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礼泉县药王洞乡药王庙的传奇故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盲区,人们不禁要问:药王是谁?那里到底有没有洞?那个庙供奉的是谁?现在还在吗?可以参观吗?请听我给你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一、药王的传奇</p><p class="ql-block">其实,药王洞乡名字的来历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活了141岁,他历经了南北朝、隋朝、唐朝,活到李治在位17年去世。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 据新唐书载,他从小勤读书,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就立志从医。</p><p class="ql-block">经常为穷人义务治疗,对于远道上门求医的病人,还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亲自为病人熬汤端药,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一边看病,一边采药,一边收集民间验方。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生的实践和研究,孙思邈积累和搜集了大量简便而有效的药方,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编成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中,一共记载了六千五百多个药方,成为我国医学界的宝贵财富。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后人尊称他为“药王”。</p> <p class="ql-block">二、药王洞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孙思邈某年农历二月初二云游,途经药王洞乡,路遇一妇人怀抱十岁左右孩子啼哭不止,便上前询问究竟。妇人告诉他:“孩子也不知得了什么病,连发高烧,头几日哭闹不止,现在连出气都困难了。”孙思邈询问缘由,妇人说:“找了好几个大夫都看了,钱也花完了,但病却不见好转,后来大夫干脆摇头说看不了。”</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让妇人把孩子放平,俯下身子摸摸孩子前额,掌了掌脉搏,翻开眼皮看了看,然后对妇人说:“放心,孩子有救,吃几幅药就会好的。”然后拿出药箱,用吹管灌了一些药粉吹入孩子ロ中。</p><p class="ql-block">过了一会儿,孩子居然睁开了眼睛,对妇人说:“妈妈,我好饿!”妇人摸摸孩子头部居然不烧了。孙思邈包好几天药送给妇人,叮嘱按时服下,保准三天后病愈。妇人红着脸说。“我身上没钱了。”孙思邈说:“不要钱,赶快拿着回家,给孩子治病要紧。”妇人千恩万谢。</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神奇救孩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当地百姓都传说神医来了,给穷人治病不收钱,都赶来看病。孙思邈见前来看病的人太多,于是索性就不走了,一连数日在西兰路边一人家的窑洞内,从早到晚忙着给病人看病,直到把病人看完了,オ动身启程。</p><p class="ql-block">附近村民感念孙思邈施药救民,尊他为“药王爷”。“爷”就是神。还把他住过的窑洞叫药王洞。</p><p class="ql-block">后来此村就叫药王洞村(现在李宁村),此乡便叫药王洞乡。</p> <p class="ql-block">三、药王洞庙遗迹考证</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走后,为了感恩这位神医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当地村民就在老西兰路边,他坐诊过的窑洞旁建了一座寺庙,名为药王庙。老西兰路,东西走向,是肖河古道,南北两边都是土崖,窑洞就在路北边的土崖上。</p><p class="ql-block">依据一:</p><p class="ql-block">据崇祯明《醴泉县志》中记载:(药王庙有八:一县东关外东岳庙左;一底赵;一瑶都,颇著灵应,每岁ニ月二日四方香火盛集;一醴迎村官道旁;一草地;一老军营;一叱干;一葛村。)</p> <p class="ql-block">依据二:药王洞乡政府提供的资料</p><p class="ql-block">“相传,唐代名医孙思邈某年农历二月初二顺西兰路官道途经此地,宿于一窑洞数日,施药救民。民感其恩,修建药王洞庙表示纪念,村因庙得名。</p><p class="ql-block">“因药王洞庙建于古丝绸之路(312国道前身)旁,每年农二2月初二为庙会,逐渐形成较为繁华的商贸集镇。唐末因战乱庙毁,此地萧条。在当地做生意的陈、唐、王、白姓人家便定居下来,置田建舍。唐姓人另居一处,后称唐家。明洪武二年(1369),礼泉县迁至现址,知县在此兴建礼仪“迎宾亭”,用于迎接各级官员和过往客商,彰显礼泉礼仪之乡。</p><p class="ql-block">“后来逐渐有人落户此地形成村落,得名“醴迎村”。民国十七年(1928年)调整区划时,以同音字“李宁”代“醴迎”,遂成现名。”</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在药王洞旁边向北开辟一道土坡,从土坡上去的2.5米高的窑背上,平整了深35米、宽50米的场地,修建了门楼、大殿、侧殿、钟楼、鼓楼等建筑。</p><p class="ql-block">大门的造型非常独特,先用青砖卷一眼窑洞,象征药王当年从医救人的窑洞。窑内开两扇朱红漆大门,窑顶是四面翘角的门楼,雕刻精美,色彩斑斓。下面是门洞子,上面是门楼子,又因为它建在高台之上,显得至尊、高大、威武雄壮。</p><p class="ql-block">药王大殿坐北向南,大殿在一尺高的台阶之上。正殿面阔三间,土木结构,前后两坡的歇山挑檐。屋面为灰色小板瓦,瓦间筒瓦覆顶,檐下有三角形滴水;正脊上雕塑有花草纹,中间设有砖雕楼阁,正脊两侧有鸱吻;前后屋面左右侧有垂脊,上有垂脊兽。</p><p class="ql-block">这些神奇的垂脊兽各有本领,有的能镇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带来吉祥好运。</p><p class="ql-block">殿内朱红的门窗均是雕刻的长方形的花窗棂,木柱以及房顶上的椽都是朱红色油漆涂过,木柱下有柱顶石。柱顶石上雕刻精美图案。椽上面是灰色的錾子,雕梁画栋、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殿内地面用青方砖铺成,殿内中央供奉着孙思邈的彩色塑像,像高3米,身着昏黄袍服,头戴道巾,两腿跨坐,一手搭膝按卷,一手做诊脉状,姿态和蔼可亲,色彩绚丽异常。</p><p class="ql-block">塑像前面有书卷形状的案台,案台上摆放有水果辅食等供品,有烛台,有贡香。案台前是图案精美的铸铁香炉。香炉两边各有一个功德箱。前面有几个草编的蒲团,还有几个布做的蒲团,供来人跪拜。</p><p class="ql-block">主殿前东西各有两间侧殿。东边是关公庙和其他诸神庙。</p><p class="ql-block">关公辅佐刘备打天下,成了人们心中忠义,神勇,大仁大义的吉祥神。关公身披战甲、手持青龙偃月刀,头戴官帽,胡须随风摇摆,迎风而立,霸气十足。他的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长髯,眼底生威,英气逼人,一眼就让小人胆战。祭拜关公是守护平安,震慑小人,抵挡不利因素,保护境内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西边是观音庙和娘娘婆庙。</p><p class="ql-block">娘娘婆庙门前,有棵百年古槐,枝繁叶茂,树身高2.5米,其中伸向东南方的一根树枝,南北长达十多米,一直到大门房顶,老人说,他们在此上学时,上面挂了个铸铁大钟,是提醒他们上下课的。</p><p class="ql-block">东南角有一座钟楼,上有一口铸铁大钟。</p><p class="ql-block">西南角有一座鼓楼,上奉一红漆大鼓。</p><p class="ql-block">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p><p class="ql-block">千余年来,每到农历二月初二,周边县区以及外省的客商,附近的村民都会去赶庙会。药王洞庙香火旺盛,庙会期间远近地区游人、香客前来观光、进香。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敲锣声、打鼓声、鞭炮声、卖货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人声鼎沸。戏台上唱念做打、功夫了得。戏台下,赞声不绝,掌声雷动。到处还飘散着一股烹、炒、炸、煮的清香,使人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祭神的日子。善男信女,川流不息。香火旺盛,门庭若市。</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正月十五,更有入庙拜药王“抢头香”的习俗。“抢头香”有“拔得头筹”“好彩头”的含义,祈求好运不断降临。人们争先将手里准备好的香插入香炉,炉内瞬间插满了香,满载着人们的祈福和祈愿。</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药王洞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立四新活动中被拆除。破四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造成了极大的损害。</p> <p class="ql-block">四、奇观椿抱槐</p><p class="ql-block">在药王庙墙外东南角五米的西兰路边,有一棵奇树,名曰“椿抱槐”。树身高10米,树冠横跨四周十几米。</p><p class="ql-block">椿在槐中生,槐抱椿而长。异体相连,盘根错节,如母抱子。不管地冻天寒还是狂风暴雨,他们始终母子相依,初衷依然,共渡时艰。</p><p class="ql-block">当地人叫它椿抱槐,实则是槐抱椿。人们只是为了顺口才这样叫的。</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魁梧的槐树更像一位身体强壮的男人,那个苗条修长的椿树更像一位窈窕淑女,把这叫做爱情树。</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想这更像一副怀春图。因为“槐”“椿”,更因为“槐抱椿”。</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那棵古槐,年代久远,树心已空。空空的树洞,不知经过多少年,里面沉积很多尘土,突然有一天,一颗椿树的种子,落在里面,恰好温度水分适合它的生长,所以在里面发芽生根,成长。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椿树在槐树的肚里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样就成了一棵罕见的槐抱椿的奇观,当时两棵树冠、树身已经平分秋色,树冠葱茏,椿到南边,槐到北边。蓝天之上手牵手,黄土之下根连根!这么高大的树冠,这么难得的奇观,不知让多少人叹为观止,又为多少人在烈日下躲避烘烤,送来阴凉。他们相依相偎,度过了多少个沧桑风雨,酷暑严寒,又有多少人为他们的不离不弃而感动!树且如此,人何以堪!</p> <p class="ql-block">药王洞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每天不知有多少车辆人流从树荫下经过,多少人为了观赏椿抱槐这一奇观,专门晚上赶到,留宿此处。</p><p class="ql-block">椿抱槐作为当地奇景,被很多人关心关注,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药王洞有人去外地碰到来过的外地客商,还打听椿抱槐的近况。</p><p class="ql-block">一棵椿抱槐,牵动多少人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只可惜在五八年大跃进运动中,村委会派人把那棵树伐了,扯成板,给二队牲口做了牛槽。</p><p class="ql-block">药王洞作为古丝绸之路西兰路边的驿站,来来往往的客商络绎不绝,逐渐形成较为繁华的商贸集镇。</p><p class="ql-block">民国时车马店生意火爆,有东村王学、西村白度、唐家陈邹、西村王遐年(我爷)等七八家。</p><p class="ql-block">继而成就了日用百货、零食摊点、种子农具各种生意的兴起。</p><p class="ql-block">药王洞庙,历经千年的沧桑风雨,承载了几百代人美好的祈愿。修修补补的事情在所难免,能让当地老人有印象的修复是民国()年,由唐家村的甲长唐维相、西村的甲长王遐年、东村王吉玉主持监工修缮。</p> <p class="ql-block">如今七八十岁的人,在庙里上学时清晰记得,在大殿房顶两椽之间的錾子上,有一行用白石灰水写的字“民国……年,由唐维相王遐年王吉玉监修”。</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药王庙,是当地村民于2012年,在原址前面集资修建的一个简单庙宇,供人们烧香拜佛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五、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在日渐崇尚养生的今天,我们又怀念起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的孙思邈。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强调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还强调以德养性、以德养身。他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p><p class="ql-block">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广泛地影响或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村庙和村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形成了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纪念孙思邈,不仅仅是学习他传奇的养生医术,不求高官,舍己为人的高尚医德,我们还要把民间信仰和精神文明融为一体,尊崇科学,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的幸福体验和幸福指数。祖上流传下来的祭拜药王的民俗,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六、走访村上老人</p><p class="ql-block">为了考证药王洞庙这个尘封已久的遗迹,我走访了村上几位八十以上的老人:</p><p class="ql-block">1、唐生瑞(现年85岁,曾经担任礼泉县城关教育专干)。</p><p class="ql-block">2、王好贤:85岁, 退休前曾任礼泉县农工部部长 。</p><p class="ql-block">3、王好臣:81岁,退休前曾任礼泉县教研室书记。</p><p class="ql-block">4、白保定:81岁,西李宁村村民。</p><p class="ql-block">5、唐灯甲: 唐家村村民 。</p><p class="ql-block">七、药王庙复原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人的口述中,我得到了逐渐清晰的线索:庙门的朝向、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势高低等等。如图</p> <p class="ql-block">王雁如,原名王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仓央嘉措诗社陕西分会会长,陕西省作协会员,咸阳女子诗社副社长,礼泉县作协副主席,礼泉县花海诗社社长。2005年出版诗集《是谁 掀开我的面纱》。 2015年出版诗集《渴吻高原》。2018年参加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大奖赛,获“实力派诗人奖”。2019年,获第二届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流派贡献奖”。2020年获第三届中国民族文学论坛实力诗人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