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锡坊巷,如同长治老城里的炉坊巷,铁市巷,县前巷,安古巷一样,记忆深处,她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和不同。</p><p class="ql-block">她也只是长治城里一条很是普通不过的小巷子,为什么?我却如此眷恋着她!</p><p class="ql-block">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着小时候味道的锡坊巷,<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龄越长,</span>我就越是在乎她特有的味道。岁月越是久长,许多儿时的故事,就越是住宿在脑袋里,满满浓郁,萦绕不去。</p><p class="ql-block">老同学志刚,从小就生长于锡坊巷路西的“水管院”。一条三十户百十口人的锡坊巷子与炉坊巷交叉“结缘”,难分彼此。锡坊巷南北走向,炉坊巷东西街道。锡坊巷仅有的一处供水的水龙头,“生命之源的水”对我的第一印象最为深刻。每日天未大亮,水龙头前,打水之男女老少,早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p><p class="ql-block">又一印象,再就是每每星期六放学后,三五个今天所谓的“闺蜜”集结在老原志刚家里。他将老东房的木门扇一关,老宅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一曲接着一曲,几个毛头小子听着由老原的舅舅从香港带来长治人所稀罕的“物件”,我们当时叫它“半头砖”的一台砖灰色的录音机。</p><p class="ql-block">一群对音乐从来没有鼓弄过“音乐盲人”,听着从来没有听明白的那个“迷你之音”。</p><p class="ql-block">不过,为了遮家里大人们的耳目,我们也有意将录音机的声音调到最大。偶尔一、两次地也去听听英语课上没有学会的“英语单词”,这算是锡坊巷里,小伙伴们很不错的课外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长治东街,老十字街向东二百米路南处,锡坊巷的入口,如今的金威商城。</p> <p class="ql-block">锡坊巷,“水管院”的马路对面,住着一位韩老六。小时候,韩老六住的这里,我们习惯称它“韩家院”。如今的“韩家院”早已经被高大林立的“东南购物中心”删除多年。</p><p class="ql-block">潞商世家出生的韩老六,祖父辈在潞安府长治老城里有买卖生意六、七个店铺,据说,老东街马路两边的菜铺,水果铺,肉铺,还有一处铁货铺,都是韩老六家祖上的商业买卖。后来,这些个买卖解放的“解放”,公私合营的“合营”。韩家老六的生活没有了“着落”。</p><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韩老六,没有了固定的收入。但在锡坊巷的入口处,在烟酒店的门前,在老十字街路口处……老人以一种特有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每日里从早到晚,酒醉的他,逗小孩,讲故事,唱梆子戏,摇摇晃晃绘画出了潞安府老东街一道“醉酒当歌”人生画卷。</p><p class="ql-block">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没有了酒资的韩老六,有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这个星期出售一只青花茶叶罐,下一礼拜卖出一只大明朝的“宣德香炉”;春月里卖出一张方桌,冬月里又售出一对太师椅子。数十个“乾隆御制”的青花大龙盘不出半年变成了他口中的“袅袅酒香”。韩老六家里祖辈师爷集藏下的一件件老物件家族“资本”,就这样一天天的地化成了长治城里第一批收藏家手里的“宝贝疙瘩”。</p><p class="ql-block">最后日子的晚餐里,从没有见到其对自己脸面打理过。我们见到的韩老六,他总是一年四季里头顶瓜皮帽、身穿长袍子、短马褂,他脸长手长,个子长。眼小嘴小,耳朵小。人还活着,装老用的寿衣却早已经是让他穿的死去活来。终日里全身的污垢,看不到其人的“庐山真面目”。他过着“二两潞酒,半斤豆腐,酒醉半晌,从不省世”的老年光景。</p><p class="ql-block">“一手领酒碗,一手托豆腐。不论阴天下雨,管他世态炎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没酒喝凉水。”最后两三年,他喝酒的岁月还算静好。韩老六,他的幸福生活追求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醉酒,酒醉,天天醉。锡坊巷“韩家院”的韩老六,日出日落,用酒抒写并完美着自己内心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锡坊巷路西,再往里走百十步的距离,是段老太太的“碾子院”。父亲补续是这里的常客,那时,全家六口人,供应粮每人每月十多斤,月底吃粮“弄饥荒”是常态。父亲从留村老家常常是带上二三十斤的玉米粒,来到“碾子院”加工成玉米面。记忆中,段老太太家的“石碾子”月底最忙,需要加工碾面者从夜间就有人将自己家的簸箕,木桶,斗升,面口袋等排列在石碾子的一侧,人多时,“碾子院”这里就形成“簸箕”的长队。</p> <p class="ql-block">锡坊巷里,春节伴随着鞭炮声,处处红红火火。此时此刻路边老者卖麻糖,琉璃咯嘣那是锡坊巷里的一景,玩伴们享受了嘴巴、美受了耳朵!有一童谣,过年节时,嘴里总要高歌一曲:“琉璃咯嘣,只耍一会儿,耍不了一会儿,她就变成媳妇”。夏季的冰棍儿,两分钱可以消除夏日里的炎热,那个爽快,透心地凉;店铺里老顶山伏天苹果,只是数量少了些,看到不等于能够吃得起。待到秋风送爽,待到阵阵凉风吹入老巷子深处时,即小又酸的秋果,是一种小伙伴可以上手的美味,它是上党地区特有的土货,一串串在脖子上一挂,只需五分钱,就可以吃它两三天。冬季里的冰糖葫芦,红里透明,入口酸甜,开胃消食。一年四季,处处是童贞的欢喜。由此让我记住了锡坊巷里小时候的“特殊味道”。</p> <p class="ql-block">巷子里,卖秋果的老者。看样子,秋果的收成并不是很好,也就是老者肩膀上的三、五串,加上手头里的六、七串。老人在巷子里,走来走去。几个小时的光景过去,秋果,即便是完全被我等几个顽童买了去,也就是几毛钱的“秋后算账”的总收入。</p> <p class="ql-block">从长治商厦方向出发,步行500米左右,马路的南边路口就是你要去的“锡坊巷”。昔日的锡坊巷,犄角旮旯的空闲地段,以上党高平县的小炉匠“铸锡壶”、“铸铜器”、“补铁锅”之手工行业集结而著名,记得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风餐露宿这里的“小炉匠”还有十多户。</p> <p class="ql-block">从长治商厦向西望去,左手边远远的“锡坊巷”入口,隐隐约约难见其昔日风貌。此时此刻的锡坊巷,淹没的是我当年的许多过往。继续前行,灯火阑珊处的锡坊巷,这里仍然能够寻觅出往日的岁月故事。</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治老东街最为繁华的商业地带。早已经取代了她周围的铁市巷,炉坊巷,锡坊巷昔日的商业盛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