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2年4月下旬,与好友相约专程赴河南洛阳市,赏牡丹花游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营造达1400余年之久,现有伊水东西两山峭壁的洞窟2345个,长达1公里,佛像11万余尊。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途经龙门东山琵琶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陵园(白园),顺道一游。白园的山间林海颇有仙风道骨之韵,是全国纪念白居易的唯一主题公园。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白园建筑古朴典雅,四季有花,曲径通幽,主要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时书屋等10余处景点。</p><p class="ql-block"> 步入龙门石窟,首先参观卢舍那大佛,这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佛像群。建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佛像共九躯,主佛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按自己容貌仪态雕刻的,大佛右侧为大弟子迦叶,左侧为小弟子阿难,继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和咄咄逼人的力士,构成了一组极为精堪的艺术群象。“卢舍那”意光明遍照佛,身高17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这尊神秘微笑著称的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秀目微微凝视下方,睿智而慈祥佛容,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 据说以皇帝本人形象造佛像,历史上有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古画武则天像与卢舍那大佛竣工之日,武则天亲率文武百官参加开光仪式,并在伊水东岸礼佛击鼓奏乐,至今尚存擂鼓台。龙门石窟摩崖式佛龛,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将佛国世界充满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群雕是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卢舍那佛龛群精湛的雕刻高踞中国石刻艺术巅峰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石窟,洞内小窟繁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洞内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合约签订后回京,途经洛阳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把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p><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万余,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宾阳三洞造像完整,构图精美,纹饰多变,被誉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最具代表性的汉化典型洞窟。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以及美术发展史上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飞舞奏乐、栩栩如生的飞天.....宾阳中洞是由无数能工巧匠共同建造与雕凿的浩大工程,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是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据说,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为此,大禹凿开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与洛水汇合一起汇入黄河,从而解决了水患。龙门山的东山因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佛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日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此外,龙门石窟有碑刻题记2860余品,代表作:“龙门二十品”、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盛传鱼跃龙门的故事。据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孟津”即洛阳,北临黄河,水流湍急,河中鲤鱼,顺洛、伊之水逆游而上,至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在龙门伊阙,曾爆发过著名的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谓白起的成名之战。当时,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先出击,白起以少量兵力钳制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地区。迫使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东魏元年铭石造释迦五尊立像;隋唐五代有大卢舍那像龛、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等,是龙门石窟造像的鼎盛时期;宋代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明代惠简洞窟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题记,均为明万历年捐资修路的内容;清代乾隆帝游幸龙门,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中洞呈马蹄形,穹窿顶,中央雕刻莲花宝盖,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洞窟雕刻手法为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主佛释迦牟尼,其侧侍立有二弟子、二菩萨偕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洞中自上而下共四层。第一层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维摩变”;第二层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帝后礼佛图,反映当时生活风俗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然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雕多被盗往国外,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第四层是“十神王”的浮雕像。宾阳北洞的主佛是“剪刀手”佛像(阿弥陀佛)。据考:“剪刀手”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颇能传达强烈意志。</p><p class="ql-block"> 万佛洞因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分前后室,窟顶有精美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衣纹用浑圆刀的唐代雕刻手法,施手“无畏印”,束腰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洞的南北两壁整齐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还有六位伎乐人,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洞口南还有观世音菩萨像,高85厘米,身体成“S”形曲线,以婀娜的身姿、高贵的气质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顶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在龙门石窟非常罕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释迦牟尼,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二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佛释迦牟尼面容清瘦,眼含笑意,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古阳洞内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华丽,特别是龛的外形、龛楣、龛额的设计,有莲瓣似的尖拱、有屋形建筑、有帷幔和流苏,并在龛楣上雕造佛传故事。如释迦多宝龛的“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北魏皇室贵族不惜巨资,开凿窟龛,广植功德,祈福免灾。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精选的二十块造像题记,记载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亲眼目睹这一书法珍品。</p><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躯硬直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呈北齐造像的特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看经寺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宽1.1米,高0.8米,四壁垂直,雕有高0.18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擂鼓台三洞传说是当年武则天亲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开光仪式时,乐队擂鼓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其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洞顶作穹隆形,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到北壁成半环形,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北洞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洞内有三尊大坐佛,东壁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又称“大日如来”,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北洞雕有八臂观音一尊,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p><p class="ql-block"> 摩崖三佛龛共七尊佛,分别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主佛弥勒佛,据佛经记载是“未来佛”,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曾经历天竺(印度)、新罗(韩国)、吐火罗(西伯利亚)、康国(中亚)等国参予建造,已发现的西域乐器、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域外元素与中华文明交融,堪称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现存的17种乐器中,有9种是从西域传来的,由波斯、印度传来曲颈琵琶和五弦琵琶,万佛洞两壁壁基的伎乐天女,手持曲颈琵琶,身上丝带仿佛也随着音乐起舞飘扬,大有飘飘欲仙的神秘和美妙。宾阳洞门拱下一对带有明显古希腊爱奥尼亚风格的石柱头和壁画的联珠纹、葡萄纹、忍冬卷草纹雕刻,也来自西域艺术装饰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笔者拍摄的龙门石窟短片</p> <p class="ql-block">远望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灯光下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守护卢舍那大佛的金刚和力士</p> <p class="ql-block">精雕细琢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灯光下金刚与力士</p> <p class="ql-block">大佛侧面</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他是谁?悟空?</p> <p class="ql-block">姐妹合影</p> <p class="ql-block">无数石窟令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石缝隙长出野花力神灵添彩</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南是滚滚黄河水</p> <p class="ql-block">祈祷吧!</p> <p class="ql-block">莲花穹顶下万佛壁</p> <p class="ql-block">吉祥佛被信徒抚摸得油光水滑</p> <p class="ql-block">数不清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石洞中有无数佛像</p> <p class="ql-block">一面陡峭崖,无数藏佛窟</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木栈道曲折前进</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字碑</p> <p class="ql-block">白园诗碑</p> <p class="ql-block">林茂池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