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第二天,安排一整天时间,赴县域东南部,探访四座国保级景点——茗山寺、孔雀洞、华严洞和毗卢洞。<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茗山寺</b></h1> 茗山寺位于安岳县顶新乡民乐村虎头山巅,距县城60公里。下了大路,还要沿着狭窄、坑洼的村道(甚至可稱为“户道”)行驶数公里,才到达茗山寺前停车场。各位看官记住,茗山寺在左侧,有栏杆挡着的小路是通往茗山寺的,右侧大道虽较宽较平,但是通往山下的。这时高德导航说“茗山寺在您右侧”,纯属误导。<br> 简易房上写着“茗山寺由此去”,但从房子正面看不见这句话。<br>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茗山寺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年),盛于宋代,延至清代,历时千馀年,现存摩崖造像63尊。<br> 造像依绝壁雕刻,像前一条小道,依山取势,颇具特色。 <div><b>观音堂</b>。沿小道下来,首先到达对观音堂,石窟外搭建有木制建筑,形成封闭空间。大门紧锁,尚能从窗户缝朝里看。但缝隙太窄,单反镜头伸不进去,只好用手机潦草地拍两张。<br></div><div>文殊菩萨<br></div> 普贤菩萨<br> <div>後面的石窟造像都是开放式的。</div><div><b>毗卢遮那佛</b>,高6.3米。<br></div> 头部侧视<br> 头部正视。头冠上还刻一小像。<br> <b>文殊师利菩萨</b>。方形平顶窟,窟高6.4米、宽6.5米、深3米,造像高5米。<br> “現師利法身“<br> 正视图。造像左手持卷,原石质经卷于2008年地震时被毁,此为修复後形象。<br> 侧壁小圆龛<br> <b>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合龛</b><br><div>按照大势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观音菩萨为左胁侍者的说法,推测图片左侧的造像为大势至菩萨,图片右侧的造像为观音菩萨。对吗?</div> 观音菩萨全像<br> 观音菩萨头部<br> 大势至菩萨全像<br> <div>大势至菩萨头部。</div><div>长年风化影响,造像表面呈现横向波纹,显出几分沧桑感,形成一種特殊美。<br></div> <b>毗卢佛与东岳大帝合龛</b>。此造像还残存了些色彩。 毗卢佛 东岳大帝(据说此像是清代补刻的) <b>十二护法神造像</b>,遗憾地是风化的太厉害。<br> 寺庙正门紧闭,旁边开了个小门,自由出入。<br> 寺内,佛堂看着像是三、四十年前盖的。<br> 殿宇内景(顶部还安装了吊扇)<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孔雀洞</b></h1> <div>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div><div>孔雀洞位于安岳县双龙街乡孔雀村孔雀山下,距县城60公里,就在通往大足的公路边,离大足县境极近,大足的电讯信号都可以覆盖此处。</div><div>景点大门紧闭上锁,护管人员主动为我们打开门锁,欢迎参观。</div> 开凿于宋词代的孔雀洞高7.4米、宽4.3米、深2.7米,内有孔雀明王造像一尊,孔雀造像高2.3米,羽翼丰满,形象逼真。两侧刻有孔雀明王经变。 孔雀背驮八葉莲花,上坐孔雀明王菩萨,头戴宝冠,身穿轻衣,左手执开莲,右手握雀羽,雕工精细,秀丽大方。 正视图。大足宝鼎山石刻中也有孔雀造像。<br> 明王脸部黝黑,据说是原居住于此的农人把厨房搭建于孔雀洞,天长日久,烟熏火燎,把明王的脸熏成了黑色。 孔雀明王经变 洞旁还有石窟,内有造像数尊。看来近年整修过,色彩过于鲜艳,反倒不似古物。 孔雀山上报国寺遗址,有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一说为宋代所建)的转轮藏经塔一座。塔高15米,八方三层,每层有亮柱八根,全塔共刻经名144部。 诸经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严洞</b></h1> <div>华严洞位于安岳县石羊镇华严洞村箱盖山上,距县城50公里,距大足县30公里,距石羊镇6公里。通往华严洞的道路尚可,就是最後一、两公里比较窄。</div><div>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br></div> 整个华严洞景区含两座石窟,远处的是华严洞,近处的是大般若洞。<br> <b>华严洞</b>,开凿于960年,即北宋开国立朝第一年,建隆元年;当时四川地区尚处在五代十国的後蜀统治之下,为後蜀广政廿三年。石窟方形平顶,高6.2米,宽11米,深11.3米,为安岳县现有最大的宋代石窟。<br> 正面刻有“华严三圣”,三尊佛像高5.2米,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普贤,右为文殊,分别结跏趺坐于白象、青狮背上。两侧各刻有通高4.1米的菩萨各五身。<br> <div>华严洞内石刻造像“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石窟殿堂富丽辉煌,人物刻画精美绝伦。”</div><div>因洞体太宽,只能分段拍摄。<br></div> 毗卢遮那佛<br> 文殊<br> 普贤 两侧上方高浮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br> 两侧下方诸菩萨<br> 魔利支天<br> 菩萨与道徒<br> 菩萨与小僧<br> 华严洞与大般若洞之间的小石窟,估计是供和尚修行打坐的清静之地。<br> <b>大般若洞</b>,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该年为庚子年。<br> <div>大般若洞为释、儒、道三教合龛,窟高4.2米、深4.8米。正壁主像为释迦佛,高2.3米。左右刻老君、孔子及罗汉、天神、童子等。</div><div>主像两侧的老君、孔子像也太小,不太协调。<br></div> 上层造像<br> 这是老君?<br> 两壁,下层造像的头部都被毁。<br> 两壁上方造像保存的好得多。<br> 限于美篇对照片数量的限制(100张),毗卢洞放在下篇介绍。<br>