:“以德治国,以智理政。” 后来,为了支持学校教学发展,这个简易的纪念馆规模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一间教室,可陈宝禹始终没有失去信心。纪念馆每次搬迁他都认真地把每件展品登记入册。 每逢集会,他就组织热心人士把这些展板摆放到大街上,宣传弘扬姚崇文化,并为参观群众认真解说。 三、多年坚持赢收获,初心不改忙宣传 陈宝禹多年的坚持感动了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2019年4月,张茅乡党委、乡政府筹措资金,利用张茅乡便民服务大厅重新修建纪念馆。 陈宝禹继续担任管理员、讲解员。 陈宝禹的家离新姚崇故里纪念馆很近,他全心全意地接待每一位参观者。2020年端午节,陕州区一对夫妇从三门峡西站来到张茅乡想参观一下纪念馆,陈宝禹当时正和鲜有机会回家的儿子、孙子一起吃饭,但得知有人来参观后,他立刻放下碗筷,拿起纪念馆的钥匙就往外走,赶到后认真地为他们讲解姚崇文化。 还有一次,陈宝禹正在给身体欠佳的老伴做饭,听到有一队游客前来参观,他赶紧关火赶去纪念馆为大家讲解,等忙完又赶紧往家走。别人问他咋走得这么急,他边走边回答:“家里面条还没煮好,我得赶紧回去看看。”等他回到家,一锅面条早已焖烂。 陈宝禹挖掘、弘扬姚崇文化的精神让很多人感动不已。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姚学谋表示,陈宝禹是把弘扬姚崇文化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如果每个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地方都有像陈宝禹这样的人,那么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都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如今,陈宝禹还是每隔一两天就会到姚崇故里遗址碑、旌贤寺遗址碑前走一走,看一看,擦拭碑上的灰尘,清除周围的杂草、落叶,用身心守护着这片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