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担三尺三,——与话题作者谈谈配图片

七月白荷74339290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七月白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下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配曲:荞麦花</span></p> <p class="ql-block">  制作美篇时,如何使配图和文字更贴近呢?本文就是想和美友们探讨一下,我们就借“挑水”这个由头说起吧!</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时,吃水主要靠挑,一身汗一身水,挑水也是个技术活。两天前,网友“憨歌靖辉”发来一篇文章,“知青生活点滴”(挑水),说第一次挑水,他们四个男知青一同上阵。下乡前,四个人没有谁挑过水,更何况是去山下挑水了。</p><p class="ql-block"> 两个大水桶一根大扁担,扁担一上肩,压得肩头生疼,由不得顺着山路向上小跑,跑不出多远,扑通一下坐在地上,直喘粗气。另一位接力,继续这般重复……,就这样,四个人终于把一担水弄到了山坡上的知青点,每个水桶都只剩下半桶,身上的衬衣早已湿透。</p><p class="ql-block"> 当时四个人还抱怨,嫌村干部准备的桶太大,应该先弄一副小一点的让他们先适应一下。真是应了那句话,人是被逼出来的。每天要用水,一担一担挑,没过多久,他们四个人都可以肩挑一副大水桶,沿着山路悠哉悠哉地上山了。</p><p class="ql-block"> 歇脚的时候,也只是换个肩而己,再也不会把水桶放在地上,因为山路坡斜会把水洒出去的。他们的肩膀就是在这样的劳作中坚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挑水)是《老男孩的故事4》,也就是前述“知青生活点滴”中的一篇,全文字数不多,用了八张图。作者并没有严格地按“文截图”要求编排,图片之间字数长短差距太大,有一节带标点符号只有28个字,是两图之间正常文字长度的十分之一,因此美篇被切割的七零八落,读起来不连贯,不舒服。</p><p class="ql-block"> 所选八张图片中,有一半跟文字没关系。例如其中有一图是一个人正费力地向上推一圆石球,图中刻的字是“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看起来和文中那句话一字不差,但和文章显示的主题没内在联系,所以我点评时就直接指出“图片没有选好”。</p><p class="ql-block"> 图片没选好,文章却获加精,这是因为文字平实,通顺。《难忘的知青岁月》在美篇八大领域中属于情感类,情感类话题以文字见长,一般只要文字优美,图片清晰,配曲动听,三者做到有机地结合,文章一般都会被推荐上首页展示或获加精的。</p><p class="ql-block"> 做为话题主持人,我是真心希望各位作者多拿积分,该指出的问题不留情面地指出,该加精的作品决不犹豫地加精。对“憨歌靖辉”的图片,我提意见后,他《老男孩的故事5》选图就认真多了。他们插队的地方在秦岭北麓甘峪口,第五集除一张图片外,都紧扣文字,展现的图片也符合当地山形地貌,这就是进步。</p> <p class="ql-block">  挑水浇地是乡村的一道风景。两个水桶挑着,嘴里还哼着小曲,在农村有这种功夫也是一种资本,当年挣工分都会挣得多一些。我们校友在大荔高明公社曹家洼插队,刚下乡时,为了检验女知青的劳动能力,队长让女生先挑水。</p><p class="ql-block"> 曹家洼位于旱原上,井深36丈,洗衣、灌溉的水都取之村边涝池,也就是东北人说的大水泡子,因此挑水是基本技能。那天下午,队长召集女生到涝池挑水,胡丕英先来,只见她娴熟地抓起扁担,一手一只挂上水桶,扁担在她肩上轻轻颤悠,大辫子和围巾随风飘动,满满的两桶水一点没洒。接下来小张和小王也表现不俗,顺利地担来了水。</p><p class="ql-block"> 孙卓和老红军的女儿在家都没挑过水。她俩从人前一直退到人后,最后没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上。弓着腰,两只手按住扁担的前部,一走一摇晃,桶里的水很快洒出去一半。孙卓跟在老红军女儿后面,两只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心中一慌,整桶水全打翻了。最后评定工分,胡丕英她们三人7·5分,孙卓她俩6·5分。</p> <p class="ql-block">  孙卓这个美篇题目是《曹家洼二三事》,挑水只是其中一段,她选用的全是上山下乡的宣传画,符合文章主题。用图画用对了,效果有时比照片还好!关永祥的美篇“回家过年”找不到老照片,题图就是他自己画的。一个身着蓝平布红卫兵站在敞篷车厢上,目视前方,时代感极强。看落款是2022年3月28日,我估计这幅画是关永祥专为自己文章画的,这么费心费力,说实话为他美篇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我们话题有些作者本就是老年大学绘画班的高材生,像广东知青清姐就喜欢为自己的文章画插图,图文并茂,令人印象深刻。前几天红叶发了一篇文章“那时我们都年轻”,九张插图全是自己画的,紧随文字内容,贴近文章主题,制作的美篇跟一本连环画一样。</p><p class="ql-block"> 女同志喜欢打扮,穿什么颜色衣服,配什么包,都十分讲究。美篇也是这样,比如你一集图片以油画为主,就不要再加国画了,更不要加卡通画;如果是以花卉特写为主,就不要乱加建筑等,风格一定要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话题里《知青文坛》《知青文苑》《洞岭文艺》等经常刊发老知青书法绘画,对这些作品,我们要求高一些。而对文字作者自己配图,要求就低一些,你要画驴,画成马和骡子也不要紧,不画成牛就行。</p> <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刚收到过一篇和挑水有关的文章,说他们知青点进城买药,回来发现少了两瓶鹿茸精,去找拉板车的“宋司机”,他人不在家。后来两位女知青去挑水,发现井里有个人头,大吃一惊。人们闻讯围到井口,发现“宋司机”头上冒着热气,全身泛红泡在水里。原来他把一瓶鹿茸精偷吃了,浑身发烫,便跳到井里“冰镇”降温来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篇来稿,我先仔细看了插图,没什么毛病才长出一口气。记得去年有篇文章,说他们生产队政治队长是个“运动狂人”,整天揣着本红宝书,抓阶级斗争新动向,胡乱整人,犯了众怒。后来这个政治队长说话不慎,被上纲上线,大家要批斗他,他却失踪了。过后知青去挑水,发现井里有东西,桶放不到底。由于井很深,看不清是什么,后来政治队长的尸体浮上来了,想想喝了两三天泡过死人的水,人们心里直犯呕。</p><p class="ql-block"> 文章接着写有人想起来了,前两天在井台上发现过一本红宝书,可能是政治队长投井自杀前有意留下来的。这件事大致就这么个经过,作者文字朴实,叙事清楚,但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又没留下照片,于是他配图就用了一张红宝书的特写。拿这样的图片做插图,表明年代,现在没人给作者扣帽子,但总让人觉得用这样的图片不得劲。</p> <p class="ql-block">  写挑水,用图精到也大有人在。 3月27日,河北正定的美友“丘山雨田”发来一篇“辘轳”,只配了一张图片,就是上图那张。图片精美,文字秀丽。他开篇写道“辘轳早己化作我那遥远的乡村童年,随风逝去。时而在梦里转来转去,儿时记忆像被粗壮的井绳,缠绕着,越缠越多,一圈二圈……”</p><p class="ql-block"> 文章依次写了摆桶、绑绳、摇把、担水等等,欣赏了这篇佳作,犹如喝了一碗清冽甘甜的井水,心里十分舒服,我毫不犹豫地为这篇文章加精,并打算推荐给美篇平台运审,再加一个美篇精选,即我们俗称的“加双精”。</p><p class="ql-block"> 按规定,美篇情感类作品,采用“文截图”的制作方式,起码要有三张至二十张图片,方能获加精。“丘山雨田”只用了一张图片,但选图精美,破例可以加精。“说说”按规定最高可用九张图片,但许多高手喜欢用一张图,更醒目,效果也挺不错。</p><p class="ql-block"> 切记!适当图片的使用能让文章更具美感。我们有些作者总喜欢堆砌图片,我认为一篇情感类文章插入照片,应在二、三段落插入一张,首尾各一张,保证文章整体的美观。图片可以衬托作品,生动作品,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万万不可让图片抢了文字的风头,影响整篇文章内容的连贯性。</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一梦匆匆过,岁月悠悠找不回。但忆下乡挑水事,难忘那井那辘轳。”在《难忘的知青岁月》话题中,每个月都有回忆担水挑水的文章。前两天就有“真诚待你”的说说“挑水”及“艾庐居士”写的《我的知青生活16》,这两位都是美篇制作老手,所选图片十分妥贴。美篇与其它平台不同的是求文字、图片、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只要你想让你的作品得到加精,让你的文章有阅读量,就必须图文并茂,必须有读者的阅读和欣赏,必须让你的作品给人想读的感觉,方算成功!</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讲,情感领域的图片要求标准比摄影领域低,但也要求清晰度高,图片完美无水印,裁切后无白边,数量根据你采用的文体定。“文截图”从三张至二十张,多几张也无妨;“图配文”从二十张至二百张。组合排版以美观大方赏心悦目为基础,达到文字与图片相辅相成,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 有些作者配图极不认真,将原照放在桌子上,拿起手机就翻拍,有时因反光照片中间一团白也不管,编入美篇就匆匆发出了。这样敷衍了事可以说是对读者极不尊重。其实,有老照片需要做配图,你完全可以让儿女帮忙上电脑扫描一下,或上街到照像馆请专业人员帮忙扫描,扫一张大约一元钱,两个鸡蛋的价格!</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照片是张挑水图片,原图说明是社员挑水浇地抗旱的,结果被一位作者放入自己文章中,做知青担生活用水的配图,极不严谨,再说,我们下乡那年头,也没有这样的塑胶桶和白塑料桶。如果你一时找不到相符合的照片,把这张照片复古成黑白也凑合能用。</p><p class="ql-block"> 我在与话题作者交流中,有些人说不会玩电脑,其实,将照片从彩色变为黑白,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找好图片后,打开编辑,先点“滤镜”,再选“胶片”或“人像”,最后按自己所需质感、年华、黑白,点一下照片就变色了。下图就是那张彩照变黑白的图,有时做插图也可以假乱真。</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组图片,有水桶,也有喂猪的饲料桶,最后一张是粪桶,粪勺就在后面,选图人粗心大意,把它列入自己挑水的文章当配图,粪桶当水桶,让人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知青上山下乡大江南北都有,写回忆文章选用图片时,细心一点的作者从网上下载图片时,都会找跟自己下乡地相近的地域,起码山区与平原,南方与北方,水塘和涝池,辘轳井和手压井要分清。</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有位经常给话题投稿的女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洋井”,我看了图片有点不解,后才了解到当地人把手压井都称为洋井。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冬青果”在几篇文章中都附有他们当年连队吃水用井的照片,我看就是用几块厚木板围了个四方形,边上野草丛生,不象是吃水的井。我发消息给“冬青果”后,他说那井己多年不用,井口长满了野草,还专门又写了那种井的结构及兵团战士当年取水挑水的方法,让美友和我都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还想特别提一个人,就是天津老知青“滨海”。春节过后,他连续编辑转发了战友们己结集成书的回忆文章,原书中图片少,当我提出最好多加图片后,他专门收集整理了铁力独立二团不少老知青照片,分别制作加在美篇里,张张妥贴,让人特感动。</p> <p class="ql-block">  截止目前,美篇累计注册用户2亿多,累计创作用户4000万。35岁以上用户占70%,活力中老年是平台核心用户。我们《难忘的知青岁月》参动互动的人群比较稳定,到三月底互动人数己达50多万。老知青纷纷在这里沉淀聚集,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逐渐建立起一个独一无二的线上社区。</p><p class="ql-block"> 现在玩美篇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话题平均每天新增美友600多人,日访客数近7000多人。做为官方认证的话题主持人,我压力山大,2021年在美篇2000多个话题中,我们脱颖而出,被评为最有影响力的话题,2022任务更艰巨。</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美友可能发现了,我最近发的说说比较多,还有几篇文章一发就是几十张照片,这些都是我分门别类分别挑选的,除网上下载外,有些专题图片,小众照片都是和原作者打过招呼的。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人民服务,“天下知青是一家”,像有名的大闸蟹一样,这些照片经我“水洗”,话题作者便可以大胆使用。</p><p class="ql-block"> 年前,我写过一篇“从老吴爱写诗说起——谈美篇玻璃板的制作”,与美友交流后效果不错,不少作者制作的“玻璃板”美篇,水平提高一大截。今天借“挑水”这个由头,和美友交流一下配图的心得,希望大家浏览,并提出你的看法与主持人互动。谢谢!(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