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杭徽公路齐武北侧的十里横坑洞的尽头,有一个山川秀丽、绿树成荫的古村落,那就是歙南名村水竹坑,又名竹溪,是我土生土长的故乡,每每提起水竹坑,儿时的玩耍画面就出现在脑海中,儿时的小伙伴们在“中堂”的残垣瓦砾中过家家;在居易草堂、半舫圃中奔跑玩耍;在蔡水河、华源河的河中摸鱼,有次竟摸到了水蛇,从此就不敢摸鱼了;三十晚在余庆堂里守岁到天亮;在春晖书屋的遗址上种菜;在老大桥的上游的石碣坝上学会了游泳,那时只是简易的河卵石石碣坝,左边有座大桥头水碓,水没有现在这么深……。哈哈,时光飞梭,这些都是一个甲子前的事了,往事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峰就是水竹坑村北的七姑山,酷似一尊卧佛,仰天而睡,轮廓神韵,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竹溪大桥是一座单孔石拱古桥,由花岗岩石建造,桥长十余丈,广三丈,洞门通水处达五丈,桥两边有石栏杆,两头有石阶上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横跨在华源河上,为歙绩古道要津。</p><p class="ql-block">原来的古大桥非常漂亮,桥两边是像屯溪镇海桥一样的石栏杆,2008年以后,旅游开发商把大桥石栏杆拆除,改建了个不伦不类的仿古廊桥。</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是近期阴雨天气中一个较好的日子,好友一行10人相约来游玩水竹坑,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拍照兼导游了,呵呵。</p> 华源关 笑容灿烂,同心同德,恩爱如初。 <p class="ql-block">大桥的那头是新安柯氏竹溪族的始迁祖柯正三(新安柯氏15世)携家带口来结庐住下[宋绍定四年(1231年)]的地方,迄今已过去了790余年。柯正三的第二代柯六禄觉得里面的盆地,群山环抱,避风向阳,更适宜居住,就迁往现在的村址了。现在桥头那片是水竹坑林场。</p> 新改建的廊桥。 黄绿白三色景中,步履矫健,心神气定。 <p class="ql-block">大桥边上就是竹溪三牌坊,三座牌坊均上刻“圣旨”二字,均为节烈坊。</p><p class="ql-block">前面这座牌坊为旌表柯华辅妻王氏,咸丰庚申四月二十五日,“粤匪”(太平军)至竹溪,氏走避不及,猝与匪遇,自知不免,大骂不屈,遂殉难,同治间旌表立坊。</p><p class="ql-block">上题:旌表 诰封奉政大夫郡增生柯华辅之妻诰封宜人王氏节烈。</p> <p class="ql-block">前面这座牌坊是旌表侯补知县柯鈵继妻周氏,十七岁丧夫,守节九年,后吞金殉夫,卒年25岁,光绪年间旌表立坊。柯鈵是柯华辅的老三儿子,曾任浙江巡抚李鸿章幕僚,后被委任为衢州釐局(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税务局长吧)。</p><p class="ql-block">上题:旌表故御赐五品衔分发即补知县柯鈵之继妻诰封宜人周氏节孝。</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为旌表举人柯华国妻吴氏,年28岁丧夫,矢志节守,抚侄佳才为嗣,卒年68岁,咸丰年间旌表。</p><p class="ql-block">上题:旌表 例封孺人例授文林郎嘉庆丙子科举人拣选知县柯华国之妻吴氏节孝。</p><p class="ql-block">柯华国、柯华校、柯华辅为三兄弟,老二柯华校是柯庆施的曾祖父。老大柯华国早逝无嗣,吴氏二十八岁开始守寡。依据“长门不空”之宗法制度,收养老二柯华校家大儿子柯佳才为继嗣,守节四十年,六十八岁去世。柯佳才是柯庆施祖父柯佳彦的大哥。</p><p class="ql-block">吴氏和王氏是妯娌。水竹坑吴氏节孝坊和王氏贞烈坊是一对妯娌牌坊。</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竹溪三石坊”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绿绿相依,舒展表白。 捧一捧家乡的水,甜甜我的嘴。 耶!这水真甜。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就在这片水域学会了游泳,那时水面没有这么宽,也没有这么深,是河卵石砌的碣坝。</p> <p class="ql-block">华源河左岸边牌坊附近原有大桥头水碓,始建于民国元年,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该水碓全部冲毁,片石无存。</p> 高耸的古树与成片的良田交相映衬,一派田园风光。 古时候岔路口立的一块石头指路碑还在,上书“大路转弯,上岭绩邑”八个大字。你能看得出来吗? 古代指路牌与现代指路牌同框。 宛若深山密林仙踪,却是在村庄的水囗林中。 <p class="ql-block">正前方村庄的前面有一片高大的枫林,这里名为大墩林,20余株古枫树和几棵银杏树连成一片,枝繁叶茂,一到秋季,色彩缤纷,十分怡人,给人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这些枫树根深杆壮,挺拔高耸,象一堵为村庄挡风的绿色屏障,护卫着水竹坑人的安居。</p><p class="ql-block">据说是柯六禄(新安柯氏16世)所栽,村庄里许多古树名木也说是他栽的,这样说来这些古树都有700多年了,起到了很好的挡风作用,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p> 我要拥抱香风,朋友们来吧来吧,来嗅嗅这里的香风。 风香水甜水竹坑欢迎您! 远处是红豆杉树,边上有沙棠树、苦槠树、樟树等。 水口亭后山的大樟树,猴子已上树了,哈哈! 摸一摸这狮子头,健康富贵自然有。 <p class="ql-block">水口亭以及建在荣寿桥上的下桥亭,两亭之间原有一拱形门洞隔开,亭周古木参天,巨樟、虬柏掩映下让人平添几分古老幽深之感。</p><p class="ql-block">原先亭的后部设有龛座供奉菩萨神像,上首为红黑二太尉坐像,红脸穿红衣,黑脸穿黑衣,下首为土地神,中间为汪公大帝,水口亭东门朝蔡水林,西门对千丈山(又名吴楚山),故有“山高水长”“秀迎仙掌”(千丈之谐音)题额。</p> <p class="ql-block">石河栏造型粗犷、古朴。河栏用粗麻石建造,栏板望柱相间结构,榫眼相嵌,桐油石灰粘接,十分牢固。石河栏西起下桥亭北门,东至永固桥头,全长约50余米,内侧为石板路,和古亭古树相映衬,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横跨在蔡水河上的桥叫荣寿桥,桥上的亭叫下桥亭,亭内曾供奉华佗等菩萨。周边古树婆娑,虬柏盘绕,绿荫如盖。</p> <p class="ql-block">馀庆堂——占地600余平方米,三进三天井,五开间,是竹溪柯氏二分支祠,取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永芳公(新安柯氏36世,1752——1815年)主持重建。公察其赤贫者贷以资而严征抗纳者,落成后公尽检箧中贷券付一炬。馀庆堂门前设有坦(广场),坦上有旗杆礅三对,品字形对称分置于门口两旁。坦前凿方塘一眼,塘沿栽有柏树两株。据故老相传,此为先人巧构,喻文房四宝,坦、塘为砚,礅为墨,树为笔,蓝天为纸。</p> <p class="ql-block">水竹坑全景图,此处山脉绵延,层峦叠翠,群山环抱中形成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村庄点缀其间,犹如山花之蕊。</p><p class="ql-block">村庄后靠的山是来龙山,翻过来龙山下是华源河,河那边远方的几个山头就是七姑山了。</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村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路面均为花岗岩条石板铺设,水竹坑的石板路还有一大特色,下雨后花岗岩石板会呈现出非常漂亮的红色,这是徽州古村落里少有的景观。</p><p class="ql-block">路左边是中堂遗址,中堂(绍庆堂)及绍衣堂一片,是柯永芳家族(栏栅里,外栏栅)兴旺后,才开发建筑起来的,距今不过二百余年。之所以叫“中堂”是因位于栏栅里的中心,也是村庄的中心。</p><p class="ql-block">路右边是栏栅里柯华国,柯华校后人居住的房子,柯庆施(柯华校曾孙)的故居“诵芬堂”就在路边,由于故居的主人带游客讲解去了,我们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家时每天都要来洗菜、洗衣服的水埠头,以前这里有一块青色的巨石,不知怎么没有了。</p><p class="ql-block">前面圆门洞内就是著名的半舫圃、居易草堂遗址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要去三阳,还有上半村的许多景点,以及春晖书屋、柯钺、柯铭故居……等等都没去了,留一丝念想和遗憾,下次再来吧。</p> <p class="ql-block">最后把高先生的游览感言附上作为结束语吧 :</p><p class="ql-block"> 到了水竹坑才知道这个村的大名叫竹溪村。系徽州古村落之一。今天,正宗柯氏后人柯先生夫妇带我们来到这里探幽访古,感受那历代以来辈出的英才。水竹坑被群山环抱,山上的植被特别地茂盛,近处田野里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色光晕,好一派鸟语花香,这里的山势奇特,尤以七姑尖为最,极目远眺,犹如一个巨人仰卧其中且双眼目视苍穹,小嘴微张吸吮着天地精华,宽厚的臂膀护佑着水竹坑的千秋万代。跨过古老的华源河竹溪石桥,便踏上石板古道,石牌坊便矗立眼前,一式三座,虽不似牌坊群那么蔚为壮观,但一点都不失那个时代的贞节烈女气度与不凡。从牌坊下穿过,石碣坝、桃林、古道在青山绿水间是搭配的那么和谐,放眼四顾,路边农田成片,阡陌纵横。远处群山逶迤,峰高林密。水竹坑亦与很多徽州古村落一样依河而建。街巷均为麻石岩条石铺就,沿石板路的两边就是村民的房屋,有历史遗存下的砖木结构的居民古楼,也有现代气息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木刻,无处不透出徽派建筑的古韵与今生。村内遗址古迹,名人故居散布其间,底蕴厚深。最为典型的属村中的柯氏支祠,规模宏大,三进三天井,柯敦厚老先生及他的后辈们书写的匾额楹联;不同时期名家所书的题词诗句,既见证了历史也造福了那里的后代。从柯氏支祠匾额楹联的字里行间无不透视着的是水竹坑历朝历代重视教育和昌盛的文风。这里钟灵毓秀英才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有曾经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同志诞生于此地。真是应了“人由地养,地缘人名”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