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家长:</p><p class="ql-block"> 您好!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缅怀逝者、悼念先人、纪念祖先的重要传统节日。根据国家统一放假规定,现将我校2022年清明节放假通知安排如下:</p><p class="ql-block"><b>放假时间:</b></p><p class="ql-block"><b>2022年4月3日——4月5日</b></p><p class="ql-block"><b>4月2日(周六)正常上课。</b> </p><p class="ql-block"><br></p> 安全须知 <p class="ql-block">一、疫情防控常态化。</p><p class="ql-block"> 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不聚集。根据县局及学区防控疫情通知要求,在“清明节”放假期间,我们倡导居家过节,非紧急不离平,不前往省外、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离开平江学生需履行请假手续,并及时跟本班老师和村组(社区报备),并在返校时按照最新防控要求做好返校准备。</p><p class="ql-block">二、安全教育不放松。</p><p class="ql-block"> 1. 倡议网上祭祀。请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不到外地祭祀,主动劝告在外亲友不返乡祭祀,减少人员流动、人员聚集,外出戴好口罩,全力阻断疫情传播链。倡议大家采用网上祭祀、鲜花祭祀、家庭追思等祭祀方式,以精神传承代替传统实物祭祀,以环保、低碳的方式缅怀逝者。</p><p class="ql-block"> 2.节俭安全祭扫。提倡老人在世多孝敬,离世祭祀不攀比,倡导文明低碳祭扫,以献花、鞠躬、挂黄丝带等节俭环保方式进行祭扫。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自觉破除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爆竹烟花等陈规陋习,消除森林火灾隐患。</p><p class="ql-block"> 3.防溺水安全:为了防止溺水悲剧发生,家长一定要时刻绷紧安全弦,做好孩子的安全监管和安全教育,严禁孩子到池塘、水渠、河边玩耍、游泳,严防溺水事故发生</p><p class="ql-block"> 4.交通安全:带孩子外出时,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车,都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让孩子在马路上嬉戏、打闹;乘坐公共交通要遵守秩序,不能让孩子把胳膊、头等部位伸出窗外;注意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特别是开空调密闭状态下,防止高温窒息;不要乘坐酒后驾驶、超载、无牌无照、报废的车辆;未满12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乘坐摩托车时要佩戴头盔!</p><p class="ql-block"> 4.饮食安全:清明期间正是野生蘑菇迅速生长时期,教育孩子不随意捡拾蘑菇、不摘食野果,以防食物中毒;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吃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防止病从口入。</p><p class="ql-block"><br></p> 清明节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p><p class="ql-block">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清明节习俗 <p class="ql-block"> 扫墓:按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讲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疫情期间倡议大家采用网上祭祀、鲜花祭祀、家庭追思等祭祀方式,以精神传承代替传统实物祭祀,以环保、低碳的方式缅怀逝者。)</p> <p class="ql-block">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插柳戴柳以辟邪;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推。</p> <p class="ql-block">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p> <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 清明节相关古诗词鉴赏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唐)杜牧《清明》</p><p class="ql-block">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p><p class="ql-block">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p><p class="ql-block">——(宋)欧阳修《采桑子》</p><p class="ql-block">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p><p class="ql-block">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p><p class="ql-block">——(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p> <p class="ql-block"> 请家长们加强对孩子的关爱与监管,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和谐的、有意义的绿色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官塘中心小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