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国传统风俗里,清明节有插柳、戴柳、用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的习俗,谓可去毒避邪。宋.张炎《庆春宫》词序:“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禊而去,亦京洛旧事也。”可见清明插柳戴柳也昭示着人们的一份祈愿!</p> <p class="ql-block">喜欢柳枝由来已久。特别是年轻时轻浮浅薄,时而还会附庸风雅,每当与朋友相聚时、与故友重逢时、或故地重访时,总想像唐代诗人一样叫上一壶春酒,点上几碟小菜,在四周绿柳掩映中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可从来没能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红尘凡世的我们终年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折腰;亦为衣、食、住、行苟且。因此整日累累,常常倍感疲惫。同唐人相比我们少了一份旷达;少了一份活跃;少了一份恬淡;也少了一分清新与缠绵。</p> <p class="ql-block">由此想到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浩繁史记唐人之风范之神韵,亦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清澈,那么多情也那么潇洒,也永远在“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唐诗里,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而又无法企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柳叶绿,又是一个清明节。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风中柳》的韵脚,唱着《渭城曲》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去欣赏那沿途的柳色,去体味那如柳的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 去感受唐诗中的那份清新与缠绵……</p> <p class="ql-block">扯一片柳叶入酒,我们就可以品尝春天的味道;折一杈柳枝为笛,就可以听到春的声音;学着像唐人一样把婀娜多姿的柳色入诗,我们就走进诗的行间字里;把盏吟颂一首含情的柳诗,我们将与春风相吻拥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