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日之计在于晨”,晨圈是幼儿一天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幼儿和教师每天都要共同经历的一个仪式性的活动。为更好地了解晨圈的价值与意义,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晨圈活动,2022年3月31日晚上,丹阳市潘云霞学前教育工作室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云上教研活动。</p> 案例分享,省思“教育价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项通常在早晨的时间,老师和幼儿以围圈的形式,开展以谈话分享为主的活动,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孩子、师幼之间建立联结。《自然角中的观察与发现》、《七步洗手法》、《科学探索:种植向日葵》、《“疫”样生活》,活动由四位老师的晨圈视频分享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结束后,四位老师分别围绕选择内容和环节的意图,此次晨圈活动幼儿前期有哪些经验,后期教师在材料、资源上又提供了哪些延展性的支持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p> 互动研讨,审视“教育实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每位教师针对晨圈活动中观察到的师幼互动、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交流,每位教师都将自身的感受或是困惑毫无保留地呈现。晨圈活动和晨谈活动有什么区别?对于新手青年教师如何更快的掌握晨圈活动的组织方式,是否有基本的模式?谈话的主题可以有连续性吗?可以通过音乐律动、游戏等形式让晨圈活动营造更自由、宽松的氛围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大家的困惑潘园长一一作了专业解答,她建议人数少的班级可以采用围圈的形式组织晨谈,并介绍了晨圈四步曲:互相问候、签到点名、播报天气、中心话题,但也明确指出晨圈的内容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晨圈的话题有主话题和次话题,可以进行个性化地进行教研和调整。强调教师在组织每个环节、利用每个形式时,要将目标记在心里,鼓励教师思考:我是基于儿童的什么经验设计这样一个形式?做一个立足儿童去不断追问的反思型教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走出“自我”的桎梏,打破思维定势,审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进一步激发工作室共生共长的内驱力。</p><p class="ql-block"><br></p> 专业引领,探索“教育智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潘园长围绕每位教师的晨圈活动视频,和工作室教师一同分析和解读,从晨圈活动的价值思考、环节内容的意图,中心话题的选择、思维导图的教育理念等方面,给予了成员们专业引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潘园长对各位老师在点名环节都说清楚了孩子没有到园的原因做出了肯定,通过这个环节,有利于引发幼儿对同伴的关注,树立集体的归属感。其次,在选择中心话题时要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该适时地追问,帮助幼儿拓展思维、总结经验,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最后,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建议画面大一点,让每个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记录的是孩子分享的内容,帮助儿童借助这样的方式进行经验的梳理,同时也引导教师传递孩子其中的教育理念,“老师把你们的讨论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了,我做的事与你们做的事是有关联的。”真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肯定、被关注,而一种思考与学习的经验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儿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学前教师,我们需要“向内看”,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对应的内心动机,总结经验并思考如何用它指向下一步的行动,我们坚信教育是通向光亮与希望的幸福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