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学习方法之前,爸爸先讲讲兵法。爸爸读过一本小说,书中有人问一位名将:“我看你用兵不过如此,处处中规中矩,毫无出奇之处。”名将回答:“兵法即常法。不循常法,必败无疑。”常法就是老生常谈的常识常理,蕴含着用兵的一般规律。那位名将处处遵循兵法中的常识常理,平时把士兵操练得千军万马如一人,如臂使指;作战时堂堂正正碾压过去,所向无敌。爸爸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为将之道。我强敌弱时,无须奇谋妙计,靠实力碾压就行了。双方势均力敌时,比拼的往往是看谁先犯错、谁少犯错。谁能处处遵循常识常理,不犯错、少犯错,就已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敌强我弱的时候,才需要靠奇谋妙计来翻盘。曾国藩一介书生,用什么战略战术打败了太平军?他讲:“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驻守时在营寨外面筑高墙、挖壕沟,壕沟又深又宽,而且连挖五道以上,谁也别想偷袭;进攻时也是围住敌人挖壕沟,一道又一道壕沟,谁也别想逃跑。不少同僚嘲笑这个办法太笨,太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曾国藩就是靠着这个笨办法,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生生把太平军困死、耗死。因为这套战术,曾国藩也被人称为“曾铁桶”。太平天国面对这样几乎不犯错的对手,先是内乱、后是分裂,连番犯大错,怎能不失败?学习方法与兵法是相通的,奇招妙计只是权宜之策,遵循常识常理才是长久之道。不犯错就是胜利,不走弯路就是捷径。肯下笨功夫,乃是大智慧。<br> 在学习上也有一种老生常谈的方法,与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坚持预习、听讲、复习三部曲,预习好比挖第一道壕沟,听讲好比挖第二道壕沟,复习好比挖第三、第四、第五道壕沟,反反复复把每一堂课的内容吃透。就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三部曲中,预习是关键。课本知识多数通过自学就可以学会,少数需要老师教导才能学会。课前预习,就是先自学一遍,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上课时就会心中有数。听老师讲自学已学懂了的部分,等于复习一遍。听老师讲自学领悟之外、课本之外的部分,印象会更为深刻。听老师讲自学没学懂的部分,精神会高度集中。假如还是没有听懂,可以现场提问,直到学懂为止。如果课前没有预习,上课时就心中无数,不知道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课本上有的?哪些是课本上没有的?哪些是重点、难点?泛泛而听,印象不深。有预习,上课时处于主动状态,与老师同频共振;没有预习,上课时处于被动状态,只能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走。为了对抗遗忘,复习必不可少,一般至少得复习三四遍。当天复习一遍,周末或月末复习第二遍,期中考试前复习第三遍,期末考试前复习第四遍……。这个方法看上去费时费力,但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走回头路,不打“拉锯战”,实际上省时省力。学习好比熬粥,应当先用武火烧开,然后用文火慢炖。预习、听讲就是用武火烧开,复习就是用文火慢炖。有些同学课前没有预习、课堂没有跟上,好比没有一鼓作气把水烧开。课后复习不及时,好比把水放凉了。假期报班补课,好比重新烧水。如果火候还是不够,到头来仍是一锅“夹生饭”。<br> 战略上唯有坚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笨办法,战术上有没有战必胜、攻必取的巧办法?有!爸爸运用矛盾分析法,结合自身经验和他人经验,总结出一种学习方法,取名为“换位模拟法”。有两种换位模拟方式。 方法一,站在作者的角度,模拟创作过程,即站在教材编者、文章作者、公式定律发现者的角度,模拟教材编写、文章写作、公式定律推导的过程。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谈授予之道。同理,学习之道,索之以鱼,不如索之以渔。具体怎么做?以唐诗《钱塘湖春行》为例。<br> 第一步:思路还原。首先用思维导图,把《钱塘湖春行》的写作思路梳理出来。首联勾勒全景,“孤山寺北贾亭西”交代观景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湖景。颔联和颈联摄取了四个特写镜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飞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绘花草。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喜爱之情。<br> 第二步,换位思考。梳理完毕,我闭目假想,自己就是作者白居易,早春时节来到西湖边,看到春光美景,诗兴大发。写什么呢?就像摄影师那样,先拍个全景。湖面太单调了,得有背景映衬。环顾周围,有山、有寺、有亭,好,背景图有了。再看西湖,湖水刚刚涨到与湖堤平齐。满镜头都是水面不好看,得留出一小半拍天空。空空如也的天空也不好看,有云的天空才丰满、才灵动。正值春天多云,湖水上涨,云幕低垂,一上一下,形成对比。好,全景图有了。再来几张特写。活动之物总是会先吸引眼球。湖边树上有几只黄鹂飞来飞去,先抓拍一张。写黄鹂的诗不少,偶像杜甫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名句,我怎么样写才能独树一帜呢?得写出季节特点!早春最宝贵的是什么?暖阳啊!游客都挤在向阳的地方,那鸟儿不也得争着站在向阳的树枝上?这句就写“几处早莺争暖树。”眼前掠过一只燕子。燕子刚从南方回来,这会在干嘛呢?衔泥筑巢啊。脑海里立马浮现出屋檐下的燕窝。这能住在西湖边的人家,非富即贵。这是“谁家新燕啄春泥”呢?好友刘禹锡写出了“旧时王谢堂前燕”这样的名句,我这句也可与之媲美吧?拍完动物,再拍两张花草。这湖边的野花没人打理,东一簇西一簇,看得人眼花缭乱。写春花的诗也很多,怎么样写出特色?就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吧:“乱花渐欲迷人眼”。青草刚长出来,该怎么写?有韩愈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珠玉在前,无论怎么写都难以超越,更为难的是还得跟上联押韵。那就展开联想写“草+”吧。此刻我正在春游,春游又叫踏青!此刻最容易联想到什么?当然是骑马踏青!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押韵的问题怎么解决?试来试去,只有马蹄的“蹄”字能押上韵,那就写成“浅草才能没马蹄”。你觉得我在用马蹄衡量草的高度吗?不,我在向你的脑海中投射一副骑马踏青图。该收尾了。写景当然离不开抒情。此刻心中充满喜爱之情。最爱的是什么?最爱在杨柳成荫的白沙堤上散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作者最爱的其实是三潭印月,可是只有白沙堤的“堤”字能与上联押韵,就只能写成白沙堤了。这样换位思考,是不是能够捕捉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对诗篇的理解是不是加深了一层?<br> 第三步:创作模拟。模拟白居易的思路和写法,写一篇文章试试。我们不熟悉西湖,那就写《曲江池春游》。开篇先给曲江池画个背景。白居易用孤山寺、贾亭作为西湖的背景,我们不妨用大雁塔、唐城墙遗址公园作为曲江池的背景。第一句:从大雁塔南广场出发,沿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一路向南,到唐城墙遗址公园折而向东约三里,便来到曲江池遗址公园。这既是背景图,也是导游图。然后勾勒全景。白居易写出了早春西湖“水面初平”的特点。曲江池有什么特点?曲江池是一个汉唐文化遗址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汉唐历史文化融入自然景观。第二句这样写:春日的曲江池如同一大一小两面充满汉风唐韵的镜子,镶嵌在西安城的东南郊。这里用的是航拍视角,从天空往下看,湖面恰如镜子。用“西安城”而不用“西安市”,把西安城墙的景象也带入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巨大的全景图。白居易用“云脚低”映衬湖面、形成对比。曲江池周边有什么?有住宅小区,有W酒店。我们何不用充满现代气息的W酒店来映衬具有古典气息的曲江池?第三句这样写: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W酒店如同巨大的梳子,倒映在池水中,荡漾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接下来写曲江池的主要景观。白居易写了两种动物、两种植物。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把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写进去。曲江池最吸引游客的动物是什么?一是鱼群,二是鹅鸭群。白居易用一个“争”字,写出了黄鹂的活泼。游客向曲江池中投食的时候,那鱼群、鹅鸭抢食的场景也很壮观。这一部分可以这样写:带小孩的游客把掰碎的馒头投向水中,瞬间锦鲤云集,万头攒动,将碎馒头一抢而光。几只白鹅和麻鸭姗姗来迟,将鱼群驱散,向着游客引吭高歌。待游客再次投食,鹅鸭你争我抢之际,锦鲤又蜂拥而上,凭借速度优势,一击而中,倏忽远去。白居易用“谁家”二字,让人从燕子联想到西湖民居。刘禹锡更是从眼前的燕子联想到东晋的豪门大族。曲江池让人联想到什么?当然是“曲江流饮”的典故!接下来可以这样写:遥想盛唐之时,那些新科进士们在曲江池畔宴饮,置酒杯于盘,放入池中流转,转至谁跟前,谁取杯畅饮。其时可有锦鲤和鹅鸭来捣乱?曲江池最美的植物是什么?春天是杨柳和桃花、樱花。单纯写花草很难出彩,把花草与人、物联系起来才动人。白居易用“迷人眼”写出春花之烂漫,用“马蹄”带出骑马踏青图。崔护写出“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的千古名句。曲江池畔的桃花、樱花让人联想到什么?爸爸想起凡凡小时候,每年春天都会让凡凡跟曲江池西路的桃树比一比高低。这部分可以这样写:步行道两侧,桃花怒放、樱花初绽。记得凡凡童年时,曲江池畔的桃树还是新栽的小树。每当桃花盛开,我都要让凡凡跟桃树比一比高低,并拍照留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凡凡已长成翩翩少年,桃树也枝繁叶茂可遮阴。杨柳让人联想到什么?杨柳代表惜别与思念,让我马上联想到寒窑传说。这部分可以这样写:行至曲江池东南角,来到寒窑遗址公园。相传这里就是著名戏剧《五典坡》中,王宝钗苦守寒窑十八载,终于等得丈夫薛平贵荣归的地方。池畔那青青杨柳,在春风中轻舞飞扬,似乎在诉说着王宝钗的无尽相思。尾联白居易写自己最爱的是“白沙堤”。爸爸最爱的是什么?爸爸最爱的是西南角的荷花池。凡凡小时候,爸爸最爱干的事情就是带凡凡去荷花池边捉虾。这一段可以这样写:春日的曲江池,满目皆美景,而我最喜欢的是西南角的荷花池。凡凡童年时,我经常带着凡凡到荷花池捉虾。凡凡提着小桶站在岸边,我拿着小网兜伏在水边。看到水底的虾后,一手把网兜藏到虾的身后,一手在虾的前方水面轻轻一点,受惊的虾弓身往后一跳,正好掉落网兜里。每捉到一只虾,凡凡都欢呼雀跃。每次我们都满载而归。尾联由景入情,文章最后也以抒情结尾:游客们走进曲江池,如同走进一幅画卷、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我和凡凡走进曲江池,如同回到自家的后花园。这里每一处风景都留下了凡凡成长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能拾起美好的回忆……这样模拟创作一次,是不是彻底把范文吃透了?真正把作者的创作方法学到手了?<br> 方法二,站在老师的角度,模拟授课过程。这个方法在国外又叫费曼学习法,源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费曼的方法是,假设要把知识或概念教给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首先对知识进行简化、条理化,力求能让孩子听懂。当你按照孩子能听懂的标准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重新学习,再来传授。最终检验你是否彻底掌握知识的标准,就是你能否把它传授给另一个人。这个方法并非费曼独有,中国古已有之。《礼记•学记》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爸爸上学时也发现,模拟授课有助于更透彻、更完整地理解课堂知识,经常用这个方法复习功课。爸爸的做法是,首先把自己从学生的角度转换到老师的角度,把学习任务转换为授课任务,假定要把某一篇课文、某一个公式定律、某一章教材,传授给学生。<br> 第一步:梳理大纲。这一步与方法一相同,先用思维导图,化繁为简,梳理出一个大纲,并记住这个大纲。<br> 第二步:模拟授课。依据脑海中的大纲,以简驭繁,模拟向学生授课,力求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br> 第三步:查漏补缺。在讲授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还有遗忘的地方,有似懂非懂的地方,有理解不透彻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查找教材、查找资料,或向老师求教。问题解决后,继续讲授,直到可以完整、清晰地讲完为止。<br> 教师届有一句话:老师要给学生舀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学生突破自己知识边界的最好办法,就是转换到老师的角度,从而发现边界、突破边界,使自己的知识量由一碗水涨到一桶水。<br> 苏轼诗中有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站位太低带来的局限。怎么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必须转换站位,跳出庐山看庐山!同理,我们在书山中探索的时候,也会因为站位的局限,只看到云雾,看不到真相;只看到一隅,看不到全貌。只有转换站位,站到作者、老师的角度,才能看得更清晰、更全面。这也符合矛盾运动的规律。作者与学生、老师与学生是两对基本矛盾。学生突破自身局限的方式,就是转换到作者、老师的角色。学文如此,学武也是如此。爸爸学陈氏小架太极拳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要“松”,但怎样才能“松”,没有几个人能说明白。直到爸爸听到一位明师讲:“松向紧中求”,这才焕然大悟。陈氏太极拳练的是缠丝劲,浑身就像拧毛巾一样,不断螺旋缠绕,由松入紧,由紧入松,循环反复。功夫下足了,自然就会松下来。一开一合、一松一紧、一虚一实,这样遵循矛盾运动规律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太极拳。一味松松垮垮练出来的乃是太极操。爸爸希望你们懂得“换位模拟”学习法,更希望你们懂得矛盾运动规律,掌握矛盾分析法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方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