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音”为有你</span></p><p class="ql-block"> — —读《音为有爱》一书随感</p><p class="ql-block"> 文 | 李志凤</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无法经历他所经历的事,那就听听他说的吧……”。自阅读后,发现每一篇文章就像一个个被悉心培育出来的花朵,被作者用光轻轻笼罩,又照亮他人。</p><p class="ql-block"> 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翻到《音为有爱》这本书,关于一群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去农村支教的点滴记录。而“音为有爱”这个名字就出自于郭声健老师之手,也表达了他对于大学生支教、对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虽不曾体会支教的苦与甜,但当看到每一篇支教者的日志时,总有一丝感动在内心涌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每次成长都有迹可循</span></p><p class="ql-block"> 仔细阅读《音为有爱》一书,我发现这些支教者们成长得如此之快是有原因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采用了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课堂设计是“当局者迷”,因为其出自自己的“杰作”而很难以别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郭声健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音乐课堂中因过于围绕知识点而忽略了孩子们想开口唱歌的意愿,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忽然想到之前阅读于永正老师的书,于老喜欢将课堂的有些环节交给孩子们自行做选择学习的方法。因为,这里有孩子自主学习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柳树姑娘》一课时,是一首二声部加入的合唱曲。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孩子举手,大胆说出了他的想法:“老师,我们这个二声部还可以一隔一来合作呢?”当时的我很是诧异,其他孩子也静静等待着我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情况。“如果是一隔一的话很考验每个人对自己声部的熟悉程度哦。这样,如果觉得我们需要再练习一遍不同的声部的同学,请举手示意。”没想到,因为这次教学“意外”,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突然高涨起来并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二声部合唱。孩子需要成长,老师也需要在课堂里成长,我很幸运找到了成长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就像郭声健老师所说:“舞台一直是学生的,我们只不过是引导并记录了这样的过程罢了。每一次课堂是学生的成长,更是老师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读完《音为有爱》一书,我想到了“音为有你”这样的词汇,因为大山里的孩子纯粹而朴实。每每看到支教老师与孩子们的点滴时,我不禁思考:城市里的孩子,可以有这样简单的快乐吗?再细品时,发现我的想法非常的浅显以及粗鄙。当“孩子,音乐,课堂”这三个词语互相连接时,似乎可以迸发出远超这三种词本身蕴含的力量。在这本书里,我看到六位支教老师在乡村支教一年的心路历程,也把这些小而美的人与事不断放大。文字成了他们成长的足迹,字里行间,无不记录着美好。</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我最初的想法,难道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没有“音为有你”的时刻吗?作为教师的我,没有记录孩子们因进步而流露出的喜悦瞬间,没有记录孩子们在音乐世界里尽情表达自己的灵光时刻。其实,“微小的事也值得记录”。就像支教者石海老师所说:记录下来的,都将成为相伴一生的感动。真正的“音为有你”——是因为经历过乌云之后,依旧看到美好并记录之,所以更值得珍惜。</p> <p class="ql-block"> 图文编写:李志凤</p><p class="ql-block"> 审 核 :官鸿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