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黑色羽冠的鸟儿黄喉鹀

海阔天空(刘佳)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别名春暖儿、探春、黄豆瓣、黑月子、黄眉子、黄凤儿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共2个亚种。夏羽前额、头顶、头侧和一短的冠羽概为黑色,眉纹自额基至枕侧长而宽阔,前段为白色或黄白色、后段为鲜黄色,有时延伸至枕,明显较前段宽粗。后颈黑褐色具灰色羽缘或为灰色。背、肩栗红色或栗褐色、具粗著的黑色羽干纹和皮黄色或棕灰色羽缘。</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两翅飞羽黑褐色或黑色,外翈羽缘皮黄色或棕灰色,内侧飞羽内翈羽缘白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棕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腰和尾上覆羽淡棕灰或灰褐色、有时微沾棕栗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褐或棕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羽缘浅灰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大形楔状白斑。颏黑色,上喉鲜黄色,下喉白色,胸具一半月形黑斑,其余下体污白色或灰白色,两胁具栗色或栗黑色纵纹,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冬羽黑色部分具沙皮黄色羽缘,其余似夏羽。</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头部黑色部分转为黄褐色或褐色,眉纹、后枕皮黄色或沙黄色,有时眉纹后段沾黄色,眼先、颊、耳羽、头侧棕褐色。颏和上喉皮黄色或污沙黄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胸部无黑色半月形斑,有时仅具少许栗棕色或黑栗色纵纹,两胁具栗褐色纵纹,其余同雄鸟。幼鸟和雌鸟相似。头、颈和肩棕褐色具黑色羽干纹,眉纹淡棕色,背棕红褐色具黑色羽干纹,翅黑褐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羽缘,飞羽具棕色羽缘,腰灰褐色。颏淡黄色,喉、胸红褐色具细的棕褐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或污白色,两胁具黑色羽干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色。</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尤喜河谷与溪流沿岸疏林灌丛,也栖息于生长有稀疏树木或灌木的山边草坡以及农田、道旁和居民点附近的小块次生林内。黄喉鹀也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麓、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迁徙季节亦不结大群,途中会选择平原的杂木阔叶林落脚。</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除西南亚种在中国为留鸟不迁徒外,其余两亚种均迁徒。春季最早在3月。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间、特别是迁徙期间多成5-10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多达20多只的大群,沿林间公路和河谷等开阔地带活动。性活泼而胆小,频繁地在灌丛与草丛中跳来跳去或飞上飞下,有时亦栖息于灌木或幼树顶枝上,见人后又立刻落入灌丛中或飞走。多沿地面低空飞翔,觅食亦多在林下层灌丛与草丛中或地上,有时也到乔木树冠层枝叶间觅食。</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期间几全吃昆虫。在长白山的研究,除成鸟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为食外,幼鸟则多以昆虫的幼虫为食,主要有鳞翅目夜蛾科、麦蛾科、尺蠖科、螟蛾科、膜翅目叶蜂科、毛翅目石蛾科、双翅目食蚜蝇科。</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繁殖期5-7月。1年繁殖2窝,第一窝在4月末至6月初,第二窝在6月初至7月初。刚迁入繁殖地时成群活动在低山开阔地带的农田、道边、河谷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和小林内,随着天气的转暖,逐渐沿河谷与道路两侧的次生林和灌丛向上部地带扩散。4月中下旬开始占区和求偶鸣叫,羽冠耸立,鸣声悦耳。5月初开始营巢,在林缘、河谷和路旁次生林与灌丛中的地上草丛中或树根旁、也在离地不高的幼树或灌木上筑巢,距地高0.8米以下。</p> <p class="ql-block">  黄喉鹀,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甘肃、贵州、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和台湾等地。其中东北地区为夏候鸟,陕西、甘肃、宁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为留鸟,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等地为冬候鸟,其余地区为旅鸟。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无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雪儿蜜朵《鸟儿奏鸣曲》</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山东莲青山风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